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创意写作教育的维度

2019-02-14雷勇

当代文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意写作

摘要: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设立了创意写作学科,创意写作教育在高等文科教育体系中逐步得到认可,但是,创意写作教育究竟应该面向什么维度来开展?在传统文学创作论看来,写作教育应主要面向经验层面,但是在创意心理学、禅学等看来,创意教育更应该面向心理、风格、天赋来展开。因此完整的创意写作教育应该面向经验、心理、风格和天赋这四个维度,这也是创意写作学对传统写作学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创意写作; 经验积累; 心理拓展; 风格培养; 天赋发现

创意写作学科引入中国将近10年时间,中国知名高校相继开设了创意写作学科,目前基本上还处于学科理论建构、教学体系建设这些层面。作为一种新型文科创新教育,创意写作教育究竟应该面向什么维度去开展,决定了其教学体系设计的方向,因此,有必要明晰创意写作教育的基本维度,才能更好地推进创意写作发展。

创意写作教育离不开对文学创意源头的深度把握。在创意写作范畴之内,溯清创意的源头,有助于我们完善创意理论,提炼创意方法,并且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将创意导向创作。本文从文学创作论、创意心理学、禅学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认为文学写作创意的来源主要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经验(生活经验与文学知识)、心理(潜意识与动机)、风格(思维方式与人格特质)、天赋(智力与灵性)。创意写作教育也应该围绕着经验积累、心里拓展、风格培养和天赋发现这四个核心维度而开展,才是完整的创意写作教育系统。

一 经验积累:生活经验与文学知识

生活经验是文学创作的直接经验;文学知识是文学创作的间接经验。这双重经验是文学创意最基本的源泉。生活经验指的是在漫长生活经历和记忆中沉积的心得和体验,也是文学创作的一手资料。中国古典诗学早已認识到生活经验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比如情与志。“诗缘情而绮靡”,生活中的情感体验是文学创作当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生活中的目标追求同样是文学创作中的冲动和力量。

在传统写作学教育中,特别强调生活经验的采集和整理,创意写作教育亦认同这一点。传统写作学代表叶圣陶先生在其写作讲义当中就提到:“我们作文,无非想着这原料是合理,是完好,才动手去作的。”①叶圣陶先生把生活经验视为作文的原始材料,它决定着文章的成败。诗人里尔克在给一位青年的书信中写到:“诗是经验。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②里尔克认为创意(诗意)的基本源泉便是生活经验,不仅包含经历过的事物,还包含深沉的回忆。

在《作家创意手册》一书中,辛辛那提大学从事多年创意写作教育的老师赫弗仑要求学生从多个方面探索自己的生活经验,这些话题包括:最重要的经历、生活过的地方、家庭以及家族、喜欢的食物、极致情绪时刻、爱和性、信念和信仰等等。③赫弗伦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卓有成效的练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对自我生活经验的发掘。它可以有效解决初写者无话可说、无题可写的问题,有利于打破初写障碍。

文学知识主要指文学专业知识,包含文学史、作家与作品、创作技法等等。仅有生活经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储备足量的文学专业知识,才能将经验转化为文字。与文学创意关联密切的专业知识主要包含:

首先,需要对历史和当下的文学创作状况有一定的把握和了解,才能客观分析和定位自身的创作。这是因为:“创造力不可能无中生有。即使它与传统观念截然相反,它依然需要了解那些传统观念是什么。”④文学写作同样如此,伟大的创意都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为了在写作中实现创意,作家首先需要掌握的就是发现新题材的能力,而这一点必须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之上,哪些题材是别人已经写过的,哪些题材却仍然是冷门。要能够敏锐地发现新题材,作家不仅需要对文学史中前辈的作品有所了解,还需要对当前同道中人的创作趋势有所了解,因为他要做的事情是独辟蹊径,不能与他人雷同。如果一个作家的创意诉求非常强烈,这对于他的阅读也会有极大的提升,他吸纳文学知识的能力也会提升。“创造性眼光不仅取决于你所具备的知识,还取决于你希望突破已有知识的意愿。”⑤这样的作家在阅读前人作品的时候,就不仅仅是鉴赏性的,他在进行的是一种“创意阅读”,他需要的是创造性的眼光,他的期待视野是在前人的作品中发现闪光点以吸取之,发现空白以填补之,这都是建立在一种野心之上——超越前人,实现属于自己的创意。

