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镇安村:乡村改造与更新

2019-02-14雷维群

城乡建设 2019年3期
关键词:双修田园村落

■ 雷维群

一、镇安村的现状与问题

梧州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市域内江河交汇,群山环绕,属典型的山地城市。镇安村地处梧州主城区东北部近郊边缘,周边田园相依,水系蜿蜒,山林起伏。近几年镇安村经济发展增速明显,但也带来了一些现实问题。

生态基底

现状部分山体植被受到破损,黄土裸露。田园种植格局混乱,生态基底连通性不足。除了思良江,其它水塘分布分散,整体水文割裂。乡村的生产、生活用水随意排放,对田园、水体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影响了村落的自然景观风貌,空间环境品质较差。

表1 镇安村“城市双修”总体架构

村落本底

现状道路交通系统不够完善。老旧建筑具有岭南特色,但多数较为破旧;新建筑多为混凝土楼房,地域特征不突出,且局部布局混乱。农业基础扎实,但结构单一,且与周边村落联系较弱,互动性有待强化。目前镇安村正在探索依托乡村旅游开发来带动产业和改善人居的途径,但尚处于初步阶段,旅游产品以农业观光为主,休闲游憩功能薄弱,配套设施和业态也较为粗放。

目标与定位

通过修复山体植被、优化田园格局、连通滨河绿廊、打造海绵河岸、延续岭南文脉、完善基础设施、合理引导污水排放等措施,提升村落环境空间品质,使村庄与自然有机融合。同时,以旅游开发为契机,整合田园、山水及民俗资源,推进乡村产业升级和人居环境改善,将镇安村建设成集生态观光、田园休闲、民俗体验、产业扶贫、幸福人居于一体的生态乡村、人文乡村和魅力乡村。

二、镇安村的改造与更新

针对现存主要问题,从水体、山体、田园、土地利用、文化挖掘、产业梳理、旅游整合和空间功能等方面,对镇安村进行全面的改造和更新。

生态修复

依托镇安村周边的自然山水格局,采用自然和人工相结合的手法,对外加强与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联系,对内通过人工干预,梳理水脉、绿脉和地脉等景观要素,构建多层次的生态景观体系,完善镇安村的自然生态基底。

1.水脉修复

以思良江水系整治为契机,通过疏浚水体、整合湖塘水面、改善水质,形成水利功能安全、生态功能连通、景观功能连续的水系网络。融入“海绵”理念,对河岸不连续区域进行补植,对生长杂乱的植物进行整理,设置滨水绿道,增加亲水平台。通过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将思良江打造成一条充满生机的滨水生态绿廊。

2 绿脉修复

对于局部裸露的山体,补植植物加以覆盖,使山体重披绿衣。对破损、不连续的区域进行植被修补,还绿于自然,形成连通、完整的绿色基底。针对其它区域,在不改变现状植被整体外貌的基础上,进行林相改造,采用乡土植物,丰富物种多样性,优化群落结构,适当突出局部林地的景观特色。针对农业景观区,遵循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优化农业种植格局,充分考虑不同植物种类对不同时空的不同适应性,打造斑斓多样、变化丰富的田园游憩环境。

图1 “水脉”

图2 “绿脉”

图3 “地脉”

图4 生态产业体系

3.地脉修复

对于村落环境整治、旅游开发、景观营造等建设活动,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林地及其它生态敏感区,严格保护镇安村的生态红线。对于道路等线性空间,应规避生态脆弱地带,并结合田园种植背景,合理配置道路附属设施,打造休闲慢行系统,形成环形绿廊。同时,通过环形绿廊串联各个功能空间,使村落与田园生态背景融为一体。

城市修补

1.文脉修补

加强对岭南地域文化资源及元素的挖掘和利用,注重地方文化的传承性和延续性。以文化为线索,贯穿于村落风貌整治、旅游设施建设、旅游产品打造、旅游活动策划和旅游线路组织等乡村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

2.产业修补

以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为纽带,使旅游与乡村、农业、文化联动发展,促进生态旅游与生态农业、民俗文化的融合。同时,依托旅游开发,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容村貌,发扬良好风气,带动镇安村整体提升,并积极响应旅游扶贫政策,通过旅游来反哺农业、农村、农民,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3.旅游修补

坚持以乡村旅游开发为引领,通过完善旅游要素及基础设施,协调村落与自然的关系,低影响、低成本地进行旅游开发活动;依托以岭南文化为特色的人文资源和以思良江、山体和田园为代表的自然资源,打造生态旅游产品体系;注重旅游线路、旅游活动与旅游空间、旅游时间的契合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提升旅游业态的丰富性。

表2 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4.功能修补

结合周边资源,对镇安村进功能整合,通过丰富旅游功能要素,合理地安排水脉、绿脉、地脉、文脉、产业脉络和旅游脉络的空间布局,形成乡村人居和旅游开发之间的和谐格局。同时,采用刚性功能与弹性布局相结合的规划手法,在旅游建设区与水体、山体、田园及村落之间划定生态界线,预留生态缓冲空间,构建生态屏障。

图5 生态适宜性分区

三、镇安村的启示和建议

空间的覆盖性

“城市双修”不应仅仅局限于城市规划区,应站到更高、更广的视角来审视市域乃至区域的生态和城市问题。“城市双修”不是试点城市以点带面的建设行为,而是区域城乡统筹的行动准则。如果只抓“试点”却不兼顾周边区域的生态协调,那么其成果极易被侵蚀,也就无法巩固和长久,因此“城市双修”更应成为连片地域共同的建设目标。

时间的延续性

纵观国内外城市建设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城市问题不仅因地而异,更因时而异,与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即使是同一座城市,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也不一样,因此“城市双修”不是短期的建设行为,而是一项需要长期践行、常态性的理念和行动。

规划的先行性

“城市双修”面临着复杂的城市环境、涉及到广泛的专业领域,因此必须进一步践行规划先行和“多规合一”的理念,引导城市由扩张式向内涵式方向转变,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长期性和有效性,并重视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协调统一和有效衔接。

技术的系统性

“城市双修”是对城市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多层次、循序渐进的改造和更新,不仅强调对整体空间品质的提升和总体生态格局的保护与管控,也注重对水脉、绿脉、地脉、文脉等中观层面的梳理,更重视对绿地、建筑、街道及节点等微观要素的优化处理。

立法的保障性

建议各省区、城市因地制宜,建章立制,为“城市双修”工作提供法制保障。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标准规范,确保“城市双修”工作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使“双修”工作在规划、建设及管理阶段都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猜你喜欢

双修田园村落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江西省“全省通”飞越抚州暨抚州市“城市双修”展示飞行活动圆满成功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田园美景
谢金英:德与艺双修 雅与俗共赏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