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补偿的减贫效果分析

2019-02-14郑俊涛王冲张东高亮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24期

郑俊涛 王冲 张东 高亮

[摘 要]农村贫困地区往往又是生态环境保護区,两者具有高度的重叠性。本文探究了不同生态补偿方式的减贫效果,发现现金型补偿方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减贫效果,而且也不利于激发贫困人口形成自身的“造血”机制,并不是长久之计;岗位型补偿方式能有效地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重要方式。研究结果对于合理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补偿式扶贫;现金型补偿;工作岗位型补偿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2010年12月,国务院制定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发展、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研究发现,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因为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而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所以又往往是贫困地区聚集区。2015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次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就包含在内,生态补偿式扶贫是通过资金补偿等方式对保护生态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做出贡献或减少损害生态环境的农户进行补偿,弥补他们在生态保护中的损失, 保障环境质量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同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指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也要兼顾精准扶贫。本文探究了不同生态补偿方式的减贫效果的研究,对于合理构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在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1 生态补偿的内涵

生态补偿(Eco-compensation)在国外又被叫做环境服务付费(PES,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它是指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生态补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态补偿指对由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给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造成的破坏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的补偿、恢复、综合治理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广义的生态补偿则还应包括对因环境保护丧失发展机会的区域内的居民进行的资金、技术、实物上的补偿,政策上的优惠,以及为增进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环境保护水平而进行的科研、教育费用的支出。生态补偿主要就是通过经济的手段将生态环境效应的外部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内部化,避免造成“搭便车”的行为。

自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生态补偿就不仅仅只是关注于生态环境的建设,生态补偿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脱贫攻坚。生态补偿能否有效地实施主要取决于补偿对象的精准识别、补偿标准的动态调整、合理的补偿方式以及生态补偿的保障机制。精准识别补偿对象是生态补偿的首要任务,生态补偿标准的确定是生态补偿的核心问题,完善生态补偿保障机制是生态补偿能否实现的保障,而合理的生态补偿方式则可以促进生态补偿工作有效地开展。

生态补偿方式简单的划分,可以分为以中央政府主导的自下而上的纵向的生态补偿,这其中包括现金补偿、岗位型补偿和政策性偏向补偿、科研和教育经费的支出等,还有一种是地方政府间、流域和区域间的横向补偿,主要包括现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和共建园区等,横向的生态补偿也是助力精准帮扶的一大理论创新,是国家精准帮扶由“输血型”向“造血型”的转变。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补偿方式主要还是现金补偿和岗位型补偿。

2 生态补偿方式及其减贫效果

2.1 现金补偿方式和减贫效果

生态补偿的现金补偿方式,是指政府无条件地对生态建设区的贫困户进行的现金地补偿,也是目前最直接、最明确的一种补偿方式。我国学者对于现金补偿方式的减贫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尚海洋认为生态补偿的现金补偿方式能有效地缓解贫困地区的贫困发生率。而吴乐等人对贵州省三个贫困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访谈过程中发现生态补偿政策现金补偿的方式却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减贫效果,反而对于农户的长期收入存在负面的影响,有时还会造成懒散的局面,不能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使其深陷贫困之中。赵晶晶等认为现金型补偿方式虽然短期内起到了扶贫的效果,但是缺乏“造血”功能,一旦补偿停止,还是会出现返贫的现象,甚至现金的补偿方式还会影响对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不是长久之计。杜洪燕等认为在以农林业收入为主的极端贫困户,在参与现金生态补偿项目后,现金补偿不足以弥补其损失的机会成本。朱烈夫等也认为采用惠普性的现金补偿方式却并没有起到精准帮扶的目标,反而拉大了贫富差距,因为一般高收入群体拥有更多的土地资源。