其次,仅仅掌握个体作家的创作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文学史上已经兴起过的潮流和当前正在兴起的潮流有所了解,这些思潮和流派的主张是什么,他们推崇的理念是什么,他们遵守什么手法?这些都应该是一个成熟的作家需要了解的,否则,作家很难形成一个宏大的视野,没有这种视野,他就很难准确定位自己,那么实现创意的机会就会减少。

第三,除了作家作品,思潮流派之外,作家还应该学习专业的创作技法。很多非专业的、自我成长的作家都慨叹早年没有接受到专业的文学技巧训练,导致他们的摸索走了很多弯路。最基础的文学技法的学习是相当必要的,比如人称的选择,他们的优劣点各表现在什么地方。再比如视角的选择,是选择全知视角还是限知视角。很多我们熟知的经典名著他们所展示的人称和视角都是游离的,甚至很难区分。所以必须去深入了解这些基本技法的微妙之处。知道了这些基础的文学技法知识,叙述一个故事时采用视角和人称会更加灵活,更得心应手。

二 心理拓展:潜意识与动机

文学创作活动过程当中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两种心理现象就是潜意识与动机,它们也是创意最重要的源泉。

潜意识指潜在的意识领域。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只是潜意识外露出来的部分,潜意识才是整个意识结构的基础。很多灵光一闪的作品其创意规格往往更高。在那些作品当中,创作者似乎处于一种自动化的创作状态当中,他行文完全不由自主,但是却能够妙笔生花。

在荣格看来,文学作品按照其创作的主观能动性上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种是主观上可以把握和控制的,另外一种则是主观上不可把握的。“有些文学作品,像散文和诗歌,就完全来自于作者想要产生一种特殊效果的意图。”⑥而另外一种创作形态则完全不同,“另一种作品,拼命地纠缠着作者;作者的手被抓住了,他的笔所写出来的事情使自己也感到震惊。⑦荣格特别强调一定要注意区分这两种艺术创作心理,也一定不能模糊化处理,要正视创作活动中这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为这牵涉到创作活动中的两种最基本的意识形态,前者是意识的,后者是潜意识的。这两种意识主导下的创作形态是不同的。

在文学创作领域,潜意识被认为是创意的核心源泉。荣格进一步认为,文学创作过程中有两个证据证明潜意识影响了创作。“直接证据:诗人认为自己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实际上他所说的却比他所意识到的更多。间接证据:诗人明显的自由意志的背后存在者一个更巨大的强制力量,如果诗人自动放弃他的创作活动,它就会重新显示出强制性的要求;或者是每当诗人的作品不得不与诗人的意志分离并相对立时,这种强制力量就会导致精神错乱。”⑧柏拉图将这种现象看作是神灵凭附,到了20世纪,这种现象则被解释为潜意识。

我们在这里又要将潜意识分为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在弗洛伊德那里,影响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因是性本能的压抑所造成的潜意识,而这主要是个体层面的。社会观念和道德规约压抑了性本能,将这种欲望改造成了潜意识。心理学家荣格并不完全满意这样的解释,他认为艺术创意的源泉,那些波谲云诡的意象背后,有一些原型化的稳定的原始意象。而这些意象并不是来源于个体潜意识,它们是人类共性的,是随着人类的发展遗传(生理上)和传承(社会上)下来的,因此,它们属于集体潜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潜意识比个人潜意识更加基础、深邃、永恒。

