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素质模型及其实现

2019-02-13李杏果

关键词:本科应用型人才

李杏果

摘    要: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了要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将应用型人才作为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构建素质模型,以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素质模型可以从知识储备、综合能力和公共精神三方面构建。基于素质模型,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素质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2-0041-04

在我国,应用型人才的研究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学界的零星研究关注的是在职业大学和成人教育中培养应用型人才。崔楠、孙斌指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办好职业大学的根本出路[1]。周庆芯、雷德俊提出职业大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早期实习、多次实习[2]。郑晰指出,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电大教育的方向[3]。到20世纪90年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范围逐渐扩大,地方高校开始倡导培养应用型人才。关惠琴指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方向[4]。项蓓丽界定了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途径[5]。随着大学扩招和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显现,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及学者开始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文献数量从之前的几篇、几十篇上升至百篇,应用型人才培养从电大、职业大学、地方大学走向综合型大学,从本专科人才培养层次上升为研究生培养层次,应用型人才成为我国政府积极倡导的人才培养方向。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将我国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提出政府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政府化解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缓解毕业生就业难、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保障的战略举措。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和内涵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以国家政权及其延伸部分为主要研究对象,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大学中均开设了政治学专业。在中国,有101所高校开设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晚于计算机、土木工程、测绘工程等工科专业。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而言,目前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属于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应定位为学术型专业,人才培养重在培养理论型、学术型人才。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脱节,随着大学本科已逐步由精英教育变为大众化教育,社会对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生职业技能要求不断提高,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也应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6]。贺先志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探讨了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7]。陈晓莉指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根据应用型人才的质量要求,逐步形成适应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8]。笔者认为,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应树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原因如下:第一,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管理形势提出的要求。我们目前所处的是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的社会,政府所面临的公共管理形势日趋复杂,政府和社会对了解并适应社会需求、掌握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应具有入世的心态和能力,熟悉并适应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管理实际,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具有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的能力,由此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和社会。第二,政治学与行政学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是促进能力与岗位匹配、减少结构性就业难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需要。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岗位群覆盖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单位,毕业生可以从事发展规划、政策研究、行政管理、理论宣传、组织与劳动人事管理等工作。这些岗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均有明确的要求和指向。对这些岗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行分析,培养出能适应这些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助于实现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生与岗位需求相融合,减少能力与需求不匹配导致的就业难问题,促进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毕业生成功就业。

在内涵方面,刘耘指出,应用型人才是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9]。潘懋元、石慧霞指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0]。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指的是熟练掌握现代政治、公共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综合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将知识、能力和素质应用于社会生产、公共管理或公共服务活动中,为国家和社会创造出直接效益和价值的人才。

随着国家将应用型人才上升为化解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的戰略举措,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中培养应用型人才日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这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机遇和条件。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构建素质模型,以明确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向。基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定位,结合毕业生主要服务于公共部门的岗位实际,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素质模型可以从知识储备、综合能力和公共精神三方面构建(见表1)。

(一)知识储备

应用型人才不同于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以丰富的知识储备为前提。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体系应围绕社会生产、政治与公共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实践活动需要设计,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实现“专”“博”“用”。“专”强调掌握该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发展知识两类;“博”强调掌握丰富的综合性知识,人才的知识面广、文化底蕴深厚;“用”强调人才掌握实用性、工具性知识。其中,专业基础知识是应用型人才从事政治、公共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活动必备的基础知识,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起奠基性作用,体现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中;专业发展知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政治、公共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活动中发展能力和专业鉴别素质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现在专业方向课和专业选修课中。综合性知识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必备的通识性理论,体现在通识课安排上,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选修课程。工具性知识是帮助大学生掌握其他知识的方法性知识和操作性知识,包括文献检索、研究方法、逻辑与思维、英语、计算机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应该对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等都有所了解,熟知国家政权体系、政党制度、公共政策等政治规则,能在多学科、多视角知识基础上理解、管理政治过程和公共部门运作。

(二)综合能力

根据政治、公共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的要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站起来能讲,坐下去能写,走出去能干”,这包括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两方面。在专业能力方面,应用型人才要对公共事务具有良好的判断和把握能力,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措施和办法的决策能力。鉴于政策执行的重要性,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还要具有政策执行能力,能够把上级政策与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使政策得以落实。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由于政府与公民关系处于深刻变革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要能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政府与政府、政府与社会、官员与公民等多层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协调、沟通与合作能力。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公共部门常态运行之外,时常出现的突发事件考验着管理者的应急能力和创新管理能力。应用型人才还要具有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管理的能力,并通过创新公共部门日常管理,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对国家与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操作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管理能力、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用英语进行国际交往的能力等。专业能力与操作性能力相结合,共同支撑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

