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历代玺印展概览

2019-02-14张书慧

艺术品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玺印官印印文

文/张书慧

中国的玺印有着三千年左右的历史,体现着“中国文字的演化,印章制度的递变,并反映出中国社会治乱、政治兴革、经济盛衰、民族冲突与融合、文化风尚变迁等”①,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玺印类藏品1300 余件(套),时代涵盖先秦至近现代,材质以铜、玉、石为主,也包括金、银、木、泥等在内,来源有原藏、处拨、购买、捐赠、采集、考古出土等,能够较为完善地展示从先秦至近代的玺印篆刻。曾经《古玺汇编》著录先秦古玺33 枚,《中国玺印篆刻全集》著录先秦古玺6 枚、汉私印7 枚、宋元押印5 枚,《辽海印信图录》著录官印103 枚,另外在罗振玉《贞松堂吉金图》著录有唐代封泥1 枚,在孙慰祖的《古封泥集成》及相关文章中也曾著录此封泥。目前的国内博物馆中,仅上海博物馆有常设的篆刻馆,该展览由上海博物馆的玺印篆刻研究专家孙慰祖编写大纲,在业内影响颇大。借由筹备浑南新馆之机,自2013 年始,至2017 年12月“中国历代玺印展”开展为止,我们调查馆藏,并甄选其中适宜展出的藏品,构成了具有辽博特色的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通史陈列。展览宗旨是系统展示中国历代玺印篆刻的发展、变化,呈现不同时期玺印的使用方式、铸造方法和艺术特色。展览的整体框架参照罗福颐著《古玺印考略》、叶其峰著《古玺印通论》及上海博物馆印章馆,以时间为序列,分为先秦玺印、秦汉六朝玺印、唐宋辽金元玺印、明清篆刻、近现代篆刻五个单元。本展览共展出479 件玺印,其中先秦60 件,秦汉六朝152 件,唐宋辽金元83 件,明清85 件,近现代99 件。

一、先秦玺印

先秦玺印发端于商周之际,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主要作为行施职权及征信凭证存在。春秋以后玺印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官玺的形制和文字具有规范性,私玺制作更注重便利和美观,有的极为精工,并出现图形玺、吉语印等多种品式。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争,战国时形成秦、楚、齐、韩、赵、魏、燕“七雄”,各地区在经济、社会、政治上皆有隔阂,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字书写形体。玺印文字反映出此时各地域的差异,同时各地域不同的手工业技术传统也形成了玺印形制上的差异。齐玺多为阴文,文字形体端稳圆活,铸造风格简率。此单元中的“王䝭”“齿信鉨”皆为齐地私玺,古玺中“信鉨”二字搭配多见,而如“齐齿信鉨”这类的写法均为齐玺。燕国长期偏安北方,玺印呈现出鲜明的北方风格,如“乔受”,玺面为长方形,“是燕国氏名玺的重要印式” ②,“受”字所从“又”旁是“燕文字的特有写法” ③。“韩生”,“,曹锦炎先生释韩,谓是燕国韩字特构” ④。“氏、名之间加一生字是燕人称谓特征” ⑤。韩、赵、魏三国于春秋晚期经由“三家分晋”形成各自诸侯国,史书将此三国合称为“三晋”,“三晋”的玺印风格一致,被冠以三晋系名。今天所见的战国私名玺主要为三晋系玺,以多为阳文铸造,质细工精,印边宽,字口深,玺面布局沉稳为特点。如“司马(生)”的“马”字,“(弗)”的“(弗)”字所从邑旁都是三晋系文字的特有写法,同时玺面文字的规整、形制的精造皆是三晋玺的特征。