集体潜意识当中的原始意象最能够打动人心,荣格这样描述这神秘的意象群:“每个此种意象中都包含着一些人类的心理状态和人类的命运……仿佛我们心中从未奏响过的心弦被拨动了,又好像有一股我们从未怀疑其存在的力量突然释放了出来。”⑨原始意象才是艺术创意的真正源泉,当人们进入比较深度的创作状态之时,也就是创造力比较旺盛的时候,在这种状态之下,意识的影响微乎其微,而且这种心理状态所产生的文学作品宛若天工开物,妙不可言,其创意水平远胜于意识主导的创作。

动机是促使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机能,它涉及人的行为的发由、强度、持续和倾向,动机能够给人提供从事某件事情的心理能量。动机是心理现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它是创意的源泉之一,因为动机给创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动力。没有源源不断的创作动力,就没有对写作的坚持,也就不可能实现连绵不绝的创意。

动机不仅为作家创作提供目标和设想,还提供情感能量和行为意义。目标和设想能为作家提供创作的方法和途径,采纳最佳写作方案;而情感能量和行为意义又为作家写作过程中灌注感情,对意义的追问又使得他不断与内在自我进行对话,提升其作品的哲思含量。对作家而言,创造性需求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的需求,他使得作家甚至淡漠底层的物质需求和生理需求,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是为了回应这种创造性的需求。很多情况下,尽管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尽管很多作家饱受贫困的折磨,他所在的工作环境、职位等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但是作家内心深藏一个梦想,蕴藏着一股热情和动力,出自于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探索,他们最终还是卓有建树,完成了一部又一部作品。

关于创作动机,我们大致上可以分为内倾性动机和外涉性动机。“要超越潜能真正表现出创造力,个体需要动力。创意人员应该‘充满活力,‘多产并且‘目标明确。目标可以是外在的(如钱、权力以及名望),也可以是内在的(如自我表达,个人挑战)。对于创造性工作而言,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都很重要,因为它能使个体全力以赴。”两种动机在创作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克雷奇认为:“外界社会生活的刺激对创作动机起着直接的作用,是创作的激力,引爆力。从主体方面讲,主要是由于创作主体的需要而引起的心理上的不平衡。有对探索、理解、创造、成就、爱情或自我尊敬感的渴望,包含有张力增加和超出了直接的生存和安全需要的一种丰富状态。”⑩我们认为,对作家而言,内倾性的创作动机可能要比外涉性的创作动机更重要。我们看到很多作家淡漠名利,专事创作,反而更大程度上保障了其创意。不过也不能完全忽视外涉性动机,也有很多作家为了生计而创作。在他们早年的创作经历当中,微薄的稿費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支持他们更加努力地写作。

三 风格培养:思维方式的个性特质

创意是有独特标志性的,风格是一个作家成熟的标志,思维方式和个性特质构成了风格的最基本的要素,同时也是创意最特殊的源泉。

思维方式,或称思维风格,指的是个体思考问题时表现出的独特性。有些人的思维是向外发散投射的,有些则是向内收敛聚合的。比如武侠小说双璧古龙与金庸,前者的思维幽微深邃,后者的思维广远旷达。斯滕伯格这样定义:“思维风格是指个体以何种方式运用和开发自己的智力。思维风格并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个体选择怎样使用能力的形式。”11对于作家而言,需要进行一定的创意思维训练,以改变惯性的思维风格。

一般情况下,读者往往会被和自己类同的思维风格的作家及其文字所吸引,因为按照自己的思维风格,可以很容易理解作者的思维风格,读者经常会在这类作品中获得共鸣感。因此,一个作家尽早发现自己思维风格倾向是极其有必要的,因为这是他创意的来源。如果他悖逆自己的思维风格去写其他类型的文字的话,可能往往会事倍功半,反之他认同自己的思维风格,则会事半功倍。思维方式本身也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能否真正发掘出其独特的力量。

