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井陉县精准脱贫的实践与思考

2019-02-13耿彦华姬军霞高玉忠赵二梅

现代农村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贫困户攻坚精准

耿彦华 姬军霞 高玉忠 赵二梅

(中共井陉县委党校 河北 井陉 050300)

脱贫攻坚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脱贫攻坚进入了攻克困中之困、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的关键时期。井陉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期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和对河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牢固树立高质量脱贫理念,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按照“精准谋划、精准发力、精准投入、精准脱贫”的工作原则,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靶向治疗、动态管理;坚持领导重视、政策倾斜、部门帮扶、上下联动,深入落实“八个结合”扶贫战略,紧紧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把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抓紧抓准抓到位,集各方之智谋脱贫、举全县之力促攻坚,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具有井陉特色的扶贫道路,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1 井陉县贫困地区致贫原因探析

井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位于晋冀结合部,是石家庄市唯一一个纯山区县,“八山一水一分田”是其最真实的写照。全县总面积1 381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318个行政村,全县耕地36万亩,人口33万,其中农业人口占81%,历史悠久,文化厚重。2018年经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调整,目前贫困人口为5 557户、11 024人(其中未脱贫4 585户、8 959人,已脱贫972户、2 065人),涉及全县17个乡镇,286个村。其中5个深度贫困村已经实现摘帽。

1.1 区域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不够完善。全县南北两翼深山区贫困人口所占比例较大。测渔镇、苍岩山镇、辛庄乡、南径乡的贫困村占全县25个重点贫困村的88%。地区偏远,交通不便,村民主要靠传统种植种养业为主,农户经济积累薄弱,村集体经济空白,大多数贫困村住房、道路、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比较薄弱,加之信息闭塞,农产品要素交换程度低,物流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1.2 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在调研中发现,贫困群众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思想;存在“干部帮、群众看”,“吃救济光荣”,“政策养懒汉”现象。有的贫困户对自主脱贫致富没有思路,没有想法,坐等上级出政策、出资金;大多数贫困群众文化程度偏低,基本上没有高中以上学历,对子女教育问题不够重视,思想闭塞,对扶贫认识浅显,缺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贫困地区脱贫动力不足、贫困代际相传的主要内生原因。

1.3 劳动力缺失,影响扶贫的内生转型。经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研,所有贫困户全部存在劳动力缺失的现实问题。全县农村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的村民以老、病、残、妇、孺为主。截止2017年底,在建档立卡的一般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中无劳动能力5 081人,丧失劳动能力1 274人,健康且有劳动能力2 807人,有技能的只有6人。贫困家庭中大部分是因病或因残丧失劳动能力,长期慢性病有2 693人,大病有722人,残疾有1 684人,这样的群体成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和难点。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使发展经济作物、推广家畜养殖、果木栽培等产业扶贫项目面临着劳动力缺失的局面,直接影响扶贫的内生转型。

1.4 2016年“7·19”特大洪灾给全县86个扶贫重点村造成巨大损失,537户房屋不同程度受损,94.5公里灌区、64眼机井破坏严重,86个村饮水受到影响,冲毁农田2.8万亩、林地4.2万亩,农作物受灾面积5.7万亩,其中2.9万亩农作物绝收,13.3万头家畜死亡,全部经济损失达21亿元。全县新增因灾致贫、返贫人口186户、602人。特大洪灾导致全县大部分扶贫项目基础损毁,过去以小型精准项目扶贫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已不现实。为此,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年恢复重建、两年项目增收、三年实现脱贫”的扶贫工作思路。

2 压实责任 健全完善脱贫攻坚机制

推进精准扶贫关键在党,关键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井陉县着眼精准扶贫工作需要,选优配强干部队伍,压实压紧工作责任。

