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创新教学
2019-02-14卢莹
卢 莹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创新成为各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主要的教学研究课题。文章基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学策略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为其他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可靠的教学帮助。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策略
笔者认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和逻辑性强,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在教学创新阶段教师必须要激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兴趣。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策略的主体思路。那么应当如何激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兴趣呢?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为例,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改革创新的思路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信息技术改革创新提供了方向和思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秉持人本教学理念,革新教育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这是初中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一)坚持人本教学理念
人本教学理念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理念,是新课改背景下指导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新课改已获得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普遍认同和接受。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必须坚持人本教学理念,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置于课堂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采用科学化、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科学化、人性化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两点重要作用:第一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期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深入学习研究计算机知识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第二点是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学习计算机,少走或不走弯路,从而提升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优化教学内容
这里所说的教学内容不限于教材内容,而是由学生自主搜集、整理的一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辅助性学习资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尊重学生的学习自由,积极组织开展计算机实践学习活动,并鼓励学生从不同渠道多多涉猎不同的计算机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能从已有知识中获得思想启迪,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非常有帮助。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信息技术改革创新措施
(一)合理设置疑问导入教学内容
设置疑问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首要环节,其核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探究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存在“哗众取宠”的问题设置方式,常常将一些看似高大上实则并无生活依据的问题搬入课堂,让学生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
要避免出现此类情况,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设置合理的疑问,即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生活常识的问题,保证学生能听懂。首先,教师要在备课阶段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置多个问题,组成“问题串”,以连续发问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学习思路。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多个启发性和引导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在重难点问题上多花时间进行探索研究,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最终掌握知识。
以初中信息技术“文档的编辑”教学为例,首先要设置“问题串”,例如“word文档的特点以及作用”“2003版、2007版、2013版以及2016版word的区别以及适用场景”“word软件的安装步骤及使用方法分析”。如此,就能逐步深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其次是要设置“重难点问题”。本节课的重难点是“word软件的安装步骤及使用方法分析”,教师可设置“不同版本word软件的安装方法区分”“用word打出《骆驼祥子》一文,要求字体格式正确”“word中如何使用快捷键实现快速换行、设置行间距以及查找和替换文本”三个问题,从安装使用的角度让学生掌握最实用的word知识。
(二)演示操作推进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是一门以操作为中心的学科,没有什么方式能比演示操作更能切中教学要点,所以演示计算机操作步骤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步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导入演示操作时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尽可能地选择那些简洁的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切莫让导入环节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第二个问题是要把操作过程同知识引导有机结合,直白来说就是教师要边讲边做,引导学生的观察思路;第三个问题是要将结论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有效导入教学内容。
有关上述三个问题的分析,此处以初中信息技术“电子表格的制作”为例。首先,教师给学生演示如何绘制3×3的电子表格。其次,教师在演示操作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观察用了哪几种方法,分别都有哪些操作步骤,然后让学生尝试用其中最复杂的一个方法进行实践,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思路紧紧跟着自己。再次,教师要将结论同本节课“电子表格的制作方法”相结合,方便继续推进教学过程。
(三)利用科技手段导入新课
科技手段多种多样,包括多媒体设备、微课、网络教学等等。这些先进的科技教学手段已经成为教师最重要的教辅工具,极大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实况适时选择不同的科技手段,从而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以初中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发展历程”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计算机诞生以来的形状、大小变化,并对其主要的用途加以说明。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依靠多媒体设备可直观了解不同时期计算机的特点。其次,可利用微课详细讲解计算机的分类以及计算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这部分内容由于知识量非常大,所以应用微课是最好的方法。再次,可利用网络教学方式让学生观看有关计算机组装、内部零件的介绍视频,方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计算机的内部结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设置疑问、演示操作以及利用科技手段这三项教学策略均以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性和逻辑性为核心,并严格遵循人本教学理念,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实践中提升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当然,上述教学策略只是笔者的个人浅见,尚有许多科学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没有提及,希望各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够基于本文的分析论点,继续探究新的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海霞.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创新教学[J].学周刊,2018(36):202-203.
[2]何庆.基于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探讨[J].新课程学习(下),2017(05):13-14.
[3]史晓俊.新课改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6(03):76-77.
[4]李镔.刍议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创新与实践[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7(02):43-45.
[5]岳文彬.新课改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探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08):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