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前—职后全程工学双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以高职食品类专业为例

2019-02-13洋,王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金塔学徒校企

刘 洋,王 然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 食品与生物技术分院,长春 130033)

高职院校创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有利于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健全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1-2]。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称〔2014〕9号)有关要求,2014年,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联合吉林省金塔集团开展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办学,专业依托吉林省食品药品职教集团,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企业传统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形成了全新的“职前—职后全程工学双交替式”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有效破解了职前与职后教学内容差异大问题及学生(学徒) —准员工—员工—专业人才的全学程终身教育难题,为完善我国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了借鉴。

一、食品类专业“职前—职后全程工学双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要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彰显“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必须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并强化双方主体的责任,注重职后人才培养[3-5]。学院专业建设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职前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交替教学、职后企业培训与学校进修交替培训,创新性实施“职前—职后全程工学双交替式”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所示)。其中,“双主体”办学即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办学;“双导师”育人即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导师育人;“双模式”运行即“校中厂”“厂中校”双模式教学运行;“双交替”教学即工学交替教学;“双身份”学习即学生与学徒双身份学习;“双主体”评价即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评价。

图1 “职前—职后全程工学双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

1.搭建校企“双主体”办学平台

校企组建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办公室,搭建校企“双主体”办学平台,形成了政府引导、职业教育集团支持、行业协会指导、企业参与的“政、行、校、企”四方联动式职业教育办学体制。采取招工与招生一体化的形式,招工与招生有机融合,完成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的融合与对接,通过学校与企业、企业与学生两份协议的签订和执行,落实了校企“双主体”办学责任,解决了招工与招生有机融合的问题。

2.探索“双模式”教学运行管理模式

校企以合作、互利、共赢为原则,探索“校中厂”与“厂中校”相结合的“双模式”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学校和企业双向介入,“校中厂”是指在学校采用传帮带的学徒制方式,通过企业与学校双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厂中校”是指在企业通过员工进入学校进修或学校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员工培训,实施职后人才培养。

3.构建“双导师”育人平台

通过建立两个工作室、一个委员会和一个实验室,构建“双导师”育人平台。两个工作室,即在学校建立以名师、特聘教授为主导的名师工作室,在企业建立以行业企业专家、技术能手为主导的技师工作室;建立一个委员会,即校企双方商定,成立人才培养与产品中试专业委员会;建立一个实验室,即由企业、学院联合成立科研成果转化实验室。以上述“双导师”育人平台为载体,通过资源双向使用、人才双向培养、人才双向流动、工作双向介入,解决了校企双方优质教学资源有机整合的问题,为校企双方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4.创设工学“双交替”教学模式

职前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交替、职后企业培训与学校进修交替,采用传帮带的学徒制方式,创设工学“双交替”教学模式。通过“工学双交替”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第一、二、五学期,学生在学校进行学校课程的学习,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在校内导师指导下,采用任务驱动、小组讨论、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及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网络教学、实训操作等教学手段,完成专业文化知识、专业单项技能与职业拓展能力训练,强化、提高专业技能。第三、四、六学期,学生在企业进行企业课程的学习,学生与企业生产一线师傅结成“师徒”关系,每位师傅带2~3 名学徒,“师徒”同岗,以传帮带的教学方式进行认知学习(工作),巩固、提高和拓展在学校学习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生产基本技能。职后学校进修与企业培训交替进行。毕业生或企业员工可返回学校进修,在学校导师指导下,参与校企横向科研项目,研制与开发新产品,而后将研究成果及核心技术带回企业,在企业导师指导下,进行中试研究与生产实践,通过工学交替,完成学校进修课程学习。基于双线交融项目化课程体系,解决了学校的通识教育与企业生产实践脱节,学生与学徒学习内容难以协调统一,学生与学徒身份难以互换的难题。

5.实现学生与学徒“双身份”学习

构建双线交互项目化课程体系,实现学生与学徒“双身份”学习。职前人才培养以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依据企业产品结构及食品行业技术标准,结合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开发适应企业用人需求的项目化课程,即学校课程;同时,以企业为主体,开发基于企业产品生产的课程,以此为基础,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融项目化课程体系,并实施职前学徒制教学。采取模拟企业化的方式进行小班授课教学模式,将每个小班看作是一个企业,把学生学习任务看作是企业项目,通过让学生担任企业项目经理及员工等角色扮演,顺利实现学生与学徒身份完美对接与融合[6]。职后人才培养以提升毕业生适应产品更新换代的科研创新能力、企业转型升级对员工转岗适应能力为重点,依据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学徒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需求,以校企横向科研项目为载体,开发“新产品研制与开发”等学校进修课程;以企业员工转岗、在岗员工培训为载体,开发个性化企业培训课程,并实施职后培训教学。工学“双交替”教学,解决了职前与职后教学内容差异大、学生(学徒) —准员工—员工—专业人才的全学程终身教育的难题。

