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有效教学探讨
2019-02-14钟小菊
钟小菊
【摘要】小学音乐教学是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兼顾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音乐教学课堂上,合唱是一种重要手段。只有提升学生合唱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才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文章探讨了合唱教学的有效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当前,班级合唱成为开展学校和班级活动的重要形式,备受学生的喜爱。伴随着小学生音乐素养的不断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要求也日益提升。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多地利用合唱教学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自主认知音乐知识,掌握演唱技巧。另外,教师要掌握教学艺术和实践能力,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手段,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
一、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侧重点分析
(一)兴趣法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当前的环境下,小学生越来越多受到外来音乐元素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對音乐已有一定的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音乐兴趣,善于应用优秀作品感染学生,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价值和合唱基础的音乐,让学生从中产生灵感,激发兴趣,自主地投入到合唱的练习中。
(二)多角度教学
基础训练是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基本内容,但很多学生对合唱教学的基础训练产生抵触心理。要推进合唱教学的开展,教师就要改变教学切入点,营造愉悦的合唱氛围,使学生在愉悦的音乐氛围中敞开心扉,接受全新的多角度教学方式[1]。
(三)多方式练唱
笔者通常采用多方式进行练唱。首先是两种声部分开教学的方式,在排演歌曲时对歌曲的声部和学生的任务进行划分,不同声部的学生均要学习两首歌的演唱,进而对自己喜欢的声部进行重新选择和划分,以解决分配不当的问题。其次是采用先难后易的方法,要求学生先学习较难的第二声部,再回头训练简单的第一声部,达到强化训练的效果。再者,还可发挥重唱的优势,带动合唱的训练,即两个人进行演唱时,分别演唱不同的声部形成二重唱,再组合起来整体合唱,以提高学生的独唱与合唱水平[2]。
(四)多形式辅助教学
多形式辅助教学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应用相关的乐器配合教学过程,结合第二声部学生往往难以把握音准的现实,使用的乐器则以第二声部的音准为主。再比如适当降低难度辅助教学,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期间就要对合唱难度进行总体把控,避免难度过高,降低学生参与性,辅助学生进行演唱配合,从而提高合唱效率。
二、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
(一)合理应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合唱兴趣
音乐蕴含情感的底蕴,也是一门感性的艺术。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发情感共鸣,营造出良好的音乐氛围,确保学生更好地融入合唱练习当中,在心理、情感上增强主动性。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有目的地结合所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音乐角色,配合节奏旋律等,带领学生进入音乐合唱练习的情境当中,激发学生的音乐合唱学习兴趣。
比如练习《叮铃铃》的歌曲时,教师要结合湖南苗族民歌的性质,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引入高山、白云、牧童和羊叫声等元素,为教学渲染一种自然而亲切的氛围,为后续歌曲的学习进行铺垫,培养学生民歌情感。随后结合铃铛和串铃,一个个节拍地教学,由歌谱导入课题。进入教学环节后,教师可采用歌曲教学和PPT展示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从赶羊群画面中了解内容,感受各个声部的旋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根据情景画面各种声音联想到后续和声的学习,抓住歌曲“响铃声和牧童吆喝声”“那就是我们赶羊群”的内容做重点讲解,确保学生准确掌握音准变化和两个声部融合的感觉。在设定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和声感受了歌曲的意境,在自由的想象中激发了音乐学习的兴趣。
(二)加入乐器开展教学,提高合唱能力
音乐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而塑造音乐的形象更是多样性的,将乐器融入教学课堂上辅助合唱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识谱能力,而且能开阔学生的眼界。特别是合唱中指导第二声部教学时,乐器的辅助作用非常大,往往能够帮助第二声部学生纠正音准,掌握音程,提高学生音乐思维的多向性。
比如教学《送别》歌曲,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可为学生播放《送别》音乐竖笛的演奏版本,让学生对分好声部的演奏分开倾听,进行合奏,感悟到音准和音程后转移到后续合唱的学习中去。在合唱乐段中,第一句的练习就有一定难度,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钢琴的代唱及时帮助学生找到音准,轮流练习,使学生能通过合奏、齐奏、领奏等方式快速提高自身的听辨能力,纠正合唱音准,确保合唱的质量更高。
(三)全面理解音乐精神,提高合唱水平
任何一首音乐都有其情感的寄托和表现艺术,任何一首歌曲都有其生命力与感染力,音乐的精神内涵是不可忽略的,教师在开展合唱教学时必须确保学生明确这一点。学生只有在合唱基础上真正受到感染并产生共鸣,才能确保合唱的效果满意。
比如教学曾经红遍全国的《七子之歌》时,由于歌曲的情感深厚,歌词诚挚,尽管歌曲的和声学习并不难,但要挖掘情感的抒发有一定难度,而一旦学生没能拿捏住情感表达的准心,那么合唱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所以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普及这首歌的相关知识,挖掘学生情感,催化音乐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或PPT为学生介绍“七子”的含义,在范唱和跟唱的前提下介绍闻一多的事迹,再带领学生合作朗读《祈祷》,使学生深深感受闻一多对中华民族的深爱之情。随后结合歌曲所表达的情感,紧抓歌词中“诉说”“期盼”“呼唤”等词语,在一句“三百年来……”的带入下模仿发声,再过渡到“母亲啊母亲”的表述,尝试唤起演唱,体验其中蕴含的深情,更能帮助学生体验情感,在声部的融合下表达真情实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音乐的和声演唱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对音乐作品内涵理解和情感需求出发,运用气息、情感和自身的理解去学习不同声部的音乐,在提高合唱效率的基础上,使学生更能从音乐中掌握相关知识,体验艺术情感,提高音乐素养,真正感受到音乐演唱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静文.如何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5,1(08):99.
[2]郭江波.小学班级合唱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1(0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