(三)公共精神

公共性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主要特征。毕业生进入公共部门工作,往往掌握着公共权力和资源,这些权力和资源可以为公共所用,帮助解决社会问题,为公民带来福祉,为政府带来公信力;也可能被少數人中饱私囊,使公共问题日益恶化,为公民带来灾难性影响,损害政府的公信力。鉴于此,政治学与行政学应用型人才不仅应拥有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还应具有公共精神。公共精神对人才的基础品质要求是踏实、自信、坚韧、奉献,工作品质要求是具有公共问题敏感性、公共使命感、公共责任心、公共服务意识、倡导公平公正和弱势关怀等。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对公共问题的关注力和敏感性,使学生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不仅能处理好自身事务和家庭事务,还能积极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事务,具有公共意识和对公共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积极探究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不断推进公共管理进步和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公共使命感、公共责任心和公共服务意识,使其具有公平公正的观念和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意识,拥有自信心、意志力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使其能够为公共问题的解决付诸实际行动,善于用公共资源为公众谋福利,以行动提升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素质模型的实现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素质模型的实现,要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一)转变理念,树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在经济社会发展、公共事务管理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在强调本科人才知识性特征的同时,非常注重其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本科教育从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理念向适应经济社会、公共部门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转变,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目标。即不仅重视理论,还重视实践;不仅重视知识,还重视综合能力;不仅重视知识和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使学生在战略、管理、技能操作、行政伦理等层面获得系统训练,毕业后能进入并很快适应公共部门的工作。

(二)重视课程体系改革,夯实学生的理论功底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于一身,其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该知识丰富、理论功底扎实。

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这包括五类课程:(1)政治学类:包括政治学原理、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政党制度等。

(2)管理学类:包括管理学原理、行政组织学、战略管理、薪酬管理等。(3)公共管理学类:公共管理学、西方公共行政学说史、公共政策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预算与财务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4)法学类:法学导论、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等。(5)经济学类:现代经济学基础、政府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其次,通过开设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的科学、文史哲、艺术等通识性课程,学生掌握丰富的综合性知识。最后,通过设置数据库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府、文献检索与综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逻辑思维、专业英语等课程,学生掌握方法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

(三)创新教学方式,凸显综合能力培养导向

应用型人才要求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从重视知识灌输的理论教学转变为重视参与互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综合性教学。教学方式创新可以尝试 “翻转课堂”法。具体做法是:教师提出专业问题,学生在课前组成团队、观看教学视频,提前进行知识学习和团队讨论,课堂上不再聚焦于知识讲解,而是聚焦于观点分享、讨论、辩论以及有针对性的作业辅导。在“翻转课堂”试点初期,可先选用“中国大学MOOC(慕课)”“MOOC学院”及“网易大学公开课程”等平台相关课程的优秀视频供学生课下学习,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也能够减轻教师的压力。在积累经验后,教师可尝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反馈,制作更有针对性的视频用于教学[11]。“翻转课堂”一改传统教师主导的授课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始终是主角。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不再迷信教师和权威,变得更加自信独立,并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课前学习的安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自主学习习惯得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提升。为完成任务,学生要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踏实、自信、坚韧的作风和精神;为完成小组任务,学生必须学会沟通协作,为团队做出贡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使命感、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完成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专业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均为公共问题,对公共问题的思考和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共问题敏感性、公共使命感、公共责任心、公共服务意识、公平公正理念、关心弱势等公共精神。

(四)強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公共精神

实践环节包括:一是独立开设专业实验课,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这些课程包括数据库技术与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实验室仿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操作、政府会议模拟、文献检索与综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等。二是非实验专业课中的教学实践环节。要鼓励教师结合所授专业课的内容,通过案例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扮演、视频观摩、实地考察,以及设计性实验项目等,确保一定课时、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三是校外实习基地现场观摩与实习。实践基地类型应丰富化,涵盖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社区等。通过现场观摩,加深学生对公共部门运行的认识;通过让学生顶岗实习,亲身参与这些机构的日常事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四是课外社会实践。课外社会实践可在寒暑假进行,学生和指导教师提前沟通,确定专业性社会实践课题、内容和目标,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前期实践准备和方法训练,然后由学生深入社会进行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返校后进行社会实践总结,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导,不断完善。总之,应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使学生加深对现代政治、公共管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调研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协调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应急能力等工作能力和公共精神,使学生坐下来“能写”,站起来“能说”,走出去“能干”。

参考文献:

[1]崔楠,孙斌.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办好职业大学的根本出路[J].教育与职业,1989,(1).

[2]周庆芯,雷德俊. 职业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江汉大学实行“早期实习,多次实习”的体会[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4).

[3]郑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电大教育的方向[J].现代远距离教育,1988,(4).

[4]关惠琴.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办学的方向[J].张家口大学学报:综合版,1994,(1).

[5]项蓓丽.地方性大学要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6).

[6]李桂英.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1,(2).

[7]贺先志.论构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15).

[8]陈晓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23).

[9]刘耘.务实致用:对地方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10]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

[11]秦怡红.“翻转课堂”在地方高校政治学与行政学应用型 人才培养中的适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

猜你喜欢

本科应用型人才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