2.1 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认真落实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责任制,成立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扶贫工作的指挥、协调、调度、督导和检查等工作。在全县17个乡镇成立了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工作队,同时,各乡镇成立了扶贫工作站,配备扶贫专干,负责扶贫开发的具体实施工作,精准掌握本区域内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并实行动态管理。扶贫重点村设立了扶贫工作室,构建起县、乡、村扶贫网格化工作体系,严格实行“县乡抓落实、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的工作机制。县级领导分包乡镇、包村包户,100个县直帮扶单位分包全县涉及贫困人口的286个村,2 000多名党员干部和纳税大户等行业带头人组成帮扶责任人,分包全县4 642户贫困户。上下联动、合力攻坚,真正做到了“人到、心到、责任到、项目到”,以帮扶工作的精准度,提升群众的满意度,以干部帮扶的责任感,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2.2 强化责任落实。为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县主要领导主动作为,以上率下,开展扶贫工作“书记抓、抓书记”局面。建立县、乡、村三级书记扶贫工作责任制,县与乡镇、乡镇与村签订年度脱贫责任状,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责任到单位、到干部,详细制定了帮扶计划,细化帮扶措施。县委、县政府定期召开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专门研究全县脱贫攻坚工作,并把扶贫工作作为井陉县今后两年的中心工作。引导各级各部门进一步坚定信心和决心,强化责任和担当,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扶贫攻坚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精准扶贫上来,把干部精力集中到帮助群众脱贫上来,推动了各项扶贫政策和扶贫工作的落实和开展。

2.3 狠抓制度建设。扶贫工作要做好,离不开好的制度建设。只有坚持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才能使精准扶贫工作圆满完成。井陉县多次召开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大会,确定了5个深度贫困村,出台了 《井陉县2018年度扶贫开发和脱贫攻坚实施方案》和 《全面推进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目标任务,制定了工作措施,提出了工作要求,并重点抓了五个方面:一是明确职责。强化县级领导帮扶力量;强化乡镇党委、政府主体责任,科技干部帮扶责任;强化村支部书记直接责任。组建驻乡镇(村)工作队,采取“一帮一”的形式开展结对帮扶,每个帮扶责任人帮扶3~5人,重点企业分包全县重点贫困户,多渠道对全县所有贫困人口帮扶全覆盖,实现村村有人管、户户有人包。贫困户、贫困村脱贫增收项目、脱贫期限直接与县领导、部门领导、乡镇领导挂钩,实行“一帮到底,不脱贫不脱钩”。建立帮扶台账,大力实施“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的精准帮扶措施,责任明确到人,工作任务落实到位,加快了脱贫攻坚工作步伐。截止2017年底,各单位投入帮扶资金、物资、协调项目资金及贷款资金共计832.8万元。二是加强调度。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开展调度工作,每月定期听取部门和乡镇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安排部署,使扶贫工作始终按照既定目标推进。三是投入倾斜。中央、省市专项资金全部用于5个深度贫困村及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县级财政专项扶贫项目配套资金用于5个深度贫困村及建档立卡贫困户,也用于返贫户和新脱贫户。四是考核激励。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县民心工程之一,并纳入全县责任目标考核范围。坚持常规性督导和专项督导相结合,县督考办、两办督查室和扶贫办组成联合督察组,对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督导检查,一月一督导、一月一通报。县、乡、村三级都要建立 《工作台账》,对深度贫困村工作推进、项目实施、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定期公开和公示。对驻村工作队实行“条块双项”考核,加大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力度,调动了各级各单位谋脱贫、干实事、上项目、搞建设的积极性。五是建立监督检查长效机制。为了确保扶贫资金绩效最大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照 《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坚持不断完善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机制,主要推行了项目规划和公示制度、资金报账制度。井陉县出台了 《关于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和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意见》,明确了扶贫项目的选择、申报、实施、检查、验收等程序,严格资金使用的公告公示制度、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及报账管理制度,采取分级负责、分级监督的管理方式,确保了扶贫资金的运行安全。同时建立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扶贫工作进行周汇报、月调度和季通报的制度,使扶贫工作成为全县各级各部门常态化的中心工作,为层层压实责任,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4 坚持思想引领。结合中央、省、市、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精神,深化对乡镇党委、村“两委”干部、大学生村官专题培训制度。聘请党校教师、高校专家、技术骨干,结合本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每年举办数期专题培训班。组织扶贫办全体工作人员、5个深度贫困村驻村工作组长、17个乡镇工作队长和17个乡镇书记、9个县直部门一把手3次到脱贫工作先进县(市)对标学习。组织乡镇书记、乡镇长、工作队长、工作队员进行了数次业务培训。为318个村1 521名村“两委”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授课,先后举办扶贫主题班次12期。开展集中学习16次,推动了扶贫工作上台阶。组织主管县领导和重点乡镇乡镇长外出参观学习,实地考察了阜平县金融扶贫模式、涞水县旅游扶贫模式、平乡县电子商务加手工业扶贫模式、威县产业扶贫模式及平山县农户房顶建站光伏发电扶贫模式。组织重点乡镇书记、乡镇长、农业龙头企业召开精准扶贫座谈会,通过集思广益,结合井陉县实际,制定该县脱贫攻坚规划。

