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赡闳深 启迪艺林—读新版《黄宾虹文集全编》有感
2019-02-14陆明君
文/陆明君
中国艺术的精神体现在传统哲学文化中,而代表着中国画最高境界并承载着中国艺术精神的写意画,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精粹。中国写意画负载了太多的内涵与玄理,也给求趋者带来了群体性困惑和迷茫,当下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种现实:中国画的技术性与制作性因素在不断强化,而体现中国画本质的写意精神日渐式微,人文内涵沦落与寡淡,创作队伍空前壮大却难以继踵前贤。这一境况堪当深刻反思。基于这一视角,我们不妨从新版《黄宾虹文集全编》中获得启迪。
荣宝斋出版社新近出版,由王中秀先生主编的《黄宾虹文集全编》(七册本),分为书画编、金石编、杂著编、鉴藏编、书信编、译述编、题跋编、诗词编等八类,囊括了黄宾虹传世著作及未刊手稿、公私庋藏之书信、题跋等。较之初版的《黄宾虹文集全编》,不仅订正了原来文字上的错误及汰除了一些存有的误收现象,而且补入了较大数量的新发现的佚文,如书札较原来增加了二百余通,题跋及诗词部分增益、变化更大。《黄宾虹文集全编》淋漓地展现了黄宾虹博览群籍的学识背景,超凡的才智。他不仅精能于书画史论,而且在金石学、文字学、史学掌故、诗词等各方面都造诣精深。在近现代美术史上,黄宾虹的博识是一个绝无仅有的特例。而其对中国画及相关艺术精神的追寻与阐释,无不折射出其远见卓识。
黄宾虹是从金石学进入绘画变革的,他具有深厚的传统“小学”的功底,并曾用力于古玺印收藏、古文字的研究与摹写,进而揄扬金石文字笔法,并把这种笔法视为能得具笔墨、体现“浑厚华滋”“法备气至”等画之精神的重要来源。二十世纪上半叶,在康有为、陈独秀等众人纷纷惊叹中国画衰敝之时,黄宾虹却以对中国文化所持的坚定乐观态度,提出中国绘画优胜论。而黄宾虹并非一个保守的传统文人,相反他主动接触与了解西方文化艺术,并对中西艺术的互通与传播寄予了厚望。而他对中国画笔墨及“内美”等一系列相关问题的阐发,都凝结着高度的文化自信。黄宾虹的艺术识见,决非一个画家传统理念与修养而能成就的,其于画学的深沉思考,更应置于时代大背景下去寻绎,是当时世界艺术新潮和中国新文化运动的结晶。
对黄宾虹绘画成就与艺术思想的认识,当下的“黄宾虹热”虽与黄氏生前的孤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但多呈现于“对黄宾虹绘画程式的过度的迷恋和市场高价的追捧”,只关注于现时表象,而不去进行内在问题的探讨,冲淡了对黄宾虹画学理念及学术上的深入研究。这种现象,不仅反映出当代美术界的浮躁,也暴露出尚没有读懂黄宾虹,更没有进入黄宾虹的艺术语境中。黄宾虹的绘画及其艺术理论,反映了中国绘画的技道观,其不以“技”显,而以“道”行,技涵泳于道中,所以为常人所难识。作为传统文人的黄宾虹虽游于艺却在艺术上能造极,这一现象对检点当下美术教育中忽视文化而逼仄于“技”的偏颇做法不无警示。实际上,即使是绘画本体性的问题,如笔墨、师造化等也离不开文化的陶养。笔墨的内涵也不只是技术与功夫层面的,更是文化与情操层面的,正如傅雷对黄宾虹的深切认识中所言:“倘无鉴古之功力、审美之卓见、高旷之心胸,绝不能从摹古中洗练出独到之笔墨。”而黄宾虹既从自然山水的神奇造化中得到补养与启发,又追求自然山水之外的绘画“内美”,则又是文化修养及人格之美的体现。当代中国画在学科细化与完备的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失却了其文化品性与发展的生机,人文意蕴的式微及技术化制作的痕迹、笔墨的缺失,都与中国的艺术精神渐行渐远。没有了文化支撑,胸中空疏岂能产生出有丰富内涵或内美的作品?这不得不促使我们去重新思考中国现代艺术尤其是书画艺术发展的历程与未来路径。而面对这类问题,《黄宾虹文集全编》所呈现出的黄宾虹典型个案,无疑是最能给予我们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