吉语玺也称成语玺,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先秦吉语玺大多是有吉祥、规诫意义的格言、成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和思想意识。这些印章字数不一,印面活泼多姿,每个时代各具特色,开创了后世闲章的先河。如“百牛”,牛在先秦时期既是祭祀时的主要贡品,又是重要的家庭财富,“百”字是概数,用以泛称其多,“百牛”不仅是古人对更高社会地位的期待,也是对更多财富的向往。“正行无私”意为修身正行,居官无私,是规谏劝诫之言,是先秦时期士大夫阶层用以修身自律的格言。吉语玺反映出先秦士大夫阶层的思想意识和心理,是研究先秦经济和社会习俗的实物资料。

二、秦汉六朝玺印

秦并六国,以战国秦系文字为基础贯彻“书同文”政令,玺印的文字、钮式趋向统一,与中央集权相适应的官印制度逐步建立,至西汉臻于完备。各级官印的质料、形制确定了严格的规范,由此形成延续八百年的秦汉印系。东晋至南北朝常出现政权更迭,促使官印篆书走向蜕变,形制不再统一,制作较为粗犷。秦汉六朝单元中的第一件展品“咸里竭”陶印,是秦代陶工所用私印,印文为典型的秦系文字风格,“咸里竭”咸为咸亭,为里,竭是陶工之名。在后来出土的陶文中存在大量类似的印文,是研究秦代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重要资料。

汉 常利

汉 常登私印

汉 日利·吐火纹 双面穿带印

汉 高忠私印

汉 梁邹丞印 封泥

汉 陈登言事·陈登 子母印

唐 褒州都督府之印 封泥长10cm、宽9.5cm

两汉时期印文篆刻尤其精美,是我国篆刻艺术的典范。官印制度上形成了完善的体制,《汉书》《后汉书》及相关的注释均有不少记载,在印章的形制、称谓等方面形成了等级制度,逐渐形成以龟钮和瓦钮作为官印钮式,印文字形宽博方正,风格庄重的汉代官印特征。私印方面,姓名印广泛使用,印文阴阳皆备,更有阴阳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子母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等辅助文字,制作、篆刻精美,风格多样,为历代私印之最。两汉时期留存了大量的官私印封泥,是当时印章使用方式的重要物证。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记写公文等内容,封泥是印章按于泥上作为实物和木制牍函封缄的凭证,是魏晋之前印章的使用方式。

两汉魏晋均给周边少数民族或方国颁发官印以承认其政权,其中鲜卑作为东胡一支,于西汉时迁居辽东,东汉建武二十五年(49)开始与中原朝廷交往,现有“汉鲜卑率众长”“汉归义鲜卑王”等官印存世。魏晋时鲜卑仍然与中原朝廷保持着密切联系,遗存有“晋鲜卑率善佰长”等官印,印文中的“率善”指的是晋朝廷赐予亲晋鲜卑部族的荣誉称号,“佰长”是官职名称,意为百人之长。印钮形制特殊,头粗短而平伸,额高,顶有鬃毛,背无峰,钮身仍留有凿刻痕迹,寥寥几笔就生动地刻画出马的形象。

晋鲜卑率善佰长

宋 神射第十二指挥第六都记

西夏 首领

三、唐宋辽金元玺印

隋再度统一南北之后,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官印制度与形制亦为之一变,唐承隋制,形成了官印以官署公印为主,钮式从简,附着于官印的等级标志有所淡化,机构公印不再由官员佩携,个人示信意义基本消失,形制向大型把握式过度,使用方式由钤印封泥变为钤色,向着近代官印制度发展。“褒州都督府之印”封泥是唐开元二十年梁州向唐宫廷进贡大蒜时封缄筐笼时所使用的,“褒州都督府之印”为朱色印记,封泥题记“梁州都督府”,梁州曾在唐开元十三年(725)更名褒州,开元二十年(732)复称梁州。州名已复旧而官印未复的现象与唐代官印的管理制度有密切关系。隋唐时期官印已由官吏个人配系的职官印转化为官署行使职能的官署印,不再由个人配系。唐代官印的铸造、管理,各有专署,铸作官印是中央统一管理,由唐礼部掌给“内外百官铜印”及“鱼符之制”。礼部并有“铸印官”。官印的铸造需要得到奏准⑥。因此州县改名需要增设新印,由州县上奏获准,再由礼部付给需要一定时间,就形成了“州名已复旧,而印仍是褒州,未易新印也”的现象。

