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层螺旋CT轴扫及MPR对消化道穿孔的定位诊断价值
2019-02-13许泽兵杨碧林王天秉柴华凤范平平
许泽兵 ,曹 骁 ,杨碧林,王天秉 ,柴华凤,范平平
(1.四川省阆中市人民医院影像科,四川 阆中 637400;2.川北医学院影像学院2014级生物医学工程系,四川 南充 637000)
消化道穿孔是常见急腹症之一,病情发展迅速,若诊断、治疗不及时,可引起死亡。术前对消化道穿孔准确的诊断、定位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尤为重要[1],近年来随着MSCT的发展,其对消化道穿孔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关于MPR技术在对消化道穿孔的定位诊断价值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43例经手术证实患者影像资料,对比分析CT轴扫、MPR及两者联合对消化道穿孔定位诊断的准确率,旨在探讨128层螺旋CT轴扫及MPR技术对消化道穿孔的定位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在阆中市人民医院行128层螺旋CT检查(含MPR图像)并经手术证实的消化道穿孔患者43例,其中男33例,女 10例;年龄 29~78岁,平均(52±4.8)岁。临床症状多为突发腹痛,并伴恶心、呕吐、发热等,发病时间0.5~24.0 h。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 128层螺旋CT(Somatom Definition AS)机行全腹部平扫(范围自膈顶扫至耻骨联合平面)。扫描参数:120kV,252mA,层厚6.0 mm,间隔 5 mm,螺距 1 mm,FOV 40 cm×40 cm,矩阵512×512。扫描完行MPR,重组层厚3.0 mm。将图像传入后处理工作站对原始横断面薄层图像行腹部冠状位、矢状位后处理,获得ROI的图像。患者扫描前未行任何胃肠道准备。
1.3 图像分析 在Siemens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及GDPACS上阅片,采用原始横断面与MPR结合。由2位主治以上放射科医师用双盲法分别单独分析CT轴扫、MPR图像及CT轴扫结合MPR图像,观察膈下、腹腔有无游离气体,以及根据腹腔游离气体的大小形态、分布,消化道壁连续性中断、节段增厚及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变化等情况,判别穿孔部位[2-3]。诊断不一致时通过协商达成一致。对比诊断结论与手术病理结果,分别计算出CT轴扫、MPR及两者联合运用的诊断准确率。采用常规腹窗(窗宽220 HU,窗位 40 HU)、纵隔窗(窗宽 350 HU,窗位 40 HU)及适度调整后的窗宽窗位(窗宽400~800 HU,窗位-110~10 HU)观察游离气体。消化道穿孔定位分组方法为:胃穿孔(胃窦、胃底穿孔),小肠穿孔(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穿孔),大肠穿孔(盲肠、乙状结肠、直肠穿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对比分析CT轴扫图像、MPR图像及CT轴扫联合MPR的定位诊断准确率,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3例中,胃穿孔16例(图 1),小肠穿孔19例(图2),大肠穿孔8例(图3)。CT轴扫定位诊断正确率 69.8%(30/43),MPR 定位诊断正确率 67.4%(29/43),CT轴扫联合MPR定位诊断正确率90.7%(39/43)(表 1)。CT轴扫对胃穿孔定位准确率较高(87.5%),其次为大肠(75.0%),而对小肠穿孔定位准确率最低(52.6%);MPR对胃穿孔定位诊断率较高(81.2%),而大肠穿孔定位准确率较低;CT轴扫与MPR联合运用对胃穿孔定位诊断率高达100%,而对小肠穿孔定位诊断率较低(84.2%)。
图1 男,72岁,腹痛3 h,手术证实为胃窦穿孔(癌性穿孔) 图1a CT轴位图像示腹腔多发散在游离气体(白箭),但对穿孔定位诊断较为困难 图1b,1c MPR冠状面及矢状面可清晰显示胃窦穿孔位置(黑箭) 图2 男,70岁,腹痛3 d,手术证实小肠对系膜缘穿孔 图2a CT轴位图像示腹腔及盆腔多发散在游离气体(白箭),但对穿孔定位诊断较为困难 图2b MPR冠状面可清晰显示小肠壁穿孔的位置(黑箭) 图3 女,68岁,腹痛5 h,手术证实乙状结肠穿孔 图3a CT轴位图像示腹腔及盆腔多发散在游离气体(白箭),并见乙状结肠局部肠壁变薄,似见破损 图3b MPR冠状面清晰显示乙状结肠壁穿孔位置(黑箭)
3 讨论
消化道穿孔传统的筛选方法X线平片、超声检查所能提供的信息有限,尤其是穿孔部位较小,少量游离气体常难显示,可呈假阴性[3]。相关文献[4]报道其阳性率为81%,很难达到定位、定性的诊断要求。MSCT扫描速度快、密度分辨力高并具有强大后处理功能易于分辨组织的细微结构,能对消化道穿孔术前定位诊断提供更有力的信息。
表1 CT轴扫、MPR及两者联合运用的定位诊断率对比 例/例(%)
3.1 CT轴扫对消化道穿孔的诊断价值 MSCT(轴扫)对消化道穿孔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1-6]。本研究中,CT轴扫对消化道穿孔定位诊断率为69.8%,这与谭源满等[2]报道的MSCT对消化道穿孔定位诊断符合率(76.67%)相近。本研究CT轴扫图像对胃穿孔定位准确率较高(87.5%),其次为大肠(75.0%),而对小肠穿孔定位准确率最低(52.6%)。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胃的解剖位置相对固定,以及胃内气体较多,穿孔后易进入腹腔;而小肠的位置变化较大,且气体含量较少,单纯的轴扫图像不易定位。
3.2 MPR对消化道穿孔定位的诊断价值 MPR是最有价值的CT后处理技术,可作为消化道穿孔的首选后处理技术[7]。本研究中MPR对消化道穿孔定位诊断准确率为67.4%(29/43),其中对胃穿孔的定位诊断准确率最高。其主要原因是:①胃的解剖位置相对固定,胃内气体较多,穿孔后易进入腹腔;②MPR可多角度、多方位追踪观察腹腔内的异常游离气体,且其密度分辨力高,能直观地显示病变区的局部解剖信息,从而达到准确定位穿孔部位的目的[8]。MPR图像与CT轴扫对消化道穿孔的定位诊断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小肠定位诊断中,MPR准确率为 57.9%(11/19),CT 轴扫准确率为 52.6%(10/19),MPR定位诊断率略高于CT轴扫,MPR可弥补CT轴扫的不足。由于小肠活动范围大,可利用MPR多角度、多方位来追踪定位,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3.3 CT轴扫与MPR两者联合的诊断价值 MSCT可连续无间断薄层扫描,且可行MPR,实现容积成像,提高消化道穿孔的定位准确率[9]。CT轴扫及MPR联合运用,可多角度、多方位追踪观察腹腔内的异常游离气体,且其密度分辨力高,能直观地显示病变区的局部解剖信息。本研究CT轴扫及MPR两者联合对消化道穿孔的定位诊断率为90.7%(29/43),其中对胃穿孔的诊断率高达100.0%,对小肠、大肠穿孔定位诊断率分别为 84.2%(16/19)、87.5%(7/8),这与Hainaux等[9]的报道相近。两者联合运用的诊断准确率均高于单独运用CT轴扫(69.8%,30/43)和 MPR(67.4%,29/4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综上所述,MSCT对消化道穿孔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CT轴扫与MPR的联合运用,可有效提高定位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对不明原因、不明部位的消化道穿孔患者行MSCT轴扫及MPR,可作为该病的首选标准化影像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