3 加强基层党建引领 助推脱贫攻坚有序开展

井陉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当前最重大、最紧迫、最艰巨的政治任务。扶贫脱贫是一场持久“攻坚战”,打赢这场战役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一是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夯实基层基础。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井陉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来抓,始终坚持抓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注重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以村党组织换届为契机,公开选任,引导创业有成外出流动党员,民营企业优秀党员,种养大户,致富带富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党员,及时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来,积极把村党支部书记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增强村级脱贫的内生动力。推行党支部书记“能进能出”工作机制,改变传统选人用人模式,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针对农村党支部书记干劲不足、责任心不强问题,出台 《关于实施农村党支部书记退出意见》,对村党支部书记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贫困村带头人个个过硬。二是围绕脱贫攻坚优化党员队伍结构。井陉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基层党建目标任务与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有机融合,实现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无缝对接”。围绕脱贫攻坚发展党员、培养干部,在农村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员退伍军人、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让他们焕发更大的激情、投入更多的精力,成为脱贫攻坚的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劳动致富。加强党员队伍能力建设,整合培训资源,分层分类,靶向培训。对换届后新任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进行了任职培训和集中轮训。加强农村党员技能培训,聘请省、市农林专家,县林业局专家现场讲授种植、养殖技能知识,提升农村党员能力素质。结合“两学一做”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县委组织部要求各村党组织认真开展“三会一课”和党员活动日活动,引导党员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为推进脱贫攻坚提供强劲精神动力和作风保障。积极开展县直部门结对帮扶后进村活动,有效推进了党建工作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真到做到围绕党建抓脱贫,抓好脱贫促党建。三是深入开展入户走访活动。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要遍访本乡镇贫困户。扶贫工作队、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村两委经常对村贫困户走访,做好“一牌、一册、一卡”工作,实现了与贫困户联系“点对点”帮扶全覆盖。入户实行“三看四问”,即看劳力、看住房、看吃穿,问生活、问生产、问收入、问负担。入户联系突出一个“勤”字,走访群众突出一个“深”字,面对困难群众突出一个“情”字,为民办事突出一个“实”字,做贫困群众的贴心人。通过入户宣传政策、收集诉求问题,全面掌握贫困户家庭情况、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脱贫需求等,帮助精准算账,逐级分析研判、协调解决需求诉求。

4 扩展思路 创新脱贫攻坚模式

井陉县委、县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举措和首要任务抓紧抓实,不断创新推广行之有效的产业扶贫模式。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为贫困村逐一量身定制帮扶政策和脱贫方案,每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户都有具体的脱贫计划、发展目标和脱贫路径,建立完善村委会组织、企业化运营、贫困户参与的“三位一体”脱贫机制,推进帮扶措施精准落地,确保扶贫帮到点上、扶到根上。

4.1 因村施策。按照“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一户一策”的工作要求,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以企业的名义对接市场,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壮大发展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立足实际,实行多种经营,在经营范围上涉及到中药材、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劳务输出、乡村旅游、种植养殖等各个方面。

4.2 因人施策。实行“龙头企业+贫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 +贫困农户”、“家庭农场 +贫困农户”、“专业大户+贫困农户”“农村电商平台+贫困农户”、“光伏企业+贫困农户”、“大户托管代养”等模式,指导市场主体与贫困对象形成利益联合机制,实现抱团发展、稳定脱贫。