不管是科学研究还是艺术创作,都存在着一些基本的思维方法,这些方法都是调动自身知识储备的能力。这包括比较与类比、归纳与综合、演绎与推衍、分析与概括等等。以上这些方法都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有些对艺术创作是适用的,有些则未必。“典型化”这种文学创作的方法就是采用了归纳和总结的思维方法,从不同人身上归纳和提炼出一般性的特征和性质。比如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众多中国人的形象的提炼。

对于更普遍的文学创作而言,我们更多接触到的是具象思维,或者称为形象思维。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是以概念和符号的形式思考的,而是以“象”的流变的形式思考的。他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脑海里或者有某个人物的肖像,他的神态和动作,他的语言,或者有某个场景的画面,它是通过人物之间表情的交流,对话的交锋,场景的转换来实现思考的。因此,我们认为,具象思维可能更有利于文学创意和艺术创意的实现,而抽象思维更有利于科技创意的实现。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重整知识的一种能力。思维方式往往是无意识的,但思维方式可以随着不同时间和环境而改变。这就是思维训练的必要性。很多抱着传统观点的人认为,文学创作当中只有灵感、想象、积累、学养才是最重要的,往往不愿意去训练其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使用和调度知识的能力,和知识本身同等重要。

人格特质是指某人拥有的独特个性气质。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具备创造力的个体往往显示出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人们认为创造力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认知或心理特质,还包括了人格特质。”12人格特质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

首先,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与其遗传相关。个性包含了很大程度上的先天遗传因素,比如主导性体液。心理学常根据人的主导体液将人划分为四种类型,它们分别是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这四种体液类型说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他根据经验观察和自然与人体间存在的热、冷、湿、干的性质而划分的。

其次,一个人的人格特质还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童年经验与作家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这些经验塑造了一个作家的感觉结构,塑形了一个作家的心结,这可能是人格特质的第一来源。倘若他的童年经验是快乐美好的,那么他容易形成乐观的心态;倘若他的童年经验是悲惨戚悯的,那么他容易形成悲观的态度。我们经常能在作家的作品中看到这种童年经验的影子。学校环境也是人格特质养成的重要场所,一个作家所接触的老师和同学,这些人的价值观,都会极大地影响到作家。因为这些人所带来的知识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础。如果有一两位对他们影响深远的老师,这位作家可能会非常主动地学习其为人处世的方式,甚至会模仿这些老师的气质。进入社会之后,个人气质已经大体上成型,但这并不表示社会对作家的人格特质没有影响。因为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落差所造成的效果会在他真正成熟之时重重地撼动他的心灵,甚至会彻底扭转他的特质。含蓄内敛的人可能会走向他的反面,变得十分开放,甚至肆无忌惮;规规矩矩的人可能会迅速变得世故圆滑。

最后,我们还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因素,那就是地域对人格特质的影响。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川的阻隔,气候的差异,海陆的不同地貌,都会对一个地域的人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产生重要影响,一代一代流传下来,都会形成一个地方的特殊文化基因,这些对一个作家的人格特质也是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它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是根深蒂固的。

总之,个性特质在创意写作教育当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材施教是应有之义。在创意写作工作坊中,一定要能够包容不同怪异性格的人,鼓励学生发扬其个性特质。

四 天赋发现:智力与灵性

人的天赋集中表现为人的智力和灵性,这是创意的最根本源泉。天赋需要不断地去发现,才能转变为成就。创意写作学有一个基本主张:天赋是可以发现的,作家是可以培养的。

智力指的是人的记忆能力、认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智力有很大的先天禀赋的成分,但也有后天习得的成分。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都可以提高智力,人生阅历和不同际遇也会影响智力。虽然智商不是创意的唯一的来源,但高智商绝对是创意的助力。

智力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记忆能力之上。记忆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一个作家早年的记忆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未来实现创意的能力。相比于同龄人,他可能会更快记住更多文字和词汇、音节和写法、能指和所指,这可以让他在未来的写作当中具备强力的写作媒介,因为他对信手拈来需要的词语,以准确表达他所要表达的内容,达到他想要达到的效果。

