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性:小学批注式阅读的理性回归
2019-02-14查静
查静
【摘要】批注式阅读如今成为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热门阅读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的关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功利性强、负担沉重、指导缺乏和梯度模糊等令人深思的问题。笔者结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批注式阅读的探索经验,提出:适性是小学批注式阅读的理性回归。
【关键词】批注 閱读 适性
批注,源于我国古代文人的传统读书方法:评点。明清时期,评点成为流行的文学批评方式,具体表现为在书页上评论、圈点。批注是对评点的继承与发展。批,指的是在文中存疑处、关键处进行评点,写下自己的感受认识;注,则指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标识或注解。在小学阶段,批注最初进入阅读教学,是以“做记号”的方式出现,提醒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文中以横线、波浪线、问号、感叹号等记号标识或提示关键处、疑惑处。近年来,随着“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融入了多种多样的新理念、新方法。“批注式阅读”也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阅读方法之一。统编版教材创造性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入了策略单元,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就是“批注策略单元”。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批注式阅读存在着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功利性强
古人评点,往往兴之所至,读到精妙处叫绝,读到动情处洒泪,读到不平处奋起,批注就应当这样随心随性。但很多教师、学生把批注式阅读当成了提升阅读能力的法宝,纷纷引入到课堂教学、自主阅读中。采访教师或学生:为何进行批注阅读?答案必定是:能提高阅读水平。由这样的功利心驱使的批注式阅读,必然是仓促、盲目的。
二、负担沉重
翻看《脂砚斋评石头记》,里面的评点,有圈画点划,有评议感言,形式不拘。再细看评点的语言,往往随感而发,时长时短,甚至有时就一字之评。这说明,批注其实就是阅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留下的思维轨迹,抒写的是主观感受,自然可以率性而为。但是当下教学实践中的批注式阅读,教师心中往往以“多”“深”“长”为优质批注,数量至上、深刻为优、长篇最佳。学生在这样的要求和标准下,勤勤恳恳地在书页上批呀注呀,长篇累牍,密密麻麻。学生的阅读水平是否提高还未得知,但阅读负担是确实增加了。
三、缺乏指导
虽然批注作为阅读评论的方法历史悠久,但是运用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时间并不长。广大语文教师是“久仰盛名”,却又“雾里看花”。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批注?教师缺乏理论基础,更缺少教学经验。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时常听到教师布置教学任务:“默读,并圈画关键词句,写下批注。”再看看学生呢,一脸茫然,咬着笔杆不知该如何写。到了交流汇报时,教师请几位学生读读自己的批注,然后就不了了之。像这样模模糊糊、不得其法的批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实在是太多,虽然用了评注式阅读法,写了阅读批注,但如果问教师和学生,批注的方法是什么?恐怕教者和学生都不明所以。
四、梯度模糊
在课堂上经常可见批注式阅读的身影,这里的课堂包含了从三年级到六年级,且教师对于批注的要求无明显的区分,看不出因为年段的不同而有变化。中年级学生为了批注抓耳挠腮,高年级学生依旧为了批注绞尽脑汁,既没有教师批注教学的年段分级目标,也没有学生学习批注的梯度发展层级。
基于以上教学现状,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以及对批注式阅读的探索,提出:适性,是小学批注式阅读的理性回归。
柳宗元笔下那位善于种树的郭橐驼说:“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郭橐驼种树的经验就在于能够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成长。种树如此,教学也当如此。陶行知先生曾经大声疾呼“六大解放”,即解放学生的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以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他指出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儿童为主体,以儿童天性为出发点,以培养儿童的自主能力为归宿。这与郭橐驼种树的顺木之性何其相似啊!我认为,批注式阅读教学亦然。
强调批注式阅读教学要适性,即在阅读教学中要顺性而为、因势利导,其核心是要尊重儿童的学习发展规律。适性教学要求教师探索教与学的最佳路径,变革教学方式,有效组织学习活动及过程,促进学生逐步提高批注的兴趣和能力。