4.3 分类施策。创新农业扶贫,有条件的贫困村加快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多种形式促进稳定增收。由农民变工人,增加劳务性收入。全县将各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公司形式组织劳务输出,或者在乡村旅游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中投工投劳,获得劳动报酬,实现稳定增收脱贫。由农户变股东,增加投资性收入。把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入股企业,企业根据扶贫资金比例对贫困户分红。聚祥养殖合作社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两次扩建,该社以扶贫资金的12%每年对村贫困户分红;为贫困户种植中药材、油葵、红薯等3 400多亩、实施配套林间道路23 500 m、建设蓄水池12处等。由农户变经营户,增加经营性收入。随着乡村旅游等产业的兴起,鼓励引导贫困户通过房屋出租、摊位经营等形式从事农家乐、特色小吃等经营,在创业中实现脱贫致富。由农民变员工,增加保障性收入。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拿出一定比例用于增加兜底贫困户的补助补贴,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标准。总之,井陉县通过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把贫困群众装进了“保险箱”,确保贫困群众能脱贫、真脱贫。

5 大力发展产业 夯实脱贫攻坚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是拔掉穷根、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同时,发展产业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井陉县秉承“围绕脱贫、培育产业、谋划项目、发展经济”的工作思路,凝聚“一条心”、立下“愚公志”、练好“绣花功”,举全县之力,真正做到村村要有脱贫产业,户户要有增收门路,解决“后三年”和“三年后”的脱贫问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精神,井陉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以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为主攻方向,推动致富产业多元化发展,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17年实施扶贫项目78项,其中种植业33项,养殖业7项,配套基础设施项目38项,共为贫困户种植中药材(苦参)2 470亩、板蓝根565亩、连翘500亩,油葵130亩、红薯150亩、苹果3万亩等。扶贫基础配套项目的实施,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产业项目的实施,促进了贫困户可持续发展,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5.1 旅游铺起康庄路。井陉,秦时置县,历史悠久,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命名为首批千年古县,又是全国先进文化县,有国保单位4家,省保单位17家,国家级非遗4项,省级非遗32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4个,省名俗文化村34个,中国传统村落31个(全省145个),是全国唯一的传统村落保护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井陉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井陉县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建设“经济强县·美丽井陉”的重要举措,确定了“五大板块,6条生态线”为支撑的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形成了“景区带动型”“乡村休闲型”“观光采摘型”等旅游发展模式。突出山区风情小镇特色,精心打造文化生态休闲旅游胜地、省会一流标志性生态度假区,建成高端旅游消费新名片,加快建设生态美、百姓富、环境优、实力强的幸福美好新井陉。

开发乡村旅游景区——于家石头村3A旅游景区;打造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大梁江、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核桃园和威河西村、古村落片区;发展“旅游+新业态”项目,梨岩休闲农业生态园,引进栽植优质苹果、石榴、葡萄、樱桃、杏等,建成采摘园6 000多亩,注册商标2个,开发了10多个旅游系列农副商品。开发南横口陶瓷水镇旅游项目、冶河生态谷;发展农家乐66家,其中成功创建21家星级农家乐,带动500多人就业,人均年收入1万余元。依托六家景区优势,带动周边村民致富,共计解决当地就业岗位425个,人均年收入共计7.08万元,使其中20户贫困户脱贫,景区已成为周边村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经济来源。除在景区内就业外,还从事纪念品、家产品、土特产销售等相关服务业,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增加了收入。通过“景区+农户”“公司+农户”等方式,建立形成了“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大梁江成立了甘草沟旅游开发公司,大里岩、小龙窝、于家等建立了农宅合作社,通过转让、租赁、入股、合作经营等方式,将村里闲置的农宅流转过来,进行整体改造,通过民俗旅游吸引城里的游客,每年不仅有固定的租金,年底还能按入股分红,获得稳定的收益,加快了脱贫步伐。井陉县继续以“对接省会、同城发展”为目标,以“旅游+”发展模式,把景区建设与产业园区、农业示范区、特色小镇、美丽乡村等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全景式规划、全季节体验、全社会参与、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多产业融合发展大旅游格局,让旅游业真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支撑,让农民从旅游发展和农家乐中得到实惠,走出贫困。