6.形成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评价

构建“全学程、双向介入”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形成学校与企业“双主体”评价。校企双方以社会化、科学化、规范化为原则,共同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考核与评价机构,形成公平、公正与公开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建立职前学习考核与职后就业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核与评价标准,实现学校毕业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有机融合;积极开展职前与职后“两阶段”“三证书”,即职前阶段的学校高职学历毕业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技术岗位上岗等级证书(企业),职后阶段的学校培训结业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技术岗位上岗等级证书(企业)制度改革[7]。通过“双主体”评价体系的建立,解决了学校学历教育与企业培训教育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之间存在差异的难题。

二、食品类专业“职前—职后全程工学双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1.搭建校企“双主体”育人平台,落实双主体育人职责

依托由学院牵头成立的吉林省食品药品职业教育集团,组建由校企双方一把手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任成员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吉林省金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塔集团)、学院等各方资源,负责“双主体”育人重大事项的决策、监督和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试点专业改革工作小组、人才培养与产品中试小组、改革工作专家咨询组,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如图2所示)。

图2 现代学徒制“双主体”组织结构

2014年,学院通过“自主单独招生考试”招收63名学生(学徒),与金塔集团签订用工协议,组成金塔班;与金塔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成立食品生物技术专业“金塔班”。由学院与金塔集团共同培养,金塔集团出资,设立奖助学金,承担“金塔班”学员三年的全部学费。采取“先招工后招生”学徒制形式,应届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及同等学历企业职工通过学院“自主单独招生考试”,被录用为学徒生。学徒生与金塔集团签订企业用工协议,成为金塔集团的准员工。在岗培养期间,学徒享受一定的津贴待遇,学徒生岗位实习补贴标准满额为1 000 元/月,其中生活补贴800 元、伙食补贴200 元,生活补贴与月考核成绩挂钩,实习补贴费用由企业承担。

2.建立“双线交融”项目化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注重实效

金塔集团的产品主要有干辣椒、鲜辣椒、速冻辣椒、辣椒整椒、辣椒粉、辣椒籽油、鲜食辣椒酱、辣椒红色素、辣椒碱等,为此该专业设置了以产品为载体的项目化企业课程,形成培养生产与检验等岗位职业能力的企业课程链;基于企业课程对学徒(学生)基本知识及技能的要求,设置了理实一体课程,形成培养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专业技能与拓展能力训练、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专业课程链。通过学生角色的阶梯递进(即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个角色阶梯)与专业课程模块化(即基础能力课程、准员工课程、拓展能力课程、员工能力课程四个模块)的交替教学,实现“双线交融”。企业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设顺序及关系如图3 所示。第一阶段,即一、二学期,学生在学校完成通识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为企业岗位技能实践奠定基础;第二阶段,即三、四学期,学生在企业完成项目化课程,由企业师傅传授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理论及生产技能,巩固与提高在学校所学习的专业知识及生产技能;第三阶段,即第五学期,学生在学校完成专业课程及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加深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中体验到的各种专业知识,强化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完成国家职业资格训练及考核工作,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第四阶段,即第六学期,学生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完成真实产品的生产,结合岗位工作任务完成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任务,通过校企双方共同考核,获取学校毕业证书与企业技术岗位等级证书。

为了分析抗剪连接度对试验梁跨中挠度的影响,分别比较了货车质量为100 kg时FCB梁和PCB梁以及FCB1梁和PCB1梁的连接度-最大挠度曲线见图11。

图3 食品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3.建立专兼结合“双导师”师资队伍,实现校企双方优质资源有机整合

以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组成教学团队,按照《食品类专业学徒制试点“双导师”聘任管理规定》 《食品类专业学徒制试点企业师傅选拔标准》等相关制度规定,确定“双导师”基本条件。要求校内专任教师承担过食品生产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具备食品生产专业知识的教学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要求企业师傅具有食品生产一线工作经历及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将企业最新生产技术等方面信息融入教学。9名校内专任教师及20名企业师傅组建“双导师”教学团队,共同承担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教学。企业教师月酬薪费基本标准为3 000元,其中基本工资2 000元,绩效工资1 000元,绩效工资依据职称标准及企业课程教师教学质量监控标准进行发放,由学校负责承担企业师傅的培养费用。学校对参加现代学徒制试点教学工作的教师给予职称评聘优先政策,企业将导师带徒工作纳入年度考核。

学院与企业签订师资培养合作协议,通过“教师下车间、技师进课堂”,共同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教师流动工作站1个,聘任校内专任教师为企业车间工艺员,全面实践企业系列食品的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等内容。进站人员在企业挂职锻炼期间,兼任在岗职工培训教师,两年内共培训1 200 余人次;同时和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共同开发企业课程,编写课程标准。建立技师工作室1 个,工作室成员由企业教师及学校教师组成,由企业师傅负责完成提高学校教师职业技能水平等方面的业务指导工作,在企业技师的带领下完成企业技能培训次数共计18次。建立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主要负责教师在专业调研、课程体系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课程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课程考核与评价等方面的提高工作,18名企业师傅及15名学校教师成为名师工作室成员,在学校教学名师的带领下完成专业教学培训次数达20余次。

