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思维局限 创新课堂教学
2019-02-12刘培
刘培
关键词:线性逻辑 平行逻辑 新闻 课堂教学
《舌尖上的中国》《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是央视不错的几档热点节目,观众们总能在观看节目的一瞬间跟上节目的节奏,融入节目营造的氛围。如今,像这种鲜活生动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但特色鲜明、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在中职学校中却并不多见,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一、线性逻辑思维对中职课堂教学的影响
中职学校教师通常都是按照线性思维逻辑开展教学活动,从整个课程架构的搭建到具体一堂课的设计,从教学素材的整理到教学环节的组织,教师的思维模型是一种单向的、单维的、有序的直线型或类线型逻辑结构,按照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利用原有的知识、观念和思维定式,形成对新知识的一次又一次认知和固化。
1.线性逻辑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线性逻辑模型在曾经的电视节目特别是新闻类节目中运用得非常多,这类节目最显著的特点是主题明确、逻辑清晰,整个节目从开始到结束,在有限的时间里,按照信息间的逻辑关系,层层排布,有序输出。现在的中职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教学内容按照既定的逻辑关系一一出场,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在预设的轨道里,学生没有质疑的时间和联想的空间,乍现的学习灵感被扑面而来的所谓“重点知识”淹没,学生必须坚持波澜不惊的学习态度,跟上课堂教学进度,否则思维一旦脱轨就会被留在当下,再也跟不上进度找不准节奏了。然而,对于行为活跃、思维发散、逻辑性弱的中职学生而言,线性逻辑模式下的课堂是对他们内在自生学习兴趣的抑制与束缚。
2.线性逻辑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运用线性思维逻辑设计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单向输出式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结构,遵循一般认知规律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本位主义色彩鲜明,学生的学习需求被弱化。目的性被淡化,并且学生自主思考、推测质疑、创新创造的机会被剥夺。如果将学习过程想象成一个多维空间,那么线性逻辑主导的课程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单一,学习的思维路径因此变成一条单维度的、单向的、有序的、不可逆的狭窄小路。这一点无论是对国家、社会还是对教师、学生都是最大的损失。职业学校作为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的担当力量,应该更多地思考和尝试如何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考,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
3.线性逻辑钳制了学生的能力平衡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其情绪反应密切相关。认知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并非由事件所引起,而是由个体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即思维决定情绪”。线性逻辑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统筹计划能力,这对学生未来能够从纷繁的事务性工作中缕清工作思路,准确把握工作切入点至关重要。但与此同时,过分强调线性逻辑,会让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化在逻辑框架中,缺乏创新能力、变通能力和对突发事件的把控能力,这种能力上的发展不平衡,将直接作用在情绪上,造成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集聚,人际关系不健康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中职课堂教学要与时俱进、不破不立
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加强和世界地位的稳步提升,职业学校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人才支撑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职业学校的育人目标正从满足“中国制造”转型为撑起“中国创造”,而课堂教学作为中职学校育人活动的基本元素,必须与时俱进、不破不立。立足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持续发展能力塑造的需求,中职课堂教学急需解决创新能力培养功能缺失的问题。多年前,职业教育就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这正是将平行思维理论运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平行思维相对于逻辑思维而言,弱化了对事物的判断,更加关注事物“可能成为什么”,对于相互冲突的观念能够以兼容的态度接纳,受众在聆听中理解、在理解上质疑、在质疑前创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行思维模型,学生就能获取到更多的思考机会、联想空间和尝试平台,进而能够自然、自觉、自愿地融入课堂;教师通过持续的平行思维训练,就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走得了“逻辑套路”,也能跳得出认知框架,敢打破思维定势,会转换思维角度,能创新方式方法,具备建设性、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三、运用平行思维,打造新型课堂教学
平行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模式,即從不同角度认知同一个问题的思考模式。运用平行思维重塑课堂教学,一是教学目标必须明确,杜绝漫无目的地信息输出和互动联想;二是关键知识点必须强化,不能舍本逐末,单纯追求活跃学生思维而淡化重点知识解析。教师要在这个基础上,研究如何恰当运用平行思维模型驾驭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向多层思考,逐步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笔者以审视的视角重新观看和辨析几档黄金节目,从中获取了一些灵感和启发。
1.课堂教学创新从讲好一个故事开始
(1)故事虽短,却包含知识能量。笔者带着学习的目的再次观看和剖析《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剥去节目本身讲述的内容,单从节目的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上看,发现每一期节目在设计上都颇为用心,概括起来,就是运用平行思维重新品鉴一道菜。美食节目的呈现形式不再是“一把铲子、一口锅”,而是正向、逆向、多维收集和整理与这道菜相关的信息,再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作为传递载体向观众输出。平行思维将简单的美食节目做成了兼具“介绍各地美食,感受民风民俗,传递中国文化,孕育民族精神”于一身的美食文化纪录片。
教师如借鉴节目的设计经验,选择性地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相当实用。运用平行思维重新审视一系列的课程知识点,多角度、多维度地准备与之相关的素材和资料,再选择恰当真实的故事、关系密切的实事或网络热炒的新闻等作为知识传递载体,将知识点自然融入故事情节、实事要点与新闻评论中,能为学生打造生动有趣、信息多元化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给课堂教学加点儿“精气神儿”。
(2)细节虽小,却有直指人心的力量。讲好故事的核心技术是把握住细节,《舌尖上的中国》这档节目相当重视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细节的渲染与描绘,菜品烹制中的动作特写、原料采摘时的表情言语,诸如此类的细节描绘让整个故事更加饱满立体,传递的信息更加多元化和具有感染力,经过平行思维模式改装的节目,观众获得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去细细地品味故事背后独有的韵味和涵义。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如在每堂课中锁定几个细节,作为突出课堂主题的发力点,交替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声、像、图、影等多种媒资表现手段渲染细节,强化学生对细节的感知和印象,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进而与整堂课的知识点产生关联,推动课堂知识的吸收和掌握,就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2.独家表达形成独特教学风格
纪录片的演变能使中职教师获得一些课堂教学创新的灵感,一些收视率高、口碑好的新闻类节目也能为中职教师带来一些值得借鉴的方法。笔者认为新闻类节目改革当属《东方时空》最为成功。自1993年开播以来,几经改版,但始终获得不同年龄层观众的一致认可和欢迎。笔者认为牢牢吸引住观众的不是新闻本身,而是节目对新闻的独家解读与评论,让观众看到了新闻的另一面,听到了“意想不到”的观点,这些新的声音能够在新闻播报后引发观众新一轮的思考。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达到这样的效果,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同一门课程会在许多中职学校都开设,很多老师都讲授,执行的是教育部的统一教学标准,采用的是市教委指定的统编教材,在这样高度一致的背景下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努力突破相同点的限制,寻求不同的教学切入点。这包括教师对知识的独家解读深度,對问题的独家审视视角,以及解决问题的独家方式途径等,这是平行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的进一步深化与拓展,通过对学生开展长期的、持续的“独特”思考训练,能够有效地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同时形成教师的自我教学风格。
3.科学掌控课堂容量与教学节奏
平行思维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信息更加充实、观点更加多元,学生由点及面,对知识不断拓展、联想和丰富。但是每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正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科学地控制课堂知识容量,忌贪多嚼不烂;合理地把握教学节奏,忌课堂教学草草收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价值,让该讲的讲完整,想说的说透彻,创新的想法能落地,尝试的方法被验证,这是对教师最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D.Q.麦克伦尼.简单的逻辑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朱德全.教学研究方法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詹姆斯.M.朗.如何设计教学细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
[4]张晓峰.课堂教学设计[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