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湖)长制的无锡水文监测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2019-02-14姚华
姚 华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无锡分局,江苏 无锡 214031)
河(湖)长制是以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为主要任务,建立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泊的协调、监管、保护机制,实现河湖管理保护全覆盖的制度创新[1]。基于无锡全面建立河(湖)长制,水文部门围绕“监测要全面、数据要可信、成果要运用”的要求,开展水文监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水文信息的监测、处理、运用研究很有必要。
1 河(湖)长制对水文工作的要求
1.1 水文部门职能定位
水是河流、湖泊的控制性因素,一条河流或一个湖泊是否健康,水质和水量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控制性指标[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以及地方水文条例(或管理办法)都明确了水文部门的水量水质监测职能。最新的水利部三定方案也明确了水文部门负责水文水资源监测,开展水资源、水能资源调查评价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因此,在河(湖)长制工作中,水文工作有着重要作用。
1.2 基础数据资料提供
作为监测河道、湖泊水量水质等水文信息的情报部门,水文部门拥有着分布广泛的监测站网,掌握着能够反映河道、湖泊基础信息的水文数据库。在全面推行实施河(湖)长制工作中,需要水文部门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水量水质监测数据信息。
1.3 技术服务提供
水文部门开展河道、湖泊、水库水资源监测、水功能区监测、水生态监测,以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分析研究,编制河湖健康评估报告、水功能区达标整治方案、“一河一策”报告等,为各级河(湖)长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撑,以全面优质的技术服务支撑水生态文明建设。
2 无锡水文服务河(湖)长制的实践
2.1 “一河一策”“一区一策”方案编制
对无锡地区15条市级河长河道开展“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其中锡澄运河、陆区港、曹王泾“一河一策”方案基本完成。《无锡市梁溪区省级水功能区达标整治方案》(2017—2020)“一区一策”方案编制基本完成。同时,完成了江阴东横河等四条河道的河湖健康评估工作。
2.2 “三条红线”管控监测
对全市118个水功能区全覆盖监测和评价,编制水功能区水质通报和年报。设置环太湖、沿江、锡澄东、锡澄西、宜兴西及锡澄边界5条水量水质同步监测巡测线,监测无锡周边100多条河道的进出水量和水质状况。掌握企业水资源取用水量和入河排污量,开展企业取用水水资源论证、水平衡测试及用水审计工作,一年两次对无锡地区103个主要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核定入河排污总量,计算水资源承载能力。
2.3 保护水环境监测
护水控藻监测,在引长江水入太湖的沿线影响范围内的重要河道、干支流、湖泊节点设置26个监测点,随时掌控出入湖河道水质情况。湖泛巡查监测,每年4月1日至10月31日对太湖“湖泛”易发区及太湖重要饮用水源地、景观名胜区等开展太湖蓝藻湖泛巡查,实时全面了解掌握太湖蓝藻湖泛发生及变化情况。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及时启动应急监测预案,对相关水体水量水质进行现场动态实时监测。
2.4 拓展水生态监测
在底泥监测的基础上对无锡地区太湖、滆湖和横山水库等水域开展水生态调查监测,编制水生态监测季报,掌握无锡地区重要湖库水生态基本情况。
3 水文监测在全面服务河(湖)长制中的不足
3.1 监测站网不够完善
现有水文监测站网是为了收集区域、流域水文要素和特性,主要是为区域、流域防汛防旱、水资源管理等服务。《无锡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建立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实现河道、湖泊、水库全覆盖。而水文部门目前现有的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一级水文站网还不能满足河(湖)长制需求。重点河段和敏感区域的水量水质还不能进行全面实时监控和掌握。
3.2 监测管理不够精细
随着国家对水文工作的重视,水文基础设施近年来有了很大改善,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推进了水文监测设备、手段和技术的进步。但目前水文监测仍以传统技术为主,精度和效率偏低。受人为影响,监测人员技术水平及责任心对监测结果影响也很大。
3.3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传统的水文人才队伍以水文、水资源专业人员为主,水质专业人员相对较少。新形势下,随着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不仅对水环境、水生态、分析化学等监测检测技术人员的需求加大,还需要一批具有高水平分析研究能力,能够全面服务河(湖)长制的专业技术人才。
3.4 监测数据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
水文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长期以来,水文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测中积累了大量基础资料,也开展了一些分析研究,提供了一些服务产品。但总体来说,大量的水文监测数据未能与环保、气象等部门的数据信息实现共享,作用还未完全发挥,还没有转化为良好的水文公共服务产品。
4 无锡水文监测服务体系建设途径
4.1 进一步完善监测站网
水文站网是水文部门开展监测、分析、评价、服务等工作的基础。随着地方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等工作的深入,逐步形成了具有无锡特色的市级站网。但随着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河长体系的建立,需进一步完善满足河(湖)长制需求的现代水文站网体系。结合河(湖)长制要求,优化基本站,增设县(区)、镇(街道)、村(社区)一级专用站,特别是水质监测站点。在已有量质同步监测站点的基础上,对重点区域、敏感水域增设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快速高效预警预测重要河道湖泊水情水质信息。对排污口加密监测,水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却在岸上,目前一年两次的入河排污口监测频率偏低,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排污情况,应加密监测,为科学监管和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对重点湖库加强水生态监测,目前开展的水生态监测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要进一步加强监测,积累监测数据,为开展河湖健康评估提供技术支撑。对重要取水户、取水大户等进行在线监测,加强水资源管理。
4.2 加强水文精细化监测管理
开展水文站标准化建设,明确测站管理、人员配备、设施设备、站容站貌、规章制度等建设内容和标准。加强新技术和新设备应用,积极引进“3S”技术以及无人机巡测应用,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时效。推进水文监测业务流程精细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测验现场监督、流程节点控制、痕迹材料管理、测报方式改革、资料整编运用等水文监测业务全过程精细化管理。强化水质实验室管理,按照计量认证对实验室工作的规范化要求,运用实验室LIMS系统开展质量控制管理体系建立与执行、检测分析流程管理建设等,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性。
4.3 提升水文信息服务水平
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支撑下,推进智能感知,实现全面互联,强化智慧运用。将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等信息有效整合,建立数据管理和共享平台,开发水质信息服务系统、水质预警预报系统、水质自动监测站现场视频监视系统、蓝藻湖泛区域视频监视系统等。深化“一河一策”“一区一策”技术服务,在现有服务基础上,按照河(湖)长制需求,扩大服务覆盖面,编制县、乡一级河道“一河一策”健康评估以及各区水功能区达标整治方案,打造针对河(湖)长制的公共服务产品,为河(湖)长制工作提供精准服务、专业化服务。
4.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河(湖)长制对水文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加强熟悉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监测趋势、掌握先进监测方法等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视先进监测技术、大型监测及检测仪器设备操作等技能人才的培养;突出研究性人才的培养。监测分析最后要出成果,提供优质的服务产品,所以具有分析研究能力的人才必不可少,可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开展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方式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为河(湖)长制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5 结 语
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保护江河湖库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深远意义[3]。水文部门作为开展江河湖库水量水质监测评价服务的技术部门,必须要发挥优势,积极作为,加强水文监测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高监测评价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为河(湖)长制管理、决策、考核提供技术依据,为水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