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海绵状脑病的防制

2019-02-13

兽医导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疯牛病海绵状反刍动物

牛海绵状脑病又称“疯牛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神经性、致死性人畜共患传染病。具有潜伏期长、发病潜隐和病程缓慢等发病特点,临床症状以行为异常、共济失调、轻瘫、消瘦等特征,伴有典型的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元空泡形成特征。主要感染牛科动物,牛和水牛。感染牛病死率为100%。该病感染人引起变异性克雅氏病。该病首次发现于英格兰被,之后有一些国家发生,其中英国流行最为严重,并已公认,牛感染主要来源于污染了绵羊痒病或牛海绵状脑病的骨肉粉,人感染可能是食入病牛的肉奶产品。目前,已有30多个国家已经停止进口英国的牛及其制品。因而,有效的防制该病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诊断及防制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广大牛生产工作人员提供参考。2014年,我国被OIE认可为疯牛病风险可忽略国家。

一、病原

该病原是一种朊病毒,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致病能力的糖蛋白。侵入机体不产生抗体,感染的动物组织中,以脑中含量最高,脊髓次之,其他组织和器官均甚低。对热、辐射、酸碱和常规消毒剂均有一定抵抗力。李炎鑫,马贵平等在《非典型牛海绵状脑病研究进展》表明牛海绵状脑病分为典型和非典型两种。

二、流行病学

易感宿主广泛,除了牛科动物外,家猫、虎、豹、狮等野生动物也易感,人也感染。传染源为患痒病的绵羊、牛海绵状脑病种牛及带毒牛。动物主要通过消化道食入污染的饲料而感染,目前还没有垂直传播的证据,张茜茜,周向梅等在《传染性海绵状脑病污染环境引发的风险》中显示朊病毒可在体液及排泄物、植物、水环境、土壤、粉尘和野生动物等长期存留并且传播,感染动物。一般与动物的性别、品种及遗传因素无关,但调查显示奶牛病例较高,黑白花奶牛最多。牛的发病年龄多为3~11岁,其中以4~6岁牛较多,2岁龄以下和10岁龄以上很少发病,处于潜伏期的2岁龄左右的肉牛很可能进入食物链,引起公共卫生问题。

三、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该病的平均潜伏期约为5年,病程一般为14~180 d,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较为多见。病牛表现为烦躁不安、行动异常、对外界刺激过于敏感。因其受到刺激而表现出攻击性,运动性共济失调,行动时不稳,甚至摔倒,磨牙,低头伸颈呈痴呆状,故称为“疯牛病”。少数病例还出现头部和肩部肌肉颤动和抽搐。后期可出现强直性痉挛,产奶量减少。耳运动障碍,可出现一只伸向前。发病牛常采食量不变,粪便坚硬。体温稍高。呼吸数增加,往往全身衰竭死亡。

病死牛剖检不见特征性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脑组织呈海绵状外观,脑干灰质发生两侧对称性海绵状变性,神经纤维网和神经细胞中可见数量不等的空泡。神经元消失,胶质细胞肿大,不见其他炎症反应。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可进行初步诊断。因该病过程中没有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目前没有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以大脑病理学检查为主的定性诊断,其中脑干神经元及神经纤维网的病变具有重要意义。确诊需要进行动物感染试验、免疫学检测等。

五、防制

本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和疫苗。防制本病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未发病国家加强反刍动物及其产品进口管理和邮检工作,禁止从发病国家进口活牛、牛肉及其制品、牛精液、胚胎和肉骨粉等;加强疯牛病风险评估和反刍动物及其产品进境检疫,协调有关部门加大打击反刍动物及其产品走私力度,加强反刍动物及其产品进境后管理;严格反刍动物饲料监督管理,加强生产和源成分管理;严格动物卫生监管,加强动物检疫申报和产地检疫制度,一经发现疑似病牛立即进行隔离,上报,按要求进行处理,如立即剖检,采集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符合牛海绵状脑病病理组织血变化标准的应对接触的牛只全部无害化处理,对尸体进行焚烧或深埋至3米以下。

2.一经发病的国家应按规定捕杀和销毁病牛和可疑病牛,严禁宰杀和出售病牛及其制品,其产品也不可以制作动物饲料。

猜你喜欢

疯牛病海绵状反刍动物
反刍动物营养需要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与应用
对比经结膜入路开眶术和内外联合开眶术摘除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
反刍动物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病机理与防治
浅谈微生物制剂在幼龄反刍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系统基因组学解码反刍动物的演化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我国疯牛病风险可忽略获世界卫生组织认定
我国疯牛病防控成效获国际认可
——防控专家访谈录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美国非典型疯牛病病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