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阈下四省藏区生态旅游业综合评价研究

2019-02-12何星曹兴华

克拉玛依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熵权法生态旅游

何星 曹兴华

摘 要: 四省藏区是集中连片特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耦合区域,作为重要扶贫手段和生态战略要求的生态旅游是该区域的支柱产业,因此四省藏区生态旅游综合评价研究具有显著的实践意义。文章构建了以旅游产业发展力、经济社会支撑力、生态环境保障力为准则层的生态旅游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趋优灰色关联法对四省藏区2014-2018年数据进行动态分析;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领先、优势、潜力和滞后四种类型,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四省藏区;生态旅游;熵权法;趋优灰色关联法;系统聚类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9.06.08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何星,曹兴华.精准扶贫视阈下四省藏区生态旅游业综合评价研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9(6)48-55.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文明新阶段,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概念,到党的十八大完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党的十九大设立推进绿色发展、建成美丽中国新目标,无不体现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紧迫性和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可以说,生态文明是21世纪中国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生态旅游业是当前备受关注的绿色经济,生态旅游综合评价是以生态学、旅游学、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交叉为指导,在评价旅游发展时充分考虑相关学科研究要素及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状态的旅游评价体系。地处青藏高原的四省藏区是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区,同时四省藏区区域面积的67%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第一”为区域发展的根本原则,产业发展方向以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为根本前提。①集中连片特困区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高度重叠意味着四省藏区承担着限期脱贫与保障生态的双重压力,因此以生态旅游推进精准扶贫是四省藏区实现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近年来,四省藏区普遍将“生态立州”和“旅游兴州”作为政府工作重点。通过生态旅游综合评价可以充分挖掘四省藏区旅游发展的限制因素和促进因素,对构建合理的旅游模式、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借鑒价值。

生态旅游作为平衡经济、社会、环境保护的重要契合点,受到学界关注。目前,国际上对生态旅游研究围绕“旅游”“保护”及“管理”三个方面展开,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活动影响、游客环境教育、生态资源保护与保护区建设、社区参与及管理几个方面。出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并举的需要,我国生态旅游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都呈现泛化趋势,通过多元学科的介入和众多学者的积极探索,研究成果丰硕,主要围绕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社区参与、环境承载力、旅游目的地规划与开发、旅游生态补偿等主题展开。[1-10]但学界对于我国藏区生态旅游的关注较少,仅有赵晓鸿(2006)分析了甘孜州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11]182-184唐承财等(2012)从感知角度对西藏申扎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态度、能力与障碍因素进行了测量分析;[12]8-15卓玛措等(2012)认为社会资本是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的重要资源,基于该视角探索青南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的社区参与问题;[13]58-63蒋贵彦等(2014)结合卓玛措已有研究通过标准化处理,运用熵值法测量了这一区域生态旅游承载力。[14]202-208

综上所述,生态旅游理论及实践研究已有一定积累。衡量和评价生态旅游发展是生态旅游学的基础与核心内容,但针对带有生态脆弱和经济贫困双重属性、最需要探索以生态旅游作为扶贫方式的区域鲜见学者研究。在空间上,生态旅游研究区域小到以村庄为例,大到以省级行政区划为界,跨行政区域研究较少,视野局限较大;在时间上,已有研究以静态为主,然而生态旅游是经济、社会、生态及旅游活动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共生共存的动态复合系统,时间是该系统中的重要因素,生态旅游评价结果与观测时间密切相关,静态研究无法展现变化发展过程。基于此,本研究以熵权法和趋优灰色关联法为研究方法,引入时间因素对四省藏区生态旅游进行动态综合评价,在对评价结果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

二、研究区域概况

四省藏区总面积约为106.8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1%,具体指除西藏自治区外,青海省所辖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四川省所辖甘孜、阿坝藏族自治州和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省所辖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云南省所辖迪庆藏族自治州。②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对四省藏区生态旅游综合评价步骤为:搜集数据、构建评价体系、选取评价指标、选择研究方法、得出评价结果并具体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有以下三种途径:2014-2018年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各省统计年鉴;2014-2018年四省藏区各藏族自治州《政府工作报告》;国家旅游局官网及四省藏区各藏族自治州统计局官网公布数据。

