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文学作品,优化历史学习

2019-02-14严小敏

教育界·下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历史背景文学作品历史

严小敏

【摘要】 文学和历史这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借助文学作品辅助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对利用文学作品,还原历史背景;利用文学作品,揭示历史本质;借助文学作品,推进历史探究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历史;文学作品

文学来源于生活,文学作品是特定历史时期的浓缩,是历史事件的记录,是历史环境的反映,在漫漫长河里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烙印。文史不分家,历史研究离不开对特定时期的文学研究,历史教学亦是如此。《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学生了解、掌握人类社会历史变迁发展的基本趋势,关注各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特点,并发现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历史与文学本为一体的学问,文史交融,因此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采用文史结合的方式,用文学作品来支撑历史,发挥文学作品的穿插作用,让历史学习更有趣、更丰富、更生动。

一、运用文学作品,强化历史感知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基于相应的历史事件组织教学,是一种有效举措。历史事件的概况在历史这一表象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针对其中一部分历史事件的教学,可以在起始环节引入相应的文学作品,或者穿插于其中,使学生可以透过文学作品了解这一事件的概况,并就此形成初步感知,架构丰富的表象。

例如,在教学《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时,为了帮助学生就这一事件形成初步感知,了解其大致概况,我选择在引入环节出示毛泽东的著名诗词《七律·长征》。在这段诗词中,针对红军的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做出了简单扼要的概括,金沙江、大渡桥以及雪山、草地等,都能够突显长征环境的恶劣以及过程的艰难,而且这首诗学生们都早已经学习过,已经具备一定的亲切感和熟悉度。通过这首诗的阅读,既能够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规模以及长征时的艰难形势,也能够从中体会到红军战士顽强、不畏艰苦的精神,必然能够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根基。

基于上述案例可以发现,以文学作品穿插的方式引导学生感知历史事件,是一种有利于教学的举措,正因为穿插了毛泽东的诗词,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这一事件的具体概况,还能够形成直观化感知。

二、运用文学作品,把握历史背景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历史事件的背景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引导他们进行高效化的历史学习,才能为他们的自主化历史探究奠定基础。

1.运用文学作品,剖析历史背景

文学作品的诞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只是增加了艺术创作以及相应的加工处理。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善于利用文学作品,特别是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用于强化历史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时序性特点,同时也能就此展开对历史事件的深入解析,不仅了解事件的起源以及经过,也能够把握其中的人物、所产生的结果和影响等,使学生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赏析,立足于不同的视角体悟历史事件,促进比较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地发展和提升。

例如,在教学《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时,涉及了和“玄奘西游”相关的内容。针对此内容的教学,可以引入学生非常熟悉的《西游记》,其创作原型和背景就是“玄奘西游”,只是小说中除唐僧之外的其他神仙妖魔都是由作者創造出来的,并非真实的历史。真实的玄奘,幼年确实非常不幸,玄奘自幼丧失父母,陈氏家族信仰佛教,这些因素都对他形成了非常显著的影响。玄奘于13岁在洛阳出家,唐贞观二年时,也就是公元629年,因为饥荒很多京城居民远离长安,玄奘借此机会开始西行,经过兰州、姑臧以及敦煌等地。在游历途中,得到了很多国家以及人民的帮助,成功出境到达伊音以及高昌等国,之后进入北印度。他一边游历一边学习,经历了万般苦难,终于在公元633年到达中印度的那烂陀寺。公元645年玄奘成功回到长安,希望将自己所学习的佛教知识发扬光大。玄奘西行得到了太宗的重视,也受到了人民的热烈欢迎,《大唐西域记》所记载的就是玄奘所游历的西域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宗教发展等,这部著作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辩机完成记录和整理。

上述案例中,借助教材以及背景知识来引导学生自主对比,使他们能够就此发现《西游记》所描述的背景时代确实在贞观年间,玄奘西游也确有此事。这种文史相结合的分析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对这一事件所发生的背景以及原型形成更深层面的把握和认知。