批注式阅读教学回归适性理念提出的前提是要研究儿童的“天性”。小学阶段是儿童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身上具有一些共同的天性:爱幻想、爱模仿、爱创新、爱竞争……如何化儿童的这些闪光的天性为阅读活动中的不竭动力,是教师应该积极思索和探究的。
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以生为本”是实现适性理念和批注式阅读教学对接的理念之源。在教学实践中,如何选择切实有效的策略来顺儿童之性,推进批注式阅读教学,达到我们期望的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点燃好奇心,激发批注兴趣
好奇心,是智慧之火的助燃剂。教师可以在批注式阅读之初,让学生对批注有较高的心理期待。名人批注的书籍、诗人评点的故事、伟人批注的墨宝,都可以成为教学时的前餐,让学生在学习批注时,自然而然地对批注产生一种好奇心,想要亲自试一试。
一位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批注的时候,先给学生欣赏了《西游记》中描写白骨精变幻成的村姑的片段,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学生对文字描写大加褒奖之后,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给这段文字做的批注,而且还卖关子说只有一个字。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了,纷纷猜测是哪个字,有的说“美”,有的说“丽”,还有的把想到的能表示美貌的字都猜了一遍。当教师出示了金圣叹的一字批语:“妙”,全班学生不禁拍手叫绝!一个“妙”字既点明描写之精妙,又用拆字法暗射字谜“少女”,怎能不让人叹服?再看学生,已经按捺不住,恨不得马上一批为快。
二、发挥能动性,培养批注习惯
“你若小看小孩小,就比小孩还要小。”这句话是陶行知先生告诫世人不要轻视儿童。儿童是学校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活动中,他们也是绝对的主体。长期接触小学生的教育者们发现,孩子最不愿意被当成“小孩子”,最喜欢别人夸自己“长大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他们当作阅读中的小主人,会让他们处处自主、事事自能,培养批注习惯也是如此。
笔者在陪伴学生进行批注阅读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带给我惊喜!”这让学生始终感觉自己的批注阅读得到了老师的肯定,所以他们特别喜欢作批注。在我的班级,批注是预习的一部分,课堂上学生们总愿意大声读出自己的批注,希望老师能够看到自己阅读的痕迹。每当给予他们鼓励和赞赏,总会换来他们更加主动地阅读、思考。
三、针对模仿力,点拨批注方法
小学生喜欢模仿,也善于模仿。我们在教学中经常看到学生学了经典文章,能立即化用其中的语句到习作中,这是模仿,也是运用和迁移。在学习范畴中,模仿是学以致用的第一步,所以,要格外珍视儿童的模仿力。批注方法的点拨,会经由儿童的模仿慢慢被他们内化,建构出自己的批注方法体系。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思考在合适的年段,指导学生学习适合的批注方法。
例如,三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有声思维”,亲身示范教会孩子读书做记号:在有疑问的地方圈一圈,在喜欢的句子下画上波浪线,在想积累的词语旁打上五角星,在段落的中心句下添加双横线……这些记号简单明了,学生一学就会,这就是在教批注的入门法。到了中高年级,教还可以与阅读教学整合,把批注的方法渗透在阅读教学的点滴之间。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批注的角度:关注篇章段落的结构,留心人物的细节描写,注意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也可以教会学生批注的类型:对课文留白处进行想象补充,在引起共鸣的语句旁写下心得体会,在琢磨不透的地方写下疑惑或质疑……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因为掌握了方法,学生再看批注,会多一些亲切,少一些胆怯。
四、呵护表现欲,拓展批注功能
大多数小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愿意分享,乐于展示。但是,在课堂上小手如林的场面,随着年岁渐长,到了中学就不再常见。我们要抓住这个学习阶段的学生爱表现、爱展示的特点,顺势而导,给他们分享、交流、展示的舞台。
在我的班级里,“精彩30秒”是大家交流批注的一个小栏目。课堂上,由于想要交流的学生太多,每个人站起来分享就希望独占交流权,我只好和学生们约定每人的发言时间不能超过30秒。于是批注交流一开始,即使是平时再靦腆害羞的孩子,也会抢抓时机,分享自己的批注。后来学生们不满足于一个个等候发表见解,就申请“精彩30秒”变革为全班跑组交流。每到交流时刻,学生们便自由结成小组,三个五个一群,分享自己的思考。看着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的热烈场面,我突然顿悟:批注,最初是读者自我阅读留痕的读书之法,而今时今日,也可以成为读者之间分享阅读心得、交流阅读感受、互补阅读不足的新媒介。它不再拘囿于学生自我的读思格局,而扩充为人与人之间交谈、交流、交际的新场域。
因为适性,批注式阅读去除了功利色彩,减轻了过重负担,清晰了阶段目标,以学生兴趣为先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再辅以方法助推,进一步拓展其功能。我们有理由坚信:批注会融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成为他们随心而遇、称心满意的学习方式,促进他们在阅读长河中逆流而上,激流勇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