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现代蚕桑产业创新驱动发展对策
2019-02-13时婷
时婷
(南充市蚕业管理总站,四川 南充 637000)
高能耗、低效率、劳动密集是蚕桑业多年来发展模式瓶颈。随着现代蚕桑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科技信息领域的飞速发展,技术不断进步,现代蚕桑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其核心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建立起以科技创新为主的创新驱动模式。
1 南充现代蚕桑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虽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是农业生产力低下、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等问题依然亟待解决。传统农业的发展遇到很多问题,各资源要素配置也遇到了瓶颈。南充市作为中国西部唯一的“中国绸都”,地处典型的川东北丘陵地区,地理条件限制蚕桑业发展,存在诸多制约要素。
1.1 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基础设施薄弱依然是突出问题,排灌工程规划不足、沟渠建设不成体系、农业便道建设不足,这些问题大大制约了生产效率。而农村交通运输不便又是基础设施制约的另一个突出问题。道路无法连接到田间地头,加上丘陵地区土地条块分割较为严重,直接影响了机械化程度,影响了科技水平的提升。
资金要素制约瓶颈犹存。蚕桑业投资周期较长、回报率不稳定,资金回笼速度慢,资金保障乏力,资金整体短缺。部分结构层次较低,南充市蚕桑业呈现传统产业结构,生产主体分散以维持独立生产,这种小而全特点的生产结构短时间内难以改变,难以形成现代蚕桑业产业体系的品种结构、规模结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从目前来看,南充市蚕桑合作社、家庭农场、业主等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虽然得到了很大改善,但离产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结构全覆盖还有一定的差距。
1.2 创新保障动力不足
科技创新驱动力较为薄弱。目前,南充市蚕桑业主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应用水平不高,科技推广机制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精深加工技术落后,资金缺乏持续保障等主要问题突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发有一定不足,新技术成果转化仍停留在实验田阶段。南充茧丝绸科技发展水平同江苏、浙江等地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一些加工企业精深加工技术较为落后,缺乏新技术、新工艺,还停留在烘干等初加工层面上,精深加工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发展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投入,渠道单一,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很少投入,资本回收期长、见效慢也大大制约了资金投入方式。
1.3 主体制约问题突出
目前蚕桑业科技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蚕桑业90%科技成果也集中于此。高校和科研单位对于人才的培养方式以成果和论文为主,缺乏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进而缺乏成果转移转化的落地型、创新型人才。基层蚕桑科技推广网络不成体系,机构人员薄弱,科技力量不强,也导致了蚕桑科技推广落地困难。同时作为蚕桑创新重要主体的新型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业主、大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大多规模小、实力弱、水平低、分布散,难以承担起产业创新的重担,也直接导致了科技创新落地的困难。在精深加工阶段,很多企业缺乏加工技术研发人才,精深加工能力停滞不前。
1.4 创新平台建设滞后
科技创新缺乏相应的平台,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经营主体、技术推广主体缺乏协同效应,科技资源不能有效的渗透,产业链和技术链不能有效融合,产业链片段化、碎片化问题较为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等功能。因此,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既是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时代要求。
2 南充现代蚕桑产业创新驱动的战略支撑
2.1 中国绸都名气较响
2005年南充被授予“中国绸都”的称号,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的城市。南充是全国优质蚕茧基地、丝绸生产出口基地,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茧丝绸工业中心,也是西部桑蚕种、茧丝绸、科研教学最集中的地区。目前全市在嘉陵、仪陇、南部、西充、阆中等已建成优质桑园60万亩。
2.2 中国桑茶之乡特色明显
2018年中国丝绸协会授予南充嘉陵“中国桑茶之乡”的称号,南充蚕桑产业在创新发展之路上,走出了一条生态型、多元化、高效益的发展路子。目前在双桂、石楼、桃园、太和、三会等西河流域发展茶桑基地2余万亩,效益凸显,为推进蚕桑多元化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全国首家“中国桑产业研究院”在南充尚好桑茶公司成立,专业开展茶桑品种选育、栽培模式探索、桑叶茶加工及桑食品研发等技术攻关。目前全市全年桑叶茶、桑叶粉产量可达500余吨,产值超过1亿元。
2.3 有机蚕桑产业整合时代发展
全市依托利达丰环球控股子公司四川布碧丝有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嘉陵、仪陇、蓬安等县(区)实施万亩有机蚕桑基地,实行技术全程指导、业主返租倒包和农民进园务工等措施把企业与农户“捆绑”起来发展,提高亩桑养殖效益和技术水平。
