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综合征的分析、诊断和治控措施
2019-02-12王大帅韩雪峰
王 占 王大帅 韩雪峰
(1.吉林省农安县万顺乡畜牧兽医站,吉林农安 130231;2.吉林省农安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吉林农安 130200;3.吉林省农安县农安镇畜牧兽医站,吉林农安 130200)
1 病原分析
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综合征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属于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成员。尽管牛是BVDV的第一宿主,但是一些研究表明,大多数偶蹄动物也是易感动物。根据接种细胞培养物后细胞出现病变的情况,可将BVDV分为致细胞病变型和非致细胞病变型2种典型的生物型。另外,还存在有第3种类型的BVDV,这种病毒在非淋巴样细胞系中培养时是非致细胞病变型,而在淋巴样细胞系中培养则是致细胞病变型。在自然界中,BVDV主要以非致细胞病变型为主,致细胞病变型BVDV则相对比较罕见,患牛通常是由于持续感染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所致。病毒生物型之间的转变是由突变所引起,通常是由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自身同源重组,或者是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与异源病毒RNA或宿主细胞RNA重组产生的。BVDV-1和BVDV-2呈世界性分布。使用康复牛的血清进行血清检测可以将BVDV-1与BVDV-2鉴别开来。
2 病因与流行
持续感染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的牛是该病毒的自然宿主。非致细胞病变型在通过胎盘传播给4月龄之前的胎儿时,可引起持续性感染。这样的犊牛一出生即携带病毒,可终生带毒,对非致细胞病变型BVDV具有免疫耐受。母牛妊娠期感染BVDV时,病毒经胎盘传播后,可引起流产、胎儿先天性畸形或初生正常的犊牛携带BVDV抗体。BVD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持续感染后的发病率差异较大。在某一特定的牛场,经常发现持续性感染的牛多为一些年龄大致相同的群体。持续性感染的牛,可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大量BVDV,进而感染易感牛群。当健康牛群与持续性感染的牛接触后,常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繁殖障碍。而持续性感染的牛是BVDV的主要传染源。病毒还可通过昆虫叮咬、污染物、精液、生物制品和其他动物(包括猪、绵羊、山羊、骆驼甚至是野生反刍动物)进行传播。
3 诊断
根据患牛的病史、临床症状、眼观及显微病变,可以对BVD作出初步诊断。在临床症状和眼观病变很少时,必须利用实验室检侧。当暴发黏膜病或出现严重BVD的临床症状时,由于这2种疾病的临床症状与牛瘟和恶性卡他热极为相似,因此也需要采用实验室检测。
BVDV的实验室检测方法有从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的临床样本中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也可从病毒RNA或病毒抗原检测阳性的临床标本和组织中分离病毒[1]。由于牛群中普遍存在BVDV抗体,故单一的血清学诊断还不足以对BVD进行判定。间隔采集双份血清样本,得到增加4倍以上抗体效价的试验,是验证近期感染的必要试验。病毒分离的替代方法有,采用抗原捕获ELISA从血液、血清或活体组织切片中检测病毒;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冷冻组织或固定组织中的病毒蛋白;采用RT-PCR方法检测临床样本中的病毒RNA;用RT-PCR或原位杂交法检测分解或固定组织中的病毒RNA,单独采用RT-PCR方法,或先利用RT-PCR,之后再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或回文核普酸置换方法,可以完成病毒基因型或基因亚型的鉴别。单克隆抗体结合试验和病毒中和试验也能够用于病毒基因型的鉴别。
4 治疗与控制
BVD的治疗主要仍限于辅助疗法。控制则基于健全的管理规范,如生物安全措施的买施、淘汰持续感染牛和疫苗接种。后备牛进入牛群之前应进行持续感染的相关检测。后备牛进入原有牛群之前还应考虑买施2~4周的检疫或物理隔离,并同时进行BVD疫苗免疫。胚胎移植时也要对胚胎的供体和受体进行持续感染检测。如果必须对胚胎的供体和受体进行疫苗免疫,那么疫苗免疫至少有胚胎移植前的一个发情周期进行。由于BVDV能够进入精液,因此,在使用种公牛前应进行持续感染检测。人工授精的精液必须来自无持续感染的种公牛。
灭活疫苗和弱毒疫苗对BVD是有效的。其中含有多种不同生物型和基因型(BVDV-1和BVDV-2)的BVDV毒株。特别是当疫苗病毒或病毒与攻击病毒具有显著差异时,BVDV之间的抗原多样性就能够影响特定疫苗的免疫效果。牛群免疫接种灭活疫苗或弱毒疫苗时,应根据疫苗使用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由于BVDV对胎儿易感并可出现免疫抑制现象,故对于妊娠母牛及表现临床症状的牛,不推荐使用弱毒疫苗进行免疫。灭活疫苗可用于妊娠母牛。灭活疫苗产生的保护期较短,因此可通过多次免疫接种预防疾病或繁殖障碍。牛初乳抗体能够为大多数初生犊牛提供3~6个月的部分或完全保护。给已获得初乳抗体的新生犊牛接种疫苗可能不会产生保护性免疫应答,需要在5~9月龄时进行强化免疫。一般应在首次配种之前进行一次强化免疫,在下一年进行配种之前再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