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问题探讨
2019-02-14靳楠
靳 楠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1)
秦岭北麓以秦岭分水岭和渭河为南北边界,以陕西省界为东西边界,形成约1.46 万km2的规划区域,主要涉及西安、宝鸡、渭南三市和西咸新区。在规划区域内,山丘区面积约8600 km2,占总面积的60%,植被覆盖率在90%以上;平原区面积约6000 km2,占规划区域总面积的40%。秦岭北麓河流众多,峪口以上主要峪道108 条,水流出峪后汇成58 条支流进入平原段,最终形成34 条河流汇入渭河。陕西秦岭北麓虽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条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区域也面临着河湖水量亏缺、河湖湿地萎缩、地下水超采等一系列水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因此本文梳理分析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为区域水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建议。
1 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盛世治水,秦岭北麓在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长足发展,水生态环境总体态势较好,特别是在水土流失治理、地下水保护、水生态修复等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改善。
1.1 水土流失治理
在通过大力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逐步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加快森林公园和生态保护区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截止2015 年,秦岭北麓治理水土流失面积0.2 万km2,造林15 万hm2,建设淤地坝300 座,峪口以上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2]。
1.2 地下水保护
通过地表替代水源,压采地下水用量,封闭关停严重超采区机井,地下水超采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在西安、宝鸡眉县等地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示范工程,其中西安市年回灌量200 万m3,宝鸡市年回灌量800 万m3,区域内地下水位明显回升。
1.3 水生态修复
通过实施渭河流域综合治理、渭河综合整治二期、八水润西安等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以及西安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西咸新区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等,截止目前,共计新增湿地6万亩,生态水面4 万亩,林带30 万亩,实现蓄存水量1.0 亿m3。
2 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峪道的保护力度不足
秦岭北麓河流众多,峪口以上主要峪道108 条,谷狭坡陡,含沙量小,是渭河的重要补给水源地。峪道小流域是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重点区域,是防治山洪灾害的主战场。目前,秦岭峪道生态状况较好,但是随着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的影响面临着峪道萎缩和无序开发的问题。
2.2 湿地-水田存在萎缩现象
在峪道与平原河流的过渡区域内,特别位于环山公路两侧,由于天然来水的减少和人类活动的增加,已有的湿地、水田正在萎缩或已经消失,使得滞留洪水的区域逐渐减小,引洪滞蓄功能逐渐减弱,下游洪水风险不断增加,与此同时湿地、水田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2.3 河湖湿地生态水量亏缺
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调配能力不足以及受到经济社会挤占的影响,平原区域河湖湿地存在水量亏缺的现象,初步估算生态水量亏缺4 亿m3,无法满足石头河、黑河、涝河、浐灞河、零河等入渭河流的生态基流以及昆明湖、渼陂湖等重要湖泊的生态用水,一些湖泊、湿地也存在逐渐萎缩的趋势,河湖自然生境难以恢复。
2.4 平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尚未健全
由于生态水量亏缺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平原湖泊湿地面积正在萎缩,河湖水面面积从20 世纪80 年代至今约缩减1/5。平原湖泊湿地对于滞留洪水、补充地下水、调节微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效果都具有重要作用。
2.5 地下水超采
地下水是秦岭北麓的主要供水水源,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近一半(2015 年)[3-5]。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供水需求,对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现象已经愈发严重,诱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近年来,国家开展了一系列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西安、渭南等城市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城市地下水开采历史较长、超采量较大,地下水位恢复缓慢,局部超采趋势仍未改观;加之部分新兴城镇及工业区用水量增大,对地下水依赖程度增强,新的地下水超采及生态环境问题突显。
2.6 “海绵城市”建设步伐有待加快
“海绵城市”建设作为低影响开发的一种模式,“渗、滞、蓄、净、用、排”等六大功能可以增强抵御洪水风险的能力、提高雨洪滞蓄能力、净化雨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6]。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内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城市洪涝灾害等一系列问题,在秦岭北麓的大中型城市也不例外。
3 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针对面临的水资源分布不均、水体污染、地下水超采等水生态问题,充分发挥先天优势,坚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原则,通过“治、保、还、减、护”等综合措施,加强对秦岭北麓山区水源涵养区的保护,加大峪口生态缓冲带的保护与利用,推进平原区河湖湿地修复与治理,合理控制河流开发强度,保障河湖生态用水、合理退减地下水,实现秦岭北麓水生态系统功能恢复目标。