2.利用文学作品,还原历史背景

初中历史教材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起源背景并没有交代很细致,大多是一笔带过,但历史背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突破口之一,是研究学习的起点。而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古诗却生动地描写了历史背景或历史事件,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借助古诗,帮助学生填充、丰富历史背景缺口,使后期的学习和理解更容易。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唐的盛衰》一课时,提供了杜甫的古诗《区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以期帮助学生了解盛唐时期的社会情况。教师先组织学生自行阅读,体会古诗中描绘的“开元盛世”的繁荣经济,感受盛唐时期一片欣欣向荣的社会情况。学生借助古诗,能直观地了解到盛唐“开元盛世”的社会背景,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很大的帮助。

杜甫素有“诗圣”之称,其诗被誉为“史诗”,因为他的诗作常常描述了当时历史时期下的社会背景。因此,在以上教学案例中借助杜甫的作品帮助学生大概地把握“开元盛世”的社会生活情况。

二、运用文学作品,推进历史学习

很多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存在紧密的联系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文学作品推进他们历史学习的进程。学生在文学作品的辅助下,能够对历史本质进行深入化认识,能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开展深度化的历史探究。

1.利用文学作品,揭示历史本质

文学作品是当代社会的反映,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感、所想的记录和升华,是后人正确理解当时历史和社会的重要桥梁。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文学作品的穿插,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来清晰深刻地认识历史,从而揭示历史社会的本质,找到具体事件的历史原因。

例如,在教学《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一课时,可以穿插鲁迅的作品《药》,辅助学生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药》这篇小说有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通过革命烈士夏瑜的血被制成人血馒头、然后作为华小栓治病的“药”的情节,以及通过花白胡子等茶客的谈论对话,体现了人民群众对于革命的不理解、不支持,侧面深刻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没有深入群众进行宣传革命,没有给革命创造牢固的群众基础。最后得出,这也是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及关键原因所在。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借助学生学过的文学作品《药》,穿插入历史教学,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印证辛亥革命失败的背景和原因,帮助学生找出真正的缘由,理解当时历史社会的本质,让历史学习更具体和丰富。

2.借助文学作品,推进历史探究

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历史,通过归纳、分析、概括、对比、质疑等过程,形成自己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群像,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社会背景和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类似历史事件对比,将真实情况与文学作品描述对比,将不同文学作品对同一事件的描述对比等,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正确地审视历史,敢于质疑,敢于提问。这种思维模式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一课时,提供给学生《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和孙权外貌的文段,让学生根据文字分析二人谁更年长。就描写来看,曹操胡须冉冉,孙权意气风发,学生的判断认为孙权更年轻一些,但事实却相反,这便在学生心中留下了疑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师进行点拨讲解:文学作品中,为了符合曹操老谋深算的特点,所以装扮老成;而孙权是武将,为了体现他的飒爽英姿,所以装扮上比较年轻。这样分后完学生就能理解了,对曹操和孙权的个性特点和人物形象也有了大概的把握。

由此可见,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文学作品中对历史人物原型的描述,对比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人物特征和形象特点,激起學习的热情和兴趣,让历史研究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文史相融不分家,穿插引入文学作品来辅助历史教学是一种很高效的方式,尤其是新课程标准强调了注重历史的人文性和艺术性,让学生借助文学作品来走进历史,看到真实又形象的历史社会现象。同时,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人格培养十分重要,在了解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提高人文素养,学习和传承人类文明,尊重时代的文明成果,也拓宽学生的视野,看到自己国家以外的整个世界。在历史中学习文明的发展,体会生命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高正松.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18(09).

[2]林素华.初中历史“学习型试卷”的命制——以综合题“司马光砸缸”的命制为例[J].中国教师,2018(03).

猜你喜欢

历史背景文学作品历史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张圆满:《祭侄文稿》——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文化产物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噶尔丹的圣树:今日祭奠崇拜的历史背景(英文)
新历史
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背景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