宋辽金元的官印制度完全承袭了唐代官印制度,宋代官印铸造技术精湛、篆字复兴,如“神射第十二指挥第六都记”是宋端拱元年(988)的官印,印身表面光滑,铜质较好,印钮上部刻“上”字标示印文上下方向,印文为铸造,字腔较深,篆文深刻,线条疏朗。“神射”是宋雍熙四年(987)之后两浙州兵步军的称谓,“记”字指军队中的低级将校官印。辽金元三代还偶用本民族文字仿效汉字篆体入印。本单元中的西夏文官印、八思巴文官印、契丹小字押印均是以少数民族文字拼汉字称谓音,如西夏文官印“首领”是西夏文拼汉字音,并模仿汉字篆体入印。元代印制基本依照宋式,统治者在创制八思巴文后将之以九叠篆的形式铸造官印。“左卫阿速亲军百户印”是以八思巴文拼读所铸,左卫阿速亲军为元代左、右两侍卫亲军之一。阿速,蒙古语,意为守卫。

私印的使用从南北朝之后处于消歇状态,受长期战乱影响,人们选择以简便的手工画押签署取代印记的征信用途。北宋承接唐代社会经济的强盛基础,都市商业持续繁荣,“在较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印记的优势显而易见,它的确定性、郑重性和不易仿摹且使用方便的特点,是画押不能与之相提并论的”⑦。因此出现了兴于宋、盛于元的花押印,用以商业中检验货物时钤印。

宋 字

元 对同何用(汉字间八思巴文)

清 齐齐哈儿廂红旗协领图记

四、明清篆刻

清代官印沿用了之前的少数民族文字入印习惯,创满汉文官印,“齐齐哈儿廂红旗协领图记” ,是齐齐哈尔镶红旗驻防的职官所用,清代满族军队实行八旗制,协领位处将军、副都统之上,管理其专辖旗分的旗务,并掌管将军、副都统署内的各司关防,在八旗驻防官制中居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明清时期值得注意的是石质印章的镌刻与使用,形成了不以凭信为唯一功能,而以表达个人意趣为主的艺术创作,配合书画作品创作,成为形式独特的文人篆刻。文人篆刻摆脱制印工人的束缚之后,出现了大量的具备文人身份的篆刻家,他们既追求印文的内涵,也注重印面的艺术形式和边款的刻画,形成了如浙派、皖派等在书画史、篆刻史都有重要影响的文人篆刻流派。清代中期的篆刻,丁敬印风异军突起,他刻印取法秦汉、宋元印式,使用独具个性的切刀技法,形成了印文线条古拙苍莽,气息自然的独特印风,受到以杭州地区为中心的浙江籍印人的相继效仿。丁敬刻朱文“密盦秘赏”,从印文结合边款中,我们可知“密盦”指丁敬的友人方辅,方辅在当时以善书法闻名,著有《隶八分辩》。这枚印章刻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是丁敬为回赠友人方辅所赠唐墨而刻。其印文为典型浙派篆法,边款内容丰富翔实,尤为珍贵,体现出文人交往意趣,是清代流派篆刻代表作品。这一时期的金石学家、收藏家也都雅好治印,如陈介祺所刻的一对“不俗人皆竹、闻香我亦兰”印章,古代文人向来喜欢以兰竹自比,此印文正是这种文人意趣的体现。

明清时期使用的篆刻材料多样,包括玉、石、木、金属等在内,文人篆刻家在追摹先秦两汉篆文的同时,使用不同的印材,追求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清康熙、乾隆之世,印钮雕刻题材多样,技法纯熟,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施工于印石体表周围的浅浮雕,以极浅薄的层次和富有画意而得名“薄意”。

