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景观学内涵探索
2019-02-14文凡
文 凡
(中国 香港 999077)
在当今社会,景观学内涵愈加丰富,对其进行着重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应该从景观都市主义入手,了解景观设计和城市设计之间存在的关系,并通过对具体项目的分析,总结出景观设计给城市带来的影响。
1 景观都市主义视角下的景观学内涵
对于“景观”这个名词本身的属性,所有人——包括其他行业的,建筑设计领域的,甚至景观学本身的学生,都会不约而同地将其与自然、水、绿地、光、空气等等联系在一起,进而形成一幅基本的意象:蓝天白云,绿树环抱,湖水清澈见底,鱼儿自由自在……最终导致现今诸多设计院、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都是在建筑设计基本结束以后,或者在设计过程中利用一些边角料的空间,进行所谓的“景观”设计,在效果图上则表现为极为不真实的“遍地绿色”[1]。我们可以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对绿色建筑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建立绿色建筑的意象,就能够加深对意象在景观设计中再现的理解。
这样的意象是美好的愿望,但却不能代表景观学的全部内涵,更不是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所在。景观学和景观设计的内涵到底是什么,是所有建筑专业学生应该了解并探索的问题。如同前面所说的那样,景观并不仅仅是拼贴意象式的虚假自然环境,景观学应当是一个系统性的通过寻求改造物理空间(往往更多是大尺度的城市或者其他自然空间,比如河流、山体、湖泊、海洋,而较少是单体建筑内部空间)来改善人类居住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高度综合性学科。在此,可以引入由美国的查尔斯·沃德海姆首先提出,并由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主任詹姆斯·科纳等人随后丰富的“景观都市主义”来对景观学的内涵进行进一步的阐释。
景观都市主义代表着景观学在人类走到高度城市化阶段时所达到的新高度。如果说,在自然环境中,景观学处理的仍然是自然环境本身的问题,那么在城市中,景观学的作用则更加明显,且具有深刻的影响。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具有高度的人工性,但是并不意味着其中没有自然的存在。事实上,城市的各个系统都能与自然系统相结合,包括排水系统、空调通风系统,甚至是在空旷的土地建造一堵墙,同样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例如:在道路中间安装一个红绿灯,就能使车流和行人的路径发生改变。而景观设计应寻求物理空间上的设计和改造,尽可能地减少人类建造与自然环境的矛盾,并且能够让自然和城市和谐共处,所以这必然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
事实上,这也正是景观都市主义所提出的“景观作为基础设施”。景观并不仅仅是虚假的绿化,对于这些影响着城市形态的基础设施进行形态上的美化和修饰(诚如现今许多建筑师所做),而是试图将其系统和网络作为城市形态生成和演变的基本框架。一方面,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景观可以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运作发挥价值和作用,成为城市与自然相交接的一个环节;而另一方面,景观也可以作为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网络的基地,其他基础设施都建立在其之上,具有可适应性和可发展性,景观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发生演变,景观结构在具备柔性特点的同时,还能对事件性景观或基础设施进行容纳。
2 景观给城市带来的影响——以“猎游深港”为例
2.1 项目概述
这个项目的中文名称为“猎游深港”,通过沿着深圳香港的两条地铁线,选取其中的12个站点,在附近寻找平时人们未曾发现的一些城市生态环境,或者一些城市环境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然后进行设计和改造。在这12个子项目中,可以看到城市环境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具有系统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比如:由于河道(深圳河)边界和政治边界(深港罗湖边界)部分不重合(最开始,深港以深圳河为界,但是后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深圳河河道改变,因此政治边界和生态边界形成了差别),致使在深圳河大陆一侧出现了一小块完整保留的属于香港界内的绿地,而周边都是深圳方面的地产开发,这些地产是否会对这片绿地产生影响,这片绿地又对深圳方面的发展有何启示;再比如,深圳市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这些填海区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不仅仅改变了红树林的生长范围,也影响了生蚝、鱼类等生物的活动范围,随后政府对于红树林区域的保护及红树林生态公园的设立,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最终到底是保护了红树林还是加剧了红树林的破坏;还比如深圳拥有全国最多以及面积最大的城市高尔夫球场,这些高尔夫球场往往被人们视作是城市绿肺,能够洁净空气,但是实际上,高尔夫球场需要使用大量的除草剂、除虫剂、增绿剂等化学药剂,而草的长度也仅有5 mm~10 mm,对水土保持毫无帮助,那么它对城市环境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2.2 项目分析