5.2 中药开出富裕花。井陉是一个纯山区县,地貌多高山、丘陵、坡地、河谷,土质中的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含量丰富,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适宜中药材产业的推广发展。井陉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保障,以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为目的,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坚持山、林、药、地、养相结合,倾力打造“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产地加工化、经营产业化”中药材产业示范园,创建了4家省级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区、5个中药材万亩示范基地和多家专业合作社,打造南北两翼山区中药材产业长廊,2017年被评为中药材发展大县。

井陉县洞阳坡连翘生态栽培示范基地,占地面积11 000亩,园区的大气、水质和土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有野生和栽植连翘近百万棵,在旺果期年产干品数十吨。每亩220株,单株产量为0.5~2 kg,鲜翘10元/kg以上,干青翘35~50元/kg,年产量30余万斤,可实现收入200多万元。其中农户采摘连翘收入最高的能达到3万多元。连翘可以说是大自然对井陉的馈赠,也是大山里“沉睡”的财富。园区提出抓好造林、管理、产业、旅游四个环节,让连翘在百姓脱贫增收中发挥出更大作用。目前,已栽植连翘、松柏、香椿、椋籽等苗木百万余棵,吸纳贫困户40户70多人参与造林和管护获得劳务收入,人均收入达1.5万多,实现“脱贫增收+生态保护”的双赢。精细管理增收入,洞阳坡生态园区实施果树化精细管理,成立了专职管护队,吸纳全村15户贫困家庭40多人进入园区工作,这样园区与贫困家庭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参与日常管护,人均年收入达3万~4万元。做强产业增收入,深度开发药用价值,修建厂房,引进产品初加工设备,开发以连翘为主的中药材初加工产品,真正把连翘产业做大做强。旅游观光增收入,洞阳坡生态经济园区不断拓展休闲养生、旅游观光功能,正在建设河北洞阳坡省级森林公园,同时发展红色旅游,让生态资源与红色文化相辅相成。常年吸纳贫困家庭20多人,投工投劳,人均年收入达3万余元。同时,生态园区又给洞阳坡的村民的农家乐和土特产销售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当地百姓称赞“千树万树摇钱树,金坡银坡洞阳坡。”

已建成了3个药材种植示范点,辛庄乡洪河漕村200亩中药材集中连片种植示范点,天长镇南刘家沟村200亩中药材集中连片种植示范点,南障城镇掩驾沟村300亩中药材集中连片种植示范点,带动辛庄沟、天长片、南部山区共22个贫困村种植药材,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井陉县依托中药材种植示范园区及专业合作社,带动全县10个乡镇的广大农户利用岗坡次地,栽植油牡丹、连翘、杜仲、知母、丹参、黄芪、生地、远志等品种,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截至2016年底,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4.5万亩,年收获面积1.5万亩。

5.3 生态园架起致富桥。井陉县委、县政府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与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探索绿色脱贫路径。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将脱贫攻坚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与重点生态工程结合起来,与现代农业,山区综合开发、美丽乡村、乡村旅游和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协调推进,放大整体效益,实现绿色脱贫。

结合山区综合开发和生态绿化,统筹林下经济发展,推广林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模式3.6万亩,涉及贫困人口683人。测鱼镇雁过口村共有173户、536口人,其中贫困户46户、84口人。该村利用扶贫资金,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业,共种植核桃650亩,全村人均核桃树50棵,年人均增收1 860元。苍岩山镇洞阳坡村共有53户、167口人,其中贫困户22户、52人,在山区承包大户吕日新的示范带动下,该村利用扶贫资金大力实施山区开发和生态保护工程,22户贫困户均有增收项目,其中18户年人均增收2 000元以上。东山村百亩生态观光采摘园,建设大棚50亩,发展果园500亩,林下种植药材300亩,种植松柏1万棵,农家乐院10户,有效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真正实现了“绿了山顶子、富了钱袋子。”