秉承“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生活、生产、生态水资源配置格局下,根据秦岭北麓水生态状况,逐步形成“一屏一河两带百峪千池”的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格局。一屏指秦岭北麓山区生态屏障;一河指渭河生态廊道;两带指根据自然地貌特征及功能差异划分的峪口生态缓冲带和平原生态修复带;百峪是指发源于秦岭北麓的百条峪道,俗称“72 峪”;千池是指分布于西安、宝鸡、渭南的千余个湖池和涝池。
3.1 峪道保护与利用
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科学适度、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根据不同峪口特点进行峪道的保护与利用。
(1)对生态保护峪道,采取修复山体植被、疏通河道等措施防治峪道萎缩,恢复自然峪道系统,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2)对可开发利用的峪道,结合峪道自然文化特色,注重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保护山体植被、疏通河道及提升景观的前提下适当开发。在规划对典型峪道—太平峪进行保护整治同时,对汤峪、沣峪、祥峪、耿峪等峪道进行环境改善提升。
3.2 河湖生态空间保护和恢复
(1)根据秦岭北麓水生态环境建设特点和西安市城市规划需求,近期重点建设西安的昆明池及渼陂湖工程,因地制宜地恢复湿地及水田生态系统。
(2)在现有湖池基础上,开展“一镇一湖池”工程建设,扩大生态蓄水工程。有条件的镇村建设陂塘涝池,恢复涝池沟通农村水系网络、引水浇地、饮畜解渴等功能,改善村镇的生态环境。
(3)按照蓄滞兼顾的治水兴水理念,在秦岭北麓峪道出口区域及平原地区利用现有低洼地、恢复萎缩湖池湿地建设蓄滞洪区,做大秦岭北麓盛水的“盆”,通过引洪滞蓄减轻南山支流及渭河干流的防洪压力,同时补充河湖湿地生态用水、补给地下水,改善水生态环境,提高空气湿度,改善局部小气候。
3.3 超载河湖治理修复与河湖生态水量保障
(1)针对平原区河湖湿地生态用水被挤占的问题,通过调整种植结构、退减灌溉面积、恢复涝池湿地等耕地休养生息的措施以及高效节水改造、水源置换等工程措施,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退减河道内被挤占生态用水,全力保障秦岭北麓河流湖泊生态用水。
(2)坚持恢复自然连通与人工连通相结合,连通河湖进行丰枯调剂。在不产生新的环境影响的前提下,以自然河湖水系、水资源调蓄工程和连通工程为依托,以石头河、黑河、涝河、浐灞河、零河等入渭河流及昆明湖、渼陂湖等重要湖泊为重点,保障区域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和改善水流条件。重点安排实施引汉济渭、引嘉济清、引红济石、引清济沋、渭南引黄等水系连通工程。
(3)结合水系连通工程开展河道治理、洪水资源利用和生态水库建设,合理调度水库。选择峪口段代表性河段进行河道治理,并依据各市相关规划开展生态水库工程建设。
(4)在保障生态水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恢复和新建湖泊湿地。近期在秦岭北麓峪道水量较丰、污染较小、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的河峪,按照各市需水要求各安排1 座条件成熟的水库先期开工建设。
3.4 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
秦岭北麓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分布在西安、渭南城区,为有效控制地下水超采,实现采补平衡,延缓或避免环境地质灾害,在已划定的陕西省地下水管理保护区的基础上,对地下水禁采区和限采区进行区别对待和有效管理。
(1)对于划定的地下水禁采区,严禁取用地下水,已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应结合替代水源工程建设,按照治理目标限期封闭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的自备井。到2020 年,禁采区内的自备井要全部封停。
(2)对于划定的地下水限采区,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应按照“优先利用地表水,限制取用地下水,鼓励使用非常规水源”的原则,按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开展水资源论证,严格控制取用地下水;限采区内已有的地下水取水工程,应根据水资源条件、节水潜力及水源替代工程建设情况,逐步削减取水量,压缩地下水开采总量;限采区内因报废需要新建的地下水取水工程,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方可进行。
到2020 年,在目前超采区地下水开采量3.48 亿m3的基础上,实现压减地下水开采量1.31 亿m3、超采量得到全部压减的目标。
3.5 “海绵城市”建设
以西咸新区作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步伐,以“生态优先、节水为重、系统治水、以点带面、研究先行、软硬并重”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举措,辐射西安城区、带动宝鸡与渭南。
(1)推广低影响开发模式,开展雨水综合利用,建设多层次的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实现绿色发展。
(2)结合城市道路建设和区域综合改造、人防工程、地铁建设、城市线网落地等工程,在西安建设约220 km 地下综合管廊,提高市政管网的运行质量与管理效率,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3)完善宝鸡城市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强化雨水的渗、滞、蓄,加强排水防涝设施、排水通道的建设,提高雨水的防汛标准和利用水平,率先推动高新区、西咸新区等区域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4)积极推进渭南“地下管廊”建设,实施城市增绿扩绿工程,加大城市公园、绿地、绿道等规划建设力度,推进蓄水建湖、活水兴城,实施渭河城区段滩区退耕还湖还湿地工程,建设滨河生态休闲走廊。推动城市绿色、低碳、生态发展,构建绿色宜居生态城市。
4 结语
(1)秦岭北麓水生态环境总体态势较好,但还存在诸如峪道的保护力度不足、湿地- 水田存在萎缩现象、河湖湿地生态水量亏缺、平原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尚未健全、地下水超采、“海绵城市”建设步伐有待加快等问题。
(2)针对面临的水生态问题,坚持保护与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提出秦岭北麓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格局、水生态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峪道保护与利用工程、河湖生态空间保护和恢复工程、超载河湖治理修复与河湖生态水量保障工程、地下水超采治理与保护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3)解决秦岭北麓水生态问题要充分发挥秦岭北麓水生态先天优势,顺应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解决面临的水生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