(二)研究方法

1.熵权法

熵权法是基于指标变异程度的大小、利用信息熵计算各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广泛运用于需要确定权重的研究中,避免了主观赋权法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使研究结果更可靠。熵权法的基本原理为:信息熵是对信息不确定性的度量,熵值越小、指标间的差异性越大、提供的信息量就越多,指标信息对于评价对象的效用就越大,故权重就越大,反之亦然。本研究中,由于不同年份指标层的观测值存在差异,所以相同指标在不同年份的信息熵不同,因此对应的指标权重也不同(见表1)。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具体步骤如下:

(1)原始数据无量纲化处理。为消除因量纲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影响,需要对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假设有m个样本,n个评价指标,则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值为[xiji=1,2,…,m;j=1,2,…,n]。

采用归一标准化法对各项指标进行同量纲化和同趋势化。对于极大型指标,可令

其中,ɑ为适度值。通过这种处理方法可以将原始数据值控制在(0,1)之间,同时也避免归一化值为0而导致熵权法不可用。

(2)计算指标信息熵值e和信息效用值d,公式为:

指标信息效用价值取决于该指标的信息熵ej与1之间的差值,计算公式为:[dj=1-ej]

(3)计算评价指标权重:

2. 趋优灰色关联法

灰色关联法是用来考察一个系统中各个因素对于整个系统影响程度,其核心是根据各因素变化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判断各因素之间关联程度。通过计算参考序列和各比较序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各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的亲疏关系。灰色关联度越大,说明该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越接近;灰色关联度越小,说明该比较序列与参考序列差异越大。

通过上式可得到不同时期的参考序列,其中第一期的参考序列为第一期各指标的最优值,其他期的参考序列为上一期与当期各指标的最优值,由此所得参考序列是随着时间发展逐渐趋优序列。通过各期的指标与参考序列[X0t]做关联分析,得到第i个样本的第t期的灰色关联度为[rit]。通过比较[rit],可得生态旅游发展的趋优状况。最终通过线性加权平均得到第i个样本在整个时期的综合关联度为:

(三)构建指标体系

综合考量四省藏区实际情况及其特殊性,构建以四省藏区生态旅游综合评价为目标层,以旅游产业发展力、经济社会支撑力及生态环境保障力为准则层,包括16个具体指标的科学评价体系(见表1)。

该评价体系建立的基本逻辑是:首先,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对于生态旅游的强弱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包括旅游资源丰裕度、发展规模、发展程度及发展速度,主要体现在A级旅游景区数量、旅游从业人数比重、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入增长率等;其次,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支撑,旅游“六要素”的完善与经济社会的强大与否密切相关,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人口素质、交通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GDP、各产业所占比重、城镇就业率、每万人拥有高校学生数、境内公路里程等;再次,生态旅游与各生态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保障,包括绿化水平、污水及垃圾处理能力、生态变化程度及环保重视程度,体现在森林覆盖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草场退化率、退牧还草率等。以上所选指标能够较为恰当地反映四省藏区实际情况,当且仅当旅游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相协调时,以三者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实现减缓贫困与区域发展的目标。

四、结果与分析

(一)评价结果

本研究以熵权法和趋优灰色关联法对四省藏区 2014-2018年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使用熵权法计算出2014-2018年各指标权重(见表1);使用趋优灰色关联法对旅游產业发展力、经济社会支撑力、生态环境保障力三个指标层分别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线性加权平均得出最终综合评价结果(见表2)。

计算出四省藏区2014-2018年生态旅游各准则层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见图1)。四省藏区生态旅游综合评价排名由高至低依次为:阿坝州 、迪庆州、甘孜州、海西州 、甘南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玉树州、果洛州。

从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出,2014-2018年四省藏区旅游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系统运行良好,发展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旅游产业发展力准则层中,旅游从业人数比重不断增多,旅游总收入快速增长,总收入增长率逐年攀升;经济社会支撑力准则层中,GDP总量、人均GDP、城镇就业率及人口素质均有所提高,旅游产业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生态环境方面,城市污水和垃圾得到有效处理,自然环境治理受到重视,草场退化率降低、退牧还草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从而保障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

从图1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趋优关联度的变化情况:2015年大部分区域呈负增长,仅有果洛州、黄南州、玉树州呈正增长;2016-2018年中,除甘孜州在2018年呈负增长外,其余地区均呈正增长。由此可知,2014-2018年四省藏区生态旅游呈综合正向趋优发展,结合表2数据可知,生态旅游中旅游产业发展力较好的有:阿坝州、甘孜州、迪庆州;经济社会支撑力发展较好的有:海西州、阿坝州、迪庆州和甘孜州;生态环境保障力发展较好的有:玉树州和迪庆州。

