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仔猪蓝耳病和猪副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2019-02-13

兽医导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嗜血耳病血清型

邢立安/广东省珠海万福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该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不同日龄的猪只均可感染,仔猪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气等呼吸系统症状。此外,该病作为免疫抑制病的重要成员,可以破坏猪只的免疫系统,使猪只产生免疫抑制,从而引起继发感染。猪副嗜血杆菌就是其继发感染的重要细菌性病原,该病血清型众多,不同血清型之间毒力差异较大,且不同地区流行的血清型不同。近年来猪副嗜血杆菌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常常伴随猪蓝耳病混感,已成为影响我国养猪业的严重疾病之一。本文将近期诊治的一例猪蓝耳病和猪副嗜血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进行总结,以期为相似症状的疾病提供参考。

一、发病情况

某猪场6~8周龄仔猪只发生以咳嗽、喘气、采食量降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大部分病猪关节肿大,跛行,发病率50%左右,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不高,新增发病猪只不断出现。

二、疾病诊断

临床检查发现发病猪只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扎堆,眼睑肿大,鼻镜干裂,结膜潮红,体温41℃左右,关节肿大,呈交叉状行走。个别猪只侧卧,四肢呈划水状。

将病死猪进行病理剖检,剖检病变为胸腔、腹腔内有大量的淡黄色积液;心包粘连,呈绒毛状;肠道粘连,肝脏,脾脏有纤维性样渗出物;淋巴结肿大,肺脏出现间质性肺炎。采取脾脏、颌下淋巴结等用PCR法进行病原诊断,经过实验室诊断分离到猪蓝耳病病毒。

用无菌接种环挑取心包、关节积液接种于TSA培养基上,培养48h,而后对上述分离到的菌落进行PCR鉴定,最终确定为该分离株是猪副嗜血杆菌强毒株。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测确诊本病为猪蓝耳病和猪副嗜血杆菌混合感染。

同时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血清型的猪副嗜血杆菌有一定程度的耐药现象,仅对头孢噻肟、环丙沙星、头孢唑啉和氧氟沙星敏感。

三、防治方案

根据实验室诊断结果,制定疾病处理方案如下:

1.群体给药。在患病猪只的饲料中添加头孢噻呋钠(100g/200kg)和黄芪多糖(100g/300kg)可溶性粉,连续使用7d。此外,在饮水中补充大量的电解多维,让猪只自由饮用,主要用于缓解应激反应,防止继发感染,增强猪群抗病力。

2.个体治疗用药。对于病情较重的猪只,肌肉注射头孢噻呋钠5mg/kg,每天1次,连续注射2~3d。个体治疗需注意更换针头,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3.饲养管理。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增大通风量,以提供足够的氧气;避免驱赶猪只,减少应激;对于发病猪进行隔离处理,并进行喷雾消毒。

猪副嗜血杆菌作为猪群的常在菌,只有在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才会变为致病菌,故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对该病的防治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猪蓝耳病尚无特效药治疗,目前主要依靠合理的疫苗免疫以及健全的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检测猪群蓝耳病的抗体水平,掌握抗体消长规律,从而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但因该病的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疫苗的研发存在滞后性,在实际生产中防控效果不佳。所以,对于该病防治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确诊,尽早控制继发感染,以减少猪只损失,实验室诊断在该病的防治上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嗜血耳病血清型
云南省祥云县恙虫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点及血清型和基因型分析
东莞地区B群链球菌的血清型与多位点序列型的分析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猪蓝耳病毒与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体会
血清驯化在猪蓝耳病防控中的应用
猪蓝耳病(PRRS)综合防控对策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商品化副猪嗜血杆菌疫苗分类及特点
规模化猪场仔猪源大肠杆菌分离培养及血清型鉴定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