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职业教育“3+4”分段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
2019-02-12郁冬
郁冬
[摘 要] 很长一段時间内,中国职业教育类的学生在毕业后很少能进入本科院校,面向硕士、博士学历的延伸更是出现断层。因此,实现职业教育的多元化,使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符合家长和学生的心理情况下,办出有特色、有水平的职业教育,关键在于如何采用“3+4”分段培养模式完成学习的过渡。
[关键词] 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建设
“3+4”分段培养模式,是现代教育体系改革下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职业教育多元化的重要步骤。
一、“3+4”分段培养模式的意义
所谓“3+4”分段培养,指的是根据技术技能人才的发展规律,应用中职、技术型本科教育自主选择合作院校、自主确定衔接专业、自主实施衔接课程的 “3+4”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多路径成才和多样化选择,构建有效的立交桥,属于当前职业教育体系重要试点内容。江苏省就开展了中职和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获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方面的实践,符合《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对于职业教育改革有着积极意义。首先,在“3+4”分段培养模式下,能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社会经验,全面提高职业技术人员的教学质量。分段培养有利于丰富培养人的渠道,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有利于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职业教育“3+4”分段培养的建议
在“3+4”分段培养模式下最核心的部分是做好内部、外部的协调和支持,内部要注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力量方面的协调;外部则需要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让家庭和企业参与教学中。
(一)注重不同阶段的培养方式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初、中级人才,而在本科阶段,对学生的培养上升到以就业岗位所需的技能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线,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堂,使教学与工作相结合,根据国家的职业标准和学校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后可以胜任高难度的技术工作。
(二)注重人才培养的创新性
本科教育与中职教育相较而言,本科阶段的教育更加注重创新,在教育模式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本科教学中,开展创新式的教育,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合理的培养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与实际相结合,与市场、企业、行业相结合,努力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知识创新体系。教师要从理论研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对学生的教育进行探索,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合理设计课程体系
为了防止中职教育和本科教育两个层次的教学出现知识的重复或断层,学校要做好知识的衔接。在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过程中,课程体系的更改要打破原有学科教学体系的束缚,按照所规定的教育教学标准设置符合行业标准和技术要求的课程。中职教育对学生来说属于基础性教育,课程一般包括文化课的学习和基础专业技术的学习。在本科阶段的教育主要是完成理论上的深化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培训。中职和普通本科的课程设置中,需要有效划分模块。例如,针对机电技术的教学,可使用“工程制图—机电制造技术—机电控制技术—机电设计技术—机电设备管理”的教学流程设计课程。通过这样的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业务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在中职的三年学习中,由于课程的开设偏向应用型,学生在这几年的学习中已有了自己明确喜欢的专业方向,与普通学生不一样,到了本科阶段才开始专业化的学习。因此,对于“3+4”分段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教师要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实施弹性化的教学方式。在弹性化的教学方式下,可以建立灵活的选课制度,使学生能选择与自己专业研究相关的课程。这样的方式可以兼顾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避免学生学习资源和学习时间的浪费。
中职教育与本科教育“3+4”分段培养的教学模式是新形势教育下的产物,这种教学模式能实现中职和本科之间的互补教育,为中职学生提供了一个通往更高层次教育的路径,为学生提高职业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这种教学模式还在进一步的探索,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学校的努力实践。中职与本科的衔接已经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有效地实施分段培养教学模式,为培养更多的专业技术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向东,李夏玲,庞金叶.中职培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6(15).
[2]黄小璜.现代职教体系试点:着眼中职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质量保障:以常州市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4(33).
[作者单位]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编辑:赵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