井陉县以打造“经济强县、美丽井陉”为目标,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速农业经济转型提质,培育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区7个,发展家庭农场18个,创建生态种养农业园22家,农业产业经营率成到45%,同比增加12个百分点。上安镇金岭山生态农业园,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率先在全省建立鱼菜共生有机循环生态机制,全方位打造集种植、养殖、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占地规模10 000余亩,其中种植观光核心区占地1 000多亩,养牧辅助荒山区9 000余亩,直接辐射区3平方公里。建有全省首批高科技温室日光大棚、无土基质立体栽培,建有一系列的高技术含量的农业项目。为附近贫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50多个,年人均收入达到2万余元。金岭山生态园决心把昔日的荒山建成和乡亲们一起致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绿色银行。

5.4 光伏照亮富民路。井陉县山场面积广阔,气候条件适宜,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集体建设空地、房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推进“阳光扶贫”。5个深度贫困村安装1 205千瓦光伏,今年6月并网发电,总发电量88万多千瓦,每村月平均收入8 000多元,覆盖5个深度贫困村所有贫困户,现在全部达到稳定脱贫。

6 加强互学互助 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要从思想上淡化贫困意识”,“扶贫必扶智,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实现精准脱贫,不仅仅是暂时的脱贫,更主要的是要实现稳定脱贫,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和发展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井陉县委、县政府从根源上分析导致贫困发生的各种因素和障碍,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首先搞思想扶贫。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工作,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井陉县成立了“流动课堂”,采用“课堂授课+现场教学”等形式,开展县、乡领导干部下村宣讲,业务部门干部送课上门,打通培训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经常性深入贫困户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读宣讲,印制了10 000份政策明白纸、6 000本扶贫手册、8 000本宣传手册。以“专题讲座+咨询服务+现场指导”的形式不断开展送医、送教、送技活动,通过开展农业新品种种植、农村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开发等专题讲座,把理论政策和致富技能传递给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党支部、农村党员和贫困群众,保证贫困群众就近、就便享受到平等优质的培训服务,增强致富技能。其次,搞技能扶贫。井陉县采取“眼前抓就业,长远抓培训”的思路,从税收减免、职业培训、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并建立奖励激励机制,立足各村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劳动力现状等,全方位、多层次搞好各类人员的技能培训,确保每个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针对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采取“乡村出名单、培训机构出菜单、用人企业下订单、政府来买单”的方式开展定向、订单式免费技能培训。2018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42期,共培训2 300人。其中技能培训11期523人;创业培训8期312人,创业成功113人,带动就业557人;精准扶贫引导性技能培训5期683人,带动就业500多人。对贫困家庭未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促其掌握上岗就业技能。对年龄偏大、不愿外出的,针对当地实际,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增强创业就业能力。目前已培训家政服务员、加油操作工、按摩、月嫂、生猪养殖、果树嫁接、收银员、田间管理等各类人员6 720余人次,成功创业820人,带动就业2 339人。第三,发展教育扶贫。着力优化贫困地区教育资源,提升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深入实施山区教育扶贫工程,真正挖掉“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井陉县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保障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认真落实 《山区教育扶贫工程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两免一补”和“三免一助”等各项扶贫政策,对高中以上贫困学生做好助学金发放和助学贷款的相关工作。2018年春季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为385人,其中学前27人,义务教育194人,普高185人,中职6人。2017年秋季和2018年春季符合雨露计划贫困学生163人,享受补贴资金48.9万元。全县贫困地区小学和初中巩固率均达到100%。对未升入大学的贫困村高中毕业生,安排接受职业教育或免费提供农业技术技能培训,保证掌握一门职业技能。继续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组织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补齐乡村教育短板。扎实推动 《石家庄市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6~2020)实施办法》的贯彻落实,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乡村教师补充长效机制,为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提供有力智力支持。第四,搞创业扶贫。将就业创业作为减少贫困人口的有效途径,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贫困地区延伸。2017年积极开发73个劳动保障、后勤保障协管员岗位,就地就近安置73名就业困难的贫困劳动力就业;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劳务招聘会,提供就业岗位7 980余个,签定就业意向1 923人;建设创业孵化园,入驻创业实体69家,带动就业人员479人。全面推进创业担保贷款、社保保险补贴等就业创业扶贫政策,2017年为贫困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0万元,带动就业164人。

