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9-02-14宋文艳
■ 郭 浩 宋文艳
合肥都市圈是安徽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推动力,它不仅带动了安徽省相关市县各自的发展,也拉动了整个安徽省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合肥都市圈的发展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本文根据现状理论分析,通过举证合肥都市圈近年来的GDP 增长状况以及各个市县自身发展特点,在分析合肥都市圈发展现状及瓶颈的同时也给出了对于加快都市圈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合肥都市圈应该综合外部环境与自身发展特点,抓住机遇,扬长避短,发挥潜能,实现合肥都市圈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合肥都市圈发展现状
(一)合肥都市圈概况
合肥都市圈的范围:位于长江中下游沿江三角的西端位置,占据整个安徽省的40.6%的土地面积,人口占据整个安徽省的43.2%,圈内的区域经济规模占据整个安徽省的59%左右。 大体上包括安徽省的省会合肥市以及周边的一些城市,比如淮南市、桐城市、芜湖市、六安市、马鞍山市、滁州市等。核心圈层即合肥都市核心区,各市县是指除了核心区合肥市之外的其他市县,其中肥东、肥西、长丰、巢湖、庐江与舒城,属于单中心都市圈。其中,肥西县一直是个综合性的城镇,它是属于合肥的卫星城市,预计2030 年的人口规模将会达到40 万人左右。肥东县同样是个综合性城区,但是它位于合肥的东部副中心位置,预计2030 年也将达到40 万人左右。长丰和巢湖完全属于生态宜居城市,预计2030 年人口可达12 万人。合肥都市圈的战略定位是:构建以合肥为中心,以合滁宁、合芜马、合淮、合铜宜、合六为产业发展带,从而形成安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全国范围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多功能、国际化的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的宗旨是:注重协调,倡导绿色,推进共享,崇尚创新,积极推动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逐步建成产业链的合作一体化体系。
(二)合肥都市圈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以合肥都市圈6 个地级市为单位,收集了2011 年到2017年各个地级市的GDP总额和人均GDP两个方面的数据,以此作为比较,来分析合肥都市圈区域经济差异的实际情况,包括GOP 总额以及人均GDP 的对比。
图1 合肥都市圈各地市的GDP 总额对比图(亿元)
图2 合肥都市圈各地市的人均GDP 对比图(亿元)
由图1 和图2 可见,从2011 年到2015 年,合肥都市圈的各市县的GDP 总额和人均GDP 整体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合肥、芜湖、马鞍山这三个城市的增幅明显要大于其他城市。从GDP 总量来看,合肥一直是稳居第一位的,由于它是省会城市,所以也会带动其他周边城市的GDP 的增长。从人均GDP 来看的话,合肥、芜湖、马鞍山这三个城市的人均GDP 远远高于其他一些城市。这不仅和各个城市自身GDP 总量有关,也和各个城市的人口数量相关,但是总的来说,这些数据都能表明各个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通过详细分析合肥都市圈各地级市的GDP 指数,可以真实的看出合肥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格局在于六安、滁州、淮南等地区较为落后,合肥,芜湖等地区较为突出,但是无法弥补整个合肥都市圈整体的经济总额与其他都市圈的差距,合肥都市圈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实现还是有待进一步探索的。
二、合肥都市圈发展不足
(一)各市县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不够密切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理位置优越,按理说交通应该四通八达,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因此,合肥都市圈需要加强各市县与中心城市的空间发展与交通联系。合肥都市圈周边的几个县市全部是以合肥为中心,都是相邻的县市。距离近,容易相互之间交流资源,因此,对交通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只有发达的交通,才能带去资源和经济的互通有无。但是,我们会发现,安徽省的交通状况依然有待改善和提高,从合肥到一些较远的市县,交通依然是一个问题。
(二)土地利用粗放
安徽省各个市县的土地利用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占用大量耕地、国有土地资产流失严重等。因此需要提高建设的集约节约程度。土地整理工作意义十分艰巨又重大,因为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和途径。不难发现,城市的土地整改已经是很多城市为了进行大改造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城市土地整改过程中,用一些拓宽道路,增加基础设施的方式,从整体出发,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地,争取做到不浪费、不抢占土地,从而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在改革现存的土地征用制度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十分看重其巨大的土地收益,因此这也成为许多城镇的第二财政。
(三)各市县产业发展趋同
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的省会,集中了大量的先进人才和管理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把控要远大于都市圈内的其他市县。追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在合肥有很多一流大学,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人才的培养方面是领先的,因此合肥有着高新技术产业。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科技和人才也不再是一个地区的专利了,其他周边城市也开始重视教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因此,技术的优势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六安市地理位置位于安徽西部,大别山北麓,是大别山区域中心城市,它的产业发展趋向于旅游业,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但是随着其他城市结合现代人的需求对各自旅游业的挖掘,比如合肥前几年出现的“包公祠”、巢湖出现的“山野生态乐园”等,使得六安市的产业优势得不到彰显;淮南市是一个以煤矿而闻名的城市,因为其煤矿资源丰富,所以带动了电力,水利等工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各地的电力工程、水利建设都有很大的发展,所以淮南市的工业优势也渐渐消退。
(四)城市特色生态环境保护不够重视
合肥都市圈内各市县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发展方面近几年来有显著成效,但美中不足的是,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肥西三河古镇近年来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商业气息浓厚。庐江县文化资源众多,但缺乏自己的特色标志性名片。巢湖虽然自身禀赋极佳,但令人可惜的是4A 级景区仍然未出现,长丰与肥东则建筑风貌不一,参差不齐。
