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核心价值观
2019-02-14樊建武庄或
樊建武 庄或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基因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容,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这点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的承继关系,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民族传承基因的精神价值,笔者将其称之为“文化基因说”。“文化基因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确认”和“强调”。“确认”建立在对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认知基础上,并由这一认知升华为自觉意识,是对民族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和坚守;“强调”则是在对规律认同与尊重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评判与价值彰显。
“文化基因说”隐含着两个前提:其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并且作为当今世界仅存、自古不曾断裂而延续至今的文明体享誉世界。中华文明长盛不衰、延绵不绝,靠的就是先进和优越的文化特质,这一优越特质是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内在基础。其二,第一个前提也本然地成为第二个前提的基础,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一特质,外显为中华文化的个性特征,即中华文化作为原始创新的内生型文化,其对外来文化超强的吸纳、消化能力,使得任何外来文化的植入都无法消弭、解构中华文化独有的特点。基于这两个前提,“文化基因说”所强调的文化基因传承便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规定性是某一事物本质存在的、必须遵循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性。具体到“文化基因说”而言,我们也可以用规定性对其内涵和隐含前提予以明确表述,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质的“内在规定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实质上讲,属于特殊的价值观,是在当代中国语境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蓝本,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价值遵循的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规定性”,同时还必须体现现实的“规定性”,前者是具体特点的反映,后者是价值本质的表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与升华
“文化基因说”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关系,显示出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和再造中华文化的高超本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通过近百年的文化建设,成功地将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优秀品质被中华文化吸纳的进程,也是让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表达出来的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原有的特性和品质被充分彰显,与马克思主义文化融合,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卓越品质,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经过几十年奋斗历程而取得的宝贵文化结晶,使得只适应于农耕时代的传统文化升华为引领中国人民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奋进的优势文化及价值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是一种质的超越。这种质的超越,源于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本质属性,表现在文化导向的真理性、科学性、人民性和时代性上,并以此构成文化自信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与升华: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精髓,又超越了传统文化对人的生存关怀的局限,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升到新的高度;其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礼”“和谐”的思想精髓,又超越了其对家族血缘宗法伦理的桎梏,倡导平等、法治、公正的崭新社会伦理架构;其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续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小康”“大同”等对理想社会的企盼,同时又超越了传统文化中小农封闭思想的局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思想注解。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基因说”不单清晰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更指明了以合理转化和积极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首先,要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面貌。第一,概念的合理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的凝结。第二,时间跨度的精准描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跨时段的接续性和渐变性,从近代早期直至中国共产党诞生这段时间,可以看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转型的过渡时期。第三,认清体系的整体性与特殊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历经风雨变迁,但在内在价值追求上具有一以贯之的“文化基因”,这就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显现出某种一致或者趋同的理念、精神。第四,内涵的发掘和梳理。我们不仅要关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也应该深入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其他丰富内容。
其次,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且予以现代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动态且充满生命力的,与时俱进、常变常新一直是其内在优良品质。近现代中国历史阻滞了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弱化、被稀释甚至被部分取代,但始终没有被消灭,而是与当代中国文化依然保持着血肉关系。也正是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使得它极易被唤醒、被激活。唤醒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最后,要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一方面,要积极探索运用新媒体、新媒介有效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立体化、全方位的传播和宣传网络;另一方面,要创新宣传教育的内容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单薄的书本中“解放”出来,以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以生动、鲜明、有趣的形象展现出来,让人民自发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映射到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形成精神动力、产生思想价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2017年10月27日。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③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14年5月5日。
责编/赵橙涔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