让学引思,提升数学思维
2019-02-14周怡颖姚诚
周怡颖 姚诚
【摘要】“让学引思”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教师通过点拨的方式启迪学生思维、引领学生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引思”更是一种智慧的理答,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困惑及时、科学地指导和引领,帮助学生深度思考,提升数学思维。
【关键词】让学引思;数学思维;深度学习
所谓“让学”,就是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真实地经历学习过程。所谓“引思”,就是要充分运用点拨、引领等策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确保每位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中。本文以苏教版五下“真分数和假分数”教学为例,阐释如何准确把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本质特征,将“让学”与“引思”有机融合,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建构分数概念,引发对数学知识本质的思考,促进学生走向尝试的数学学习,实现数学思维的真正提升。
一、制造冲突,呈现学生的数学思维
【片断一】师:对于分数,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谁能说说分母是4的分数有哪些?
生1:、、。
生2:我认为还有 。
生3:还有、、 ……
生4:不可能有这样的数!
生5:可能有!(学生争论)
师:、、这样的分数存在吗?如果存在,那么应该怎样理解呢?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会有答案。
【反思:学生在学习新知时,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决定了其认知并非零起点,课堂中必然会出现所学知识有的学生已经会了、有的学生还不会的现象。课初始,让学生说说分母是4的分数有哪些,班级出现两种不同的原始思维,造成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进一步研究假分数做了铺垫。】
二、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片断二】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多少蛋糕?
生1: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它的,是个。
师: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3个小朋友分到多少?
生2:3个小朋友分到个,3个是个。
师:4个小朋友又分到多少呢?
生3:4个小朋友分到4个是个。
师:后来又来了1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也应得多少?
生4:也要吃这块蛋糕的。
师:那现在一共要几分之几个蛋糕呢?
生5:一共要5个,就是个蛋糕。
师:你们能不能自己画图来表示呢?学生独立尝试后组织反馈。
师: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生6:我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用阴影表示这样的4份,是,已经把这个圆涂满了,不知道怎么表示了。
师:是啊,4个已经把整个圆涂满了,5个怎么办呢?有没有同学表示出来的?(展示学生作品)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7:第一个圆表示的是4个,第二个同样的圆也平均分
成4份,1份是,合起来共5个,就是。
生8:我不同意,我认为这个图形所表示的是。
师:他们两个谁说得对呢,同桌交流一下。
生9:我认为是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表示其中的5
份,没有到一个蛋糕。所以这个图不是表示。
生10:这个图表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表示其中的5份,所以是。
师:同学们非常会思考,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是表示
1个、表示3个、表示4个,也就是1个圆,5个
就是,这时我们就要增加一个圆来表示。
师:在数学上,用这样的符号把表示的份数合起来。(书写大括号)这就是符号在数学中的作用。
【反思:本环节回到分数意义的原点,以学生对真分数的学习经验和意义理解为迁移,在理解时学生出现了
两种声音:用两个“1”表示的分数到底是还是?面对学
生的认知困惑,教师引导学生从抽象的数回到直观的图,把话语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尝试自己画图,并在辨析、讨论中理清和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认识到假分数在形式上与真分
数是不一样的,但其实质都是分数单位累加的结果,从而使学生突破分子比分母大的假分数意义的理解,充分展现了学生思维的爬坡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实现发展。】
三、比较分类,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
【片断三】师: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这些图与分数,能不能根据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给这些分数分类。先在小组里交流,再全班交流。
生1:分子比分母小为一类;分子比分母大为一类;分子等于分母又是一类。
生2: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是一类,不是倍数的又是一类。
生3:我认为只能分两类,分子比分母小的一类,分子等于分母以及分子比分母大的为一类。
师:同学们都很会思考,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些分數分成两类。
师: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作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作假分数(板书概念)。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
师:揭题并板书(真分数和假分数)。
师:如果分数用字母表示,你能尝试解答一下这题吗?
出示:a和b都是大于0的整数,当b 时,是真分数;
当b 时,是假分数。
【反思:让学生按照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将黑板上的分数进行分类,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这种重要的数学思想,一方面顺势生成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这一环节在学生自主尝试分类后,教师智慧地“引思”,恰当的指导与引领帮助学生将表象思维转化成抽象思维,从而建构了新的知识体系,完善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数轴练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片断四】师:你们能试着在直线上描出表示各分数的点吗?
师:直线上哪一段表示单位“1”?
生1:从0-1是第一个单位“1”,从1-2是第2个单位“1”。
师:怎么来描点呢?
生2:分子是连续的1、2、3、4、5、6……,只要先找到几分之一,接下来就可以一格一格地往前数了。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问题,要正确地标出分数,只要先找出单位1的线段,平均分成几份,然后再按照分子表示的份数数出几份就可以了。
师:仔细观察这三条数轴上的分数,你们有什么发现?同桌两人轻声地交流。
生3:表示真分数的点都在0-1之间,而假分数的点都在1后面。
生4:、、都在直线1上。
生5:分母越大,数轴每段的间隔就越小。
生6:真分数都没有超过单位“1”,假分数相等并超过单位“1”。分子与分母相等时标在单位“1”。
师:是的,从真分数和假分数在直线上表示的点的位置可以看出,真分数都小于1,假分数等于或大于1。
【反思:以数轴为载体,帮助学生完善对真分数和假分数意义的系统认识。以单位1为分界点来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不满1的就是真分数,等于1或超过1的就是假分数,丰富了学生对数轴的认识,体会到所有的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学生的发现都是围绕着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用自己思维去触摸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让学”与“引思”是教与学的有效融合。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将“让学引思”融入课堂,融入教育的每一个细节,让教学引着学生的思维前行,促使学生从不思到愿思,从无思到有思,从浅思到深思,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持之以恒、不断改进,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罗鸣亮,源于学生“真问题”的深度学习[J].小学数学教师,2019(2):36-41.
[2]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