7 动员社会参与 凝聚脱贫攻坚的社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大扶贫格局的建设,他明确指出,“要凝聚全党全社会力量,形成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井陉县在帮扶工作上倡导“全民参与、全员参战”的扶贫攻坚理念,努力构建“党员领导干部齐上阵、社会各界全参与”的全社会扶贫大格局。一是抓实健康扶贫。井陉县以从根本上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突出问题为目标,以“一个强化、四个围绕、五个全覆盖”为根本举措,构建了城乡居民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目录外补偿和专项基金五重保障体系。专门成立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政策措施,创新举措,精准施策。在医疗救助上精准帮扶,降低起付线,进一步降低贫困群众报销门槛,对普通门诊、慢性病门诊、大病保险住院报销,一律取消起付线。基本医疗保险住院起付线,一律降低50%。进一步提高补偿比,在城乡居民基本医保政策基础上,对贫困群众看病进行再次补偿。全县两家县医院和17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现了先诊疗后付费,实行一站式报销服务,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全部纳入“三个一批”管理。全县有贫困人口的286个村全部建立村级卫生室,512名医生与5 412名因病致贫贫困人口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定期开展医疗救治。加大资助力度,帮助贫困群众参加医保,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把全县2 002户慢性病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保障范畴,将住院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大病保险补偿及医疗救助范围,实现慢性病、重大疾病全覆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延伸,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服务水平,解决贫困群众就近能看病、看好病的问题。二是抓细社会保障。实行扶贫线与最低生活保障线“两线合一”,全县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2017年救助建档立卡贫困对象360人次,发放救助金29.9515万元。对一般出现的因灾致贫户,以低保兜底的方式,符合低保条件的按照低保申请、审核、审批程序办理,保障其基本生活。投入各项资金对贫困户在教育扶贫、医疗保障、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创业就业等方面进行扶持,为贫困户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鼓励社会捐助。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扶贫领域;鼓励引导井陉在外知名人士参与支持扶贫事业,完善专门支持政策,把社会扶贫巨大潜力转化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源动力。2017年,各单位投入帮扶资金、物资、协调项目资金及贷款资金共计832.8万元。

8 关于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思考

8.1 持之以恒抓好基层党建。深耕基层党建、抓基础、利长远,将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驻村工作队主力军作用,具体做好扶贫项目实施,夯实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根基。

8.2 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扶贫不单是工作,而且是重大政治任务。结合井陉县干部作风的实际,应重点在三个方面压担子、抓作风。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为民情怀,这是脱贫攻坚的思想基础。二是强化责任担当,勇于攻坚克难,这是脱贫攻坚的精神支柱。三是研究工作方法,提升破难本领,这是脱贫攻坚的能力保障。

8.3 持之以恒落实“精准”要求。紧紧围绕“两个确保”的脱贫目标,牢牢把握“两不愁三保障”,在贫困识别上更加精准,进行全覆盖、无遗漏的摸底核查,严格执行贫困识别程序,不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真正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在选人用人上更加精准,针对贫困原因、贫困程度和班子建设等情况,实行“党政干部进难村、经济干部进弱村、专业干部进产业村、政法干部进乱村”,坚持“选强将、挑精兵”。在帮扶措施上更加精准,进一步完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真正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8.4 持之以恒抓好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按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发挥贫困地区特有的资源、地域、生态、传统文化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畜牧养殖业、休闲旅游业、特色农业及加工业等,以及基于这些产业发展电商、互联网等新经济业态,形成绿色扶贫产业集群。进一步抓好贫困户自主创业,积极引导贫困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引导贫困户通过自主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8.5 持之以恒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继续推动扶贫开发与重点生态工程、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

8.6 持之以恒抓好脱贫攻坚合力。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全社会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扶贫,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扶贫领域,完善专门支持政策,建立广泛参与的信息服务平台,把社会扶贫巨大潜力转化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源动力。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井陉县将继续把各项中央决策部署、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尽锐出战,精准施策,打好政策组合拳,把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互衔接,使县域经济与脱贫攻坚双轮驱动、互促并进,继续推进绿色扶贫、实现绿色发展。将以“一个都不能少”“一步都不能迟”的责任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把贫困的山头攻下来,齐心协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书写好脱贫攻坚的历史答卷。

猜你喜欢

贫困户攻坚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