4.构建多元化、多主体、全面化的考核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学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校企师资团队共同构建了符合学徒制特点的校企双主体评价体系。学校课程考核形式主要以考试为主,考查为辅,企业课程考核则以考查为主。根据授课内容确立考核方法为过程考核、卷面考核、成果考核和班组竞赛等,评价手段为即时评价、展示评价、分层评价、多元评价等,教师(师傅)、班长(组长)、学生(学徒)三方参与评价,从而全面掌握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情况、技能水平等,具体实施形式如图4所示。其中学校理实一体过程考核评价指标包括工作准备、工作纪律、工作素质、工作成果、清场、实训报告等,以教师评价50%、班长评价30%、学生评价20%权重随堂赋分;企业课程考核指标包括原料验收、岗位操作技能熟练度、任务完成情况、故障处理情况、产品质量、工作纪律、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及执行力等指标,以师傅评价50%、组长评价30%、学徒评价20%权重每天赋分。每种考核评分结果均及时展示在实训室或车间明显处,方便学生(学徒)及时查看自己的得分情况,综合考核结果优秀的学生由企业发放奖助学金。

图4 现代学徒制“双主体”考核评价体系

5.联合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有效实施

校内生物发酵实训车间、食品加工实训车间、食品理化检测实训室及通用仪器分析实训室、模拟仿真实训室,建成多条生产线,能满足学生各项实训任务,实训开出率达100%,教学仪器设备利用率达90%以上,完成年教学实训1 000 余学时,接收毕业生毕业设计及论文研究368余人次,实现实训室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真实再现职业氛围。为广泛开展校企协同创新工作,金塔集团、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分院与吉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成立“科研成果转化中心”并落户学院,完成辣椒籽粕减肥晚餐饼干开发、辣椒籽粕蛋白质粉开发等校企合作开发项目8项,其中“辣椒籽粕减肥晚餐饼干开发”项目已在企业正式投入生产。

6.校企联合承办省级技能竞赛,学徒生在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在吉林省教育厅政策支持下,由学院牵头组织,吉林省职教集团及金塔集团大力配合,食品生物技术专业承办三届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大赛,每届均选派一支学徒生队伍参赛,在与吉林省20 余支参赛队伍的比拼中获胜,连续三届蝉联省级竞赛冠军。在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大赛中获得团体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奖的学徒生由金塔集团出资给予4万元、2万元、1万元的奖金鼓励。

三、高职院校实施“职前—职后全程工学双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职前—职后全程工学双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徒制试点专业实施尚属首例,需要以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为载体,以规范化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支撑,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保证,以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为纽带,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精湛的专业技能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学院的改革实践说明,完善“职前—职后全程工学双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完善及职业教育的发展。但鉴于探索实践的各类问题和困难,这一模式的持续高效实施,尚需注意从以下方面着力。

1.小班授课,实行“导生”制

学徒制的生源不同,既有高中毕业生,又有中职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建议学校课程采取小班授课的教学形式,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学校可实行“导生”制度,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可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导生,既解决学校导师不足的问题,还可以促进高低年级学生技术技能的共同提高[8]。

2.实行“1+N”企业合作方式,降低学徒制实施风险

合作企业自身的规模和实力影响着学徒制实施的效果,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议选择大企业进行合作,中小企业虽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是实力较弱。由于学徒制班的人才培养很难直接让中小企业享受成果,所以中小企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建议采用一个专业联系多个企业的“1+N”合作方式,实施分散式现代学徒制,降低企业人才需求出现变化带来的风险。

3.明确校企风险责任,建立合理可行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学生在企业的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始终是学校和企业的工作重点之一。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制度对某些大学生甚至尚未完全成年的学生来说不一定完全适合,学校的管理制度也不一定完全适合企业。这就要求校企双方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制定安全事故预案,共同制定学徒管理制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共同管理,通过为学徒生购买商业保险等手段完善安全风险管理机制。

4.采用信息化教学系统,解决远距离教学困境

学徒制试点企业离学校相对较远,无论是学生从企业回到学校学习,还是教师到企业现场教学,都会带来更大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建议更多地采用远程技术支持教学系统,学校学生可以通过远程视频观看企业现场操作,企业学徒可以通过教学视频学习理论基础及基本操作,解决远距离难以沟通、交流和学习的困难。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品类专业构建的“职前—职后全程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的,其实质是创新形式的适合现代学徒制工学“双交替”的育人模式。这一模式最根本的依托是职教集团及校企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先招工后招生”的学徒制办学模式较传统现代学徒制更具创新性;“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互项目化课程体系的实施也极具可操作性;“双导师”育人平台和校企“双主体”考核评价机制,较好地保证了教学效果和育人效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因为依托职教集团,旨在校企长效合作共赢,职前、职后人才培养评价并重,该模式天然利于适时修正人才培养目标,利于实时更新人才培养内容。总之,这一模式为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构建了系统、广阔、完备的终身学习体系,有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推广和发展的价值。

猜你喜欢

金塔学徒校企
呱啦鸡
魔术师的学徒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冯鑫:一个乐视学徒的生死困局
芬兰大多数学徒是成人学习者
金塔美,美金塔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现代学徒式教育教学分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