(二)评价结果聚类分析

为直观展现四省藏区生态旅游发展的共性与差异,采用SPSS软件19.0版本对10个藏族自治州的综合评价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得出2014-2018年四省藏区生态旅游综合评价等级空间分布图(见图2)。综合评价数据与聚类结果得出:领先型为阿坝州、迪庆州,优势型为甘孜州、海西州、甘南州,潜力型为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滞后型为玉树州和果洛州。各类型区域数量大体呈“纺锤状”分布。

从聚类分析来看,在生态旅游综合评价旅游产业发展力、经济社会支撑力、生态环境保障力的准则层中,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地区如海西州,即使在旅游产业发展力和生态环境保障力方面得分较低,其综合排名仍旧比较靠前,原因在于熵权法所计算出的2014-2018年社会经济支撑力权重较大,分别为0.423、0.436、0.418、0.417、0.406;而2014-2018年旅游产业发展力权重又高于生态环境保障力权重,分别为:0.323、0.320、0.343、0.339、0.329。目前,经济社会和旅游产业这两者与四省藏区各州生态旅游发展高度相关,生态环境在生态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因此,如阿坝州、迪庆州旅游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方面发展较好的地区在最终评价结果中排名领先。

从空间上来说,四省藏区以藏族自治州为单位的生态旅游呈现明显发展不均衡特征。各州生态旅游发展的促进因素和制约因素存在差异,具体来看:在领先型中,阿坝州作为四省藏区旅游业的龙头,经济社会基础良好,人口受教育水平较高,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及汶川地震后各类基础设施重建和旅游宣传,旅游业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迪庆州旅游开发较早并且旅游资源品质高、类型丰富,且“香格里拉”旅游品牌知名度高,旅游基础设施完善,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有效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在优势型中,甘孜州虽然交通条件较差,并且对于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表现欠佳,然而数量丰富的已开发及待开发的旅游资源在其生态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突出,而海西州由于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及格尔木市的工业支撑,尽管旅游业发展水平低,但发展速度快,并且相对于其他州,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甘南州虽然旅游起步相较于阿坝州、迪庆州、甘孜州较晚,但交通便利、距离省会城市近、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使其旅游业呈现后发赶超态势;在潜力型中,坐拥“中国第一大咸水湖”——青海湖的海北州和海南州虽然旅游起步早于其他各州,拥有相对便利的交通条件,但生态环境脆弱导致旅游承载力低,经济基础薄弱导致旅游业基础设施落后,未来应注重平衡旅游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进而实现由潜力到价值的转换,而黄南州虽然拥有地域特色的“热贡藏文化”,但由于受到青海湖“屏蔽效应”的影响,旅游品牌影响力弱,尚需进一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旅游品牌知名度,同时提高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以及保护力度;在滞后型中,玉树州和果洛州由于开发时间较晚,人为干预较少,原生态的生态环境是其发展的根本保障,并且拥有阿尼玛卿雪山,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世界自然遗产可可西里等知名度较高、吸引力较强的优质生态旅游资源,但州内区域面积广大(玉树州总面积26.7平方千米,③仅次于海西州,位居第二,果洛州总面积7.64万平方千米,位居第五)、与经济发达地区客源市场距离远,交通通达程度低、产业薄弱单一以及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等因素都是制约其生态旅游业发展的原因所在,未来重点集中在经济社会、旅游产业两个主要方面进行综合投入。

五、结论与建议

熵权法与趋优灰色关联法相结合具有动态综合评价功能,適用于有时序优先考虑的研究,通过该方法实证得到结论与建议。

(一)着力共同突破,促进融合协调

2014-2018年四省藏区绝大部分旅游产业与经济社会之间关系密切,趋优关联系数高,相互影响作用强,因此生态旅游必须将着力点放在旅游产业发展力和经济社会支撑力两方面共同突破。结合评价指标角度与实际情况来看需要重视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为旅游发展储备人才;增强职业技能培训,以旅游业吸纳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加大交通投入提高通达性,完善便捷交通、绿色饭店等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以旅游业为主导,延长和完善旅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实现旅游产业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融合发展。