(五)利益协调机制得不到强化
合肥都市圈是由几个市县组成的,各市县的发展层次状况都不同,如果各市县过多的将利益的焦点关注在自己身上,那么都市圈的经济就是一盘散沙,整体层面的利益协调机制也将缺失,如果为了各自的利益和资源,出现一些项目投资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恶性竞争事件的话,则会影响了整个合肥都市圈利益的分配与均衡发展。比如如果有外资企业想引进安徽省,合肥作为省会城市,以其特有的优势吸引着大量企业来投资,与此同时,其他的各个县市就失去了引进企业或者外资的机会,利益就会集中在省会城市。
(六)政府能力和城市发展因素制约
政府能力和城市发展这两点也是区域经济发展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近几年,政府权力机制的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深入和不断的加强。各市县的地方政府的权力和利益向着分层化和多元化方向迈进,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权利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级权力执行机构,由于它是代表着本区域的总体利益,因此,当地政府对地方的经济发展影响力的比重也就提高了。各个市县的地方政府的能力大小的差异对各个市县的经济发展的差异是越来越大的。从近几年合肥都市圈各县市的GDP 总额和人均GDP 两个数据来看,合肥地区最高,芜湖其次,淮南最低。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知道,合肥和芜湖地区常年受徽商文化的熏陶,政府的思想开放、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办事效率和服务意识都强于其他地区。
三、合肥都市圈发展对策
(一)走非均衡协调发展之路
首先应该积极促进发展较好的地区的经济增长。其次在不降低自己经济效率的前提下运用一些以实现各市县经济协调发展目标的有效举措来缩小都市圈内各个市县经济发展差异。
(二)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合理发挥政府的作用
合肥市政府应该起到带头作用,余下的各个市县应该在合肥市领导下设立办事机构,处理日常工作,如各市县共同存在的问题。比如城乡规划的衔接问题,道路交通建设问题,基础设施共享以及跨行行政区域的重大战略资源开发等问题。因此,应该将政府这个“有形的手”和市场这个“无形的手”相结合。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引导,公众广泛参与”的机制,最终构建一个市场驱动,企业联动,民间互动的多元化动力系统。
(三)定位好产业结构,集中发展优势产业
各市县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对各自进行合理定位与重点发展,从而打造成为合肥都市圈各市县围绕中心城区特色化、多样化的发展格局。肥西与肥东是合肥卫星城市。因此,可以积极主动的围绕中心城区来进行谋划。另一边,长丰则是淮南的卫星城市,因此要做好合淮一体化的桥头堡作用。庐阳位于合肥市城南部地区,可以发挥其山水环境与人文资源优势,建设皖中地区旅游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巢湖位于合肥市区东南部,其山水特色突出,可以充分发挥滨湖与温泉特色产业,建设成为全国著名旅游景点。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重视旅游环境,发展绿色环保旅游业,也要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的交通路线问题,打造更加优质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可以用旅游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铜陵市拥有丰富的有色金属产地,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有色金属基地、新型材料基地。还可以将这些有色金属与高新技术相结合,以此来拉动周边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的共同发展。舒城则位于合肥市西南,既要借助皖江城市带完成产业转移,又可借助皖西的山水文化,打造度假胜地。淮南市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能源,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引进技术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四)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安徽省平均投入1000 亿元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政府投资占大部分,但是也有私营企业、公营企业、社会集体等出资相助。安徽省在基础设施方面积极运用PPP 模式,所谓PPP 是指政府与社会合作,它是一种运用于公共基础设施中的模式。通过这种合作模式,政府可以与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合作,共同参与安徽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种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投资机制。安徽省在创新投融资机制方面,重点推进PPP 模式,用积极开放的姿态,欢迎各界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市场。随着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以及PPP 模式的成功示范,预计到2020 年,老城区基础设施改造每年投资需求将攀升到1500 亿元,现行的资金筹集模式已难以为继,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实践证明,推进PPP 模式,为安徽省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活力和加速度,也极大的推动了合肥都市圈的发展。
(五)发展公共交通,形成城市互连互通格局
合肥都市圈开始筑建一种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城际轨道为骨架,以新桥机场及重要港口为核心,以普铁,干线公路与高等级航道为基础的区域协调,打造一体化综合的交通运输体系。合肥市作为合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其交通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合肥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是飞快的,认真践行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不断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比如地铁的开通,让整个合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城市稳步增长的公交车辆数量,持续改善的车辆结构,不断彰显的城市客运节能减排作用,逐步提升的公交客运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车辆逐步向高档化、舒适化、清洁化方向发展。这些努力的结果使得城市居民出行更加便利。还有新兴产业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仅保护了环境,而且还节省了空间,完全迎合了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的理念。如此四通八达的交通脉络,将会把合肥都市圈内的产业、资源、人才等更加便利的传输与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