元 左卫阿速亲军百户印

王光烈 私淑一赵服膺二吴、悲庵私淑弟子

齐白石 雕虫小技家声

五、近现代篆刻

近现代篆刻是明清文人篆刻的余绪,出现了徐新周、王福庵等大批篆刻家,其中齐白石所刻印章独树一帜,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朴拙的篆刻风格,影响到他之后的一批书画篆刻家。展览中齐白石所刻印章是辽博藏齐白石印章中的一部分,主要以齐白石为齐子如刻印章为主,“雕虫小技家声”是齐白石为其三子齐良琨所刻印章之一,印身一面刻边款“如儿宝,白石”。 齐良琨,字子如,自幼随齐白石学画,师从陈半丁,以画草虫见长。此印文字力度深刻,气息朴拙。“雕虫小技家声”既包含齐白石擅长篆刻与画草虫,又包含了齐良琨继承了齐氏家学之意,表达出齐白石对齐良琨的肯定与期望,可谓舐犊情深。

本单元中展示了一批以毛主席诗词为内容的现代篆刻作品,1964 年辽宁省博物馆为筹备“学习毛主席诗词的书画篆刻展览”面向全国征集此类篆刻作品,众多篆刻名家鼎力相助,故收藏颇丰,这些篆刻作品体现了时代特色,是近现代篆刻史的独特篇章。展览最后一柜为王光烈篆刻,王光烈是民国时期东北地区较为有影响的人士,与齐白石、吴昌硕在书画、篆刻方面有所唱和,与当时的政治人物有所交游,更是积极组织参与沈阳地区的文化活动,如“金石书画会”等,他本人同时收藏丰富的古玺、货币、图书等,是值得被今人关注的东北篆刻名家。辽博现有王光烈镌刻印章200 枚左右,展出的只是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一小部分。

陈介祺 不俗人皆竹、闻香我亦兰

清 丁敬 密盦秘赏

王光烈 无量寿

商承祚 忽报人间曾伏虎

韩登安 《沁园春·雪》上阕 1964 年

韩登安 《沁园春·雪》下阕 1964 年

辽宁省博物馆“中国历代玺印展”以本馆藏品为基础展出了从战国至近现代的玺印篆刻作品,涵盖了古文字、秦汉官制、地名、人名、唐宋官印制度、辽金元少数民族文字、明清文人篆刻流派、近现代篆刻名家等诸多内容,对于研究古文字、各代官制、历史、篆刻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希望能够借此展览向广大观众介绍辽博的重要藏品,为玺印篆刻研究提供资料,并期待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指正。

注释:

① 孙慰祖《中国玺印篆刻通史》,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2016 年。

② 叶其峰《古玺印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 年。

③吴振武《古玺文编校订》,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年。

④ 叶其峰《古玺印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 年。

⑤ 叶其峰《古玺印通论》,紫禁城出版社,2003 年。

⑥ 孙慰祖《隋唐官印体制的形成及主要表现》,《东方艺术》,2015 年第4 期。《唐会要》卷五十四《省号上》记:建中三年(782)六月,诏中书、门下两省各置印一面;《新唐书·宗室传》记:王定远“自以有劳于《李》说,颇横恣,请别赐印”,得到允准;又《旧唐书·文宗纪》:开成二年(837),“吏部奏长定选格,请加置南曹郎中一人,别置印一面,以“新置南曹之印”为文,从之”。

⑦ 孙慰祖《唐宋元私印押记初论》,《唐宋元私印押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年。

猜你喜欢

玺印官印印文
唐宋以来盐业古官印辑考
战国玺印陶文释读七则
从几枚官印看辽统治者如何以佛教来巩固他们的统治
基于印文印迹特征判别印章类型技术的研究
浅谈司法鉴定中手工制作硬质印章因盖印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差异
西夏官印史
“清陈元青白瓷套印”鉴赏
澳门新建业集团藏品
关于光敏印章印文鉴定问题的分析
睡虎地秦简所见秦职官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