(二)重视生态价值,推行绿色GDP

值得重视的是,四省藏区生态环境保障力与旅游产业发展力、经济社会支撑力两个准则层趋优关联度都不高。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社会经济的转型提升都需要以生态环境作为根本保障,尤其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对四省藏区“生态安全”屏障的特殊定位背景下,生态价值对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重要性虽然在理论和政策上得到重视,但在实践上仍需进一步落实。以现代生态观与藏族传统“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生态文化相结合巩固环保观念;促进退牧还草、牧民定居工程,控制合理载畜量,防止草场退化,实现草畜平衡;加大环保投入,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以旅游产业各个环节的节能管理和低碳化建设实现生态对旅游的保障功能。

(三)统筹区域协同,实现规模效应

发展非均衡是四省藏区生态旅游的突出特征。在区域差距较大的情况下,“马太效应”会使资本、机会、人才、技术天然地涌向旅游发展程度较高区域,旅游发展程度较低的区域单元本身就具有局限性,仅凭一己之力实现赶超阻碍重重,长此以往必然形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固化格局。区域协同是解决发展不均衡的根本路径。从空间上看,四省藏区地理位置相连、自然环境相似、文化属性相通,具有协同发展的天然条件和基础。在旅游产业化进程中,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区划的本位主义壁垒,树立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理念,在良好竞合关系基础上,建立区域联动协调机构与机制,统筹规划四省藏区旅游协同发展,通过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打造区域旅游一体化,实现共生共进的规模效应。

(四)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精准扶贫

四省藏区第一产业受限制、第二产业基础弱,主体生态功能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区的地域叠加性决定了两者发展目标的一致性,即以生态旅游推进精准扶贫。在生态旅游发展全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资本资源,以造血式帮扶增强区域发展能力,减少旅游漏损;增强旅游对贫困人口的辐射力,通过因地制宜地实施景区带动型、农(牧)旅融合型、企业合作型、亦工亦旅型等多种旅游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参与生态旅游业,增强旅游业对贫困人口的辐射力,提高贫困人口的旅游业参与度;完善合理利益分配体系,平衡相关群体利益分配,在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充分贯彻“益贫”理念,充分考虑和保障贫困人口的利益,使贫困人口成为生态旅游业受益主体之一;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旅游生态补偿机制,缓解旅游开发给贫困人口带来的生态压力和人地矛盾,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经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良好相协调的生态旅游精准扶贫。

注释:

①见2010年国务院第46号文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②考虑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研究范围不包括木里和天祝两个藏族自治县。

③玉树州总面积包括由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代管的唐古拉山乡6.4万平方千米,见《青海统计年鉴(2016)》。

参考文献:

[1]Kumari S, Behera M D, Tewari H R. In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 ecotourism site in West District, Sikkim using geospatial tools [J]. Tropical Ecology, 2010(1).

[2]Guillemain M, Blanc R. Ecotourism disturbance to wildfowl in protected areas: Historical, empirical and experimental,approaches in the Camargue, Southern France [J].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2007(12).

[3]Kong H Y. Are Tour Guide in China Ready for Ecotourism? An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erceptions and Performance[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14(1).

[4]Skewgar E, Simeoneb A, Boersma P D. Marine Reserve in Chile would Benefit Penguins and Ecotourism [J].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2009 (9).

[5]Ramos A M, Prideaux B. Indigenous Ecotourism in the Mayan Rainforest of Palenque:Empowerment Issue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4(3).

[6]吕建树,刘洋,张祖陆,李静,王学.鲁北滨海湿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及开发策略[J].资源科学,2011(9).

[7]佟敏,黄清.社区参与生态旅游模式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4(6).

[8]杨倩,蒙吉军,王晓东.基于多维状态空间法的漓江上游生态旅游承载力空间评价及提升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

[9]李爱兰.山东省乡村旅游资源调查与生态旅游规划探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1).

[10]杨小杰.四川省生态旅游补偿额度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

[11]赵晓鸿.甘孜藏区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研究[J].生态经济,2006(5).

[12]唐承财,钟林生,成升魁.典型藏族社区参与生态旅游开发的态度与感知分析——以西藏申扎为例(英文)[J].资源与生态学报(英文版),2012(1).

[13]卓玛措,蒋贵彦,张小红,杨海镇,刘海玲.社会资本视角下青南高原藏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社区参与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2(4).

[14]蒋贵彦,卓玛措.青海南部高原藏区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4).

猜你喜欢

熵权法生态旅游
世界七大生态旅游目的地
生态旅游之利弊
生态旅游的不同类型
生态旅游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高职机电专业学生数学能力的调查及对策
基于熵权法的京津冀区域信息化协调发展规律模型及其应用
基于熵权法的“互联网+”农业发展影响因素权重确定
基于熵权法的西安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城市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