尽管这是展览中一个不太起眼的小项目,但是它却为所有人提供了多种新的看城市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方法,让人们看到许多平时认为是美丽景观的设计,事实上却是对自然景观破坏的行为;让人们看到许多人类城市看似不剧烈的建造活动,对自然产生了多么深刻的影响。也最终让人重新思考景观、城市、建筑设计在人类的城市建成环境中,能够怎样改善城市和自然的关系,并且形成一种和谐的、可持续的系统。
在这些子项目中,有一个主要关注于城市水环境与水系统的项目,项目的基地位于深圳市中心的香蜜湖区域,区域内主要包括一个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工湖(曾经被用作水库)——香蜜湖,经历过深圳最初的开发(曾被开发成度假村)后,现在周边全部被高档别墅、高层住宅以及两个高尔夫练习场和一些会所、饭店包围。在调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湖里的主要鱼种为罗非鱼、草鱼、鲤鱼、鲮鱼等等,但是通过与鱼塘(部分湖域被承包给了私人用作鱼塘)承包者的沟通得知,湖里的许多鱼都是直接从市场买来,并定期投放至湖中,湖里土生土长的鱼并不多,而且因为水质问题,土生土长的鱼味道较差。所以当大部分钓鱼者钓到一些土生罗非鱼(都是比较小的罗非鱼)时,都会把它们扔掉或者卖给鱼塘承包者。而在进一步调研中发现,湖水的主要污染一方面是来自周边饭店的污水排放,另一方面是来自暴雨季节市政排水管中的大量雨污混合水。
这样看来,原本清洁能够成为城市生态环境重要一环的湖泊,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最终变为了一个城市污水池。而周边还有一个废弃多年的水上主题乐园,现在成为了多种鸟类在城市中的栖身之所。
仅仅从调研阶段就可以看到,人类的建设活动与自然环境的改变是如此息息相关:影响到水、影响到鱼、影响到鸟,最终也会影响到人。而设计的主要思路则是建立在景观都市主义的观点上,将现今作为“污水池”对城市环境不利的香蜜湖,变成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作用的一环,即作为城市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通过设计将人工处理和湿地处理相结合,帮助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污混合水;在雨季先将雨污混合水临时储存并预处理,之后再将其排入湿地系统进入湖泊,并利用雨水非常集中的特点,在旱季使用部分储水空间养殖罗非鱼;最后结合周边废弃的水上主题公园和现有的钓鱼活动以及现今城市洪涝后所出现的人类活动(人们在街头捕鱼、划船、游泳等等),将湿地系统设计成为能够容纳为人们在暴雨后提供特别活动空间的临时性景观弹性系统。
在这个案例的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深入的调研:包括污水和雨水从哪里来,什么季节来,每个季节来多少,含有哪些污染物质,与之对应的问题是:用什么手段除去这些污染物,当地本来的植物有哪些,为什么会不断消失,每种植物都有什么特性,是否能够再次引入作为湿地处理系统中的一部分。而在此基础上,在城市中的景观设计不能完全从自然最优先的角度出发,而是应当考虑城市的复杂性:考虑人类既有的建筑、考虑既有的人类活动,以及现在的利益格局是否允许做出较大改变,简言之,就是景观设计是否具备经济性[2]。
3 结语
通过对上述理论和案例的研究,可以发现景观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界线正在越来越模糊,某种意义上来说,景观设计就是城市设计:它也是通过改变城市的物理空间,来设计和改变城市系统的运作规律,最终让人们的居住环境更美好,自然环境也更得以保护。再回到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来看,景观是城市的一层系统,与城市的其他几层系统密切相关、互相影响,它的设计亦涉及到多学科的综合:地理、水文、能源、生物(动植物)、规划、建筑、社会人文……同时,它也为城市提供了一套解决城市问题的工具,致力于城市营造,在城市化、公共决策、城市开发、城市设计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而我们不应继续将景观错误的定义为对人类城市建成环境的粉饰,而是令其介入城市结构,将其定义为城市发展的根基平台和基础系统网络。在设计过程中,景观都市主义的“时间性”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景观并不是静止且一次成型的装饰物,而是一个动态变化、融入多种时间因子、事件因子的丰富系统;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传统的景观设计永远依附于建筑设计,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反过来让建筑生成于景观系统基底之上,让建筑依附于景观生长,而在城市尺度,这种思路又是否能够实行,这些都依然值得探索,但是至少,我们不再会认为景观只是“满园春色”“绿意盎然”“碧波荡漾”的简单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