其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强的人,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要更胜一筹。他们敏于观察社会现象和他人,并且能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也往往独树一帜,因而能得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很多创意性很强的作家,往往看待社会和人事都能入目三分,这与其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是相匹配的,这些都能够催生其创意。

其三,组合材料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对创作也尤为重要。“创造力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把旧的信息和理论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组合,以及能够利用‘他所能找到的材料做出完全不同的新东西。”13文学创作也是如此,高智商的人能以一种全新的观念来理解材料,他们对材料的组合方式迥异于常人,往往能够写出更有价值的作品。

最后,智力还体现在分析与评价自己作品的能力上。有很多不成熟的作家,往往不能够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对于自己新写出的作品不能够正确地定位,导致过高预估其价值或者贬低其价值。他就可能朝着错误的方向一直前行,写了一些自鸣得意的文章,而读者并不买账;或者恰恰是最能体现其创意的部分,也是读者最希望看到的部分,他反而没有集中用力。“智力的第二个作用是识别新创意的好坏,有效地分配资源,以及完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在这个阶段,智力起到分析的作用。”14倘若作者有自知之明的话,他就能够更好地分配自己的經历,更好地构思和铺排文章,关键处重点着墨,这样的话可以大幅度提高其作品的创意和质量。

灵性是创意的最根本的本源,可以提供最纯净、最自足、最圆满的创意。灵性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内在珍珠”。在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中,性灵说认为文学应当绝假纯真,彰显真性情,表达至情,一旦伪装或者隐瞒,则失去了文章的灵气。灵性也可以带来对事物的本能性的理解,即艺术的直觉。灵性可以让我们超越二元对立、能所对立的观点,看到事物的如如状态。这是文学描写所需要的“陌生化”的状态。

灵性的特质是纯净和本真。它类似于禅学中的悟性和自性。灵性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纯净最本真的那一部分,它是生长智慧的地方它是永恒的,因为它不曾生长,所以时间不能毁灭它。它本来就是圆满的、具足的。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着这么一种创意的源泉,但多数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么一个富足的源泉,原始的创意并不需要过多去向外求索,而应当去向内发掘。

结 语

创意写作教育的根本方向是提升创意能力和写作能力,围绕创意源泉去开展不失为最有效的路径。西方的创意写作教育倾向个人主义,推动学生的自我觉醒,因此,非常重视个人经验书写,个人特质发扬的教育环节,自主诗化是其核心理念。东方有独特的禅学,这些灵性学问以修行为实践方式,若能纳入创意写作,能够在一定层面开拓创意心境。论文尝试对东西方的教育维度进行整合,以期能够描绘出完整的创意写作教育图景。然而创意写作教育是多维的、动态的、开放的,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注释:

①叶圣陶:《怎样写作》,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页。

②[奥]里尔克·马尔特:《劳利得·布里格随笔》,转引自冯至译:《外国现代派作品选》第一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③ [美]赫弗伦:《作家创意手册》,雷勇、谢彩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④⑤11121314[美]罗伯特·斯腾伯格、陶徳·陆伯特:《创意心理学》,曾盼盼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第6页,第6页,第7页,第4页,第4页。

⑥⑦⑧⑨[瑞士]卡尔·古斯塔夫·荣格:《人、艺术与文学中的精神》,姜国权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11年版,第90页,第91页,第93页,第102页。

⑩[美] 克雷奇等:《心理学纲要》,周先庚译,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379页。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本文是教育部2018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汉语创意写作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YJC751025;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专项科研项目“创意写作理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JK0747)

责任编辑:刘小波

猜你喜欢

创意写作
创意写作引入大陆高校后的教材评价与建设
英语国家创意写作学科发展研究
分析以童书阅读促进小学生创意写作的方法与策略的研究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意写作能力培养特征分析
高校中文教育改革与“创意写作”学科建构的几点思考
浅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创意写作
创意写作:传统文学与语言的有机融合
创意型社会下文学教育的转型与出路
“创意写作”理念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