2.4 南充“155发展战略”思路明确
南充市在第六次党代会中提出了实施“155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的顶层设计,重点建设五大千亿产业集群,把南充市蚕桑产业纳入千亿现代农业、千亿丝纺服装中统筹发展的大布局中去,明确了全市现代蚕桑产业建设的重点方向,助力全市现代蚕桑产业的发展。
3 南充市现代蚕桑业发展创新驱动对策建议
3.1 努力提升产业链层次
蚕桑产业链是产业链在工农领域的具体应用,它涉及蚕桑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部门、组织机构及关联公司以价值链、信息链、物流链、组织链缔结的有机整体。南充市立足本土特色,高起点做好产业规划,准确产业定位,接力目前完善的产业链条,谋划发展高质量蚕桑产业。以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为支持重点,发挥财政奖补资金导向和撬动作用,引导集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规模化优质蚕桑、桑茶基地。依托银海丝绸、奥特丝、家丰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开展优质蚕桑蚕桑基地建设,打造中国第一有机蚕茧基地,开展品牌创建与营销。依托尚好桑茶公司做大做强桑茶产业,开展桑茶产业深度研发,突破关键技术,促进成果转化,创建多品种多系列的品牌体系。目前尚好桑茶已经开发春桑茶、霜桑茶、桑茶粉、药桑、复合桑茶、桑果、桑饮品等一系列产品,2018年桑茶产品销售收入2.55亿元。注重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重构和功能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共享均衡利润,探索全产业链再造新模式。
3.2 努力完善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要生力军,重视蚕桑行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推动蚕桑科技创新直接助力,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多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首先充实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蚕桑产业人才专家库,专家按产业类别进行划分,通过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让专家进入产业基地,进入产业链的各环节,为产业提供科技支撑。结合本地优势产业和发展规划,引进和培养高层次蚕桑产业科技人才,以适应现代蚕桑业发展的需要。另外基层人才队伍是蚕桑科技应用推广体系的血液。在积极引进相关人才的同时,加强基层现有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尤为重要。
3.3 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探索建立以四川省蚕研所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为重点和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科技型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为血液的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重点布局与南充市优势产业关联的科研院所,积极打造合作平台,支持高校院所以智力投入、技术转移、团队合作等多种形式与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促进优质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与互利共享。通过经济激励和非经济激励,激发科研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专家团队和科技服务团队的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让实用性科技落在实处,真正提高产业效益,为建设现代蚕桑业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对创新企业、合作社、产业技术联盟的支持,建立起有效的科技资源整合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实行产教学研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培养实用创新人才,并按政策给予支持,推动人才培养经费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普惠性财政奖励等政策在企业的落实。
3.4 全力构建创新驱动保障体系
强化政策保障,加强财政对科技研发和科技推广的投入力度,增强对科技研发和现代蚕桑业发展的信贷支持,争取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方向集聚,形成强大的合力,助推现代蚕桑业的发展。探索建立金融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学习以色列建立相应的基金,完善融资服务体系。促进信息化和现代蚕桑业的有效结合。积极深化推广“互联网+”模式,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完善远程技术服务体系,及时更新科技,为管理决策提供基础支持。同时推广信息化营销模式,积极打造品牌,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重点支持规模基地、特色产业基地等开展电子商务,扩大与淘宝网、京东商城、中国邮政等国内领先电商平台合作,实现产品网络销售。
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南充市现代蚕桑业发展为主线,将科技创新作为南充市现代蚕桑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促进南充市现代蚕桑业发展模式由资源依赖、投资依赖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建立绿色、安全、节约、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