2.2 岗位补偿方式和减贫效果

生态补偿的岗位补偿方式,是指针对于生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政府通过设置一些工作岗位,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同时也能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的问题。岗位型的生态补偿方式设置的初衷是既能很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又能缓解贫困。王琦认为生态护林员岗位型补偿方式是林业系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的重要方式。刘攀等人认为生态护林员岗位补偿方式对于脱贫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自2016年实施政策以来,贵州省已实现1.7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提升2100元,基本已实现脱贫摘帽。左停认为岗位型补偿方式能避免贫困人口对省会救助的依赖性,是一种“劳动换福利”的积极方式,对于减贫有一定的适应性。工作岗位型的补偿方式的确起到了精准帮扶的目标,能有效地增加低收入农户的收入,但是通过对延庆地区影响农户参与岗位类生态补偿影响因素的实地调研发现,岗位型生态补偿方式更有利于富裕农户的收入增加,对于真正的或因残或因病而丧失劳动力的贫困户却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减贫效果。而且岗位类生态补偿方式本身提供的工作岗位的质量不高,会影响农户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的积极性,安于现状。

3 总结

研究发现,生态补偿式扶贫对于缓解貧困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存在很多的问题。生态补偿的提出,其主要的目的就是生态环境保护,自精准扶贫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生态补偿式扶贫才被广泛地接受,就我国目前的生态补偿方式来说,无论是现金补偿、工作岗位型补偿,还是政策性的偏向,对于我国生态环境的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要想达到很好的减贫效果,做到生态环境建设和精准扶贫的协同发展,现行的生态补偿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地去完善。

[参考文献]

[1] 曹诗颂,王艳慧,段福洲,等.中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基于连片特困区714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16(08).

[2] 耿翔燕,葛颜祥.生态补偿式扶贫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7(04).

[3] 陈吉宁.扶贫攻坚要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N].中国环境报,2016-04-11.

[4] 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课题组.中国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7.

[5] 孙新章,谢高地,张其仔,等.中国生态补偿的实践及其政策取向[J].资源科学,2006(04).

[6] 范明明,李文军.生态补偿理论研究进展及争论——基于生态与社会关系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03).

[7] Shang W, Gong Y, Wang Z, et al. Eco-compensation in China: Theory, practic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8,210:162-170.

[8] 刘慧,叶尔肯·吾扎提.中国西部地区生态扶贫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0).

[9] 赵晶晶,葛颜祥.生态补偿式扶贫:问题分析与政策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10] 洪尚群,吴晓青,段昌群,等.补偿途径和方式多样化是生态补偿基础和保障[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S2).

[11] 党丽娟.横向生态补偿多样化的补偿方式探析[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8(10).

[12] 李飞.构建助力精准脱贫攻坚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J].新视野,2019(03).

[13] 尚海洋,宋妮妮,丁杨.生态补偿现金方式的减贫效果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8(12).

[14] 吴乐,孔德帅,靳乐山.生态补偿有利于减贫吗?——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对贵州省三县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7(09).

[15] 赵晶晶,葛颜祥.生态补偿式扶贫:问题分析与政策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1).

[16] 杜洪燕,武晋.生态补偿项目对缓解贫困的影响分析——基于农户异质性的视角[J].北京社会科学,2016(01).

[17] 朱烈夫,殷浩栋,张志涛,等.生态补偿有利于精准扶贫吗?——以三峡生态屏障建设区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

[18] 张宁.推行公益岗位扶贫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J].江西农业,2019(08).

[19] 王琪.聘用生态护林员助推精准扶贫 我国生态护林员已达37万人[J].国土绿化,2018(02).

[20] 刘攀,张英.基于统计的贵州林业扶贫攻坚成效分析[J].林业经济,2017(05).

[21] 刘攀,刘璞,程婷,等.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政策成效分析[J].绿色财会,2017(01).

[22] 左停.积极拓展公益岗位扶贫政策的思考[J].中国国情国力,2017(11).

[23] 杜洪燕,武晋.农户参与岗位类生态补偿项目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生态补偿减贫的视角[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

[24] 杜洪燕,武晋.生态补偿项目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基于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视角[J].人口与经济,2017(06).

[25] 吴乐,覃肖良,靳乐山.贫困地区农户参与生态管护岗位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云南省两县的调查数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