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病诊断与防治的几个误区

2019-02-12张忠伟吴建锋王冬雪

兽医导刊 2019年12期
关键词:猪病耳病养猪

张忠伟 吴建锋 樊 杨 王冬雪 孙 健

(1.松原市宁江区畜牧业管理局,吉林松原 138001;2.松原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吉林松原 138001)

1 疫苗接种就认为不再发病了

典型的就是“疫苗都接种了为什么还发病?”“抗体水平很高为什么也发病?”这类问题。能提出这类问题的人一般都比较好学,也就是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生产第一线的问题,往往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从业者不断的深入分析研究。

对上述问题,我们较多的解释是:疫苗质量问题(灭活不彻底或被强毒污染、储运方法不当、使用方法不当);动物健康状况问题(如免疫抑制、免疫耐受、抗体水平整齐度不够、遗传因素等);免疫时间太迟;环境中病原数量过多,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病原血清型太多,所接种的商品疫苗与养殖场的血清型不是一种,而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率比较低。

再深入一点的解释:病原致病基因发生变异,毒力增强;病原靶位受体改变,与相应抗体的亲和力不高。总之,疫苗接种并不是万能的。

2 病原分离就可以疾病诊断了

以附红细胞体病为例,有很长一段时间“红遍”祖国的大江南北,诊断的依据大多是因为发病猪浑身发红,血液涂片镜检看到了“附红细胞体”,用治疗附红细胞体的“特效”药物处理有效,等等。

事实上,体温升高的患病猪,皮肤发红是常识性问题;另外,据权威人士调查结果显示:在没有发生过附红细胞体病的多种动物(包括人)体内,也可检出附红细胞体;有些动物甚至可以终生检出附红细胞体,却不曾表现出任何症状;发病猪只使用所谓的“特效药”处理“治愈”后,仍然可以从其体内检出附红细胞体,而且病原体的数量与用药前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

所以说:即使从病猪体内检出了附红细胞体,并不能说明该猪患的就是附红细胞体病,最多只能算作疑似病例。

随着ELISA、PCR等先进实验室诊断手段的应用,与此类似的过分依赖实验室诊断手段的经典故事还会很多,无外乎就是分离病原、镜检组织切片/血液涂片、检测抗体/抗原....,然后据此下个诊断书,忽悠老百姓了事。

精准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确实为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更全面、可靠的参考依据,但根据病原分离、抗体检测等实验室诊断结果,便断章取义的做法是非常欠妥的,它极有可能让我们在猪病诊断和防治过程中,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从而延误对整个猪群健康状况的诊断和处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3 耳朵发蓝就诊断为猪蓝耳病

专业人员都知道,猪蓝耳病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它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厌食、发热、怀孕后期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也就是说它一方面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另一方面表现为呼吸道症状。

生产实践中仅有部分发病猪耳朵发紫(蓝),不能称其为蓝耳病;再则引起猪的耳朵等边缘部位“发蓝”的因素很多,如败血症、呼吸困难、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等均可见到。

如此以局部症状给病命名,本身就犯了盲人摸象的“学术”错误,加上许多“技术顾问”也常以“专家”自居,四处误导,非专业人员顾名思义自以为是再所难免,“蓝耳消”、“圆蓝康”之流的狗皮膏药能如火如荼,也就不难理解了。

4 加量用药认为效果更好

一则因为我国过去兽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养殖户应用不放心,加大剂量使用药物似乎成了惯例;二则是因为长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致使耐药菌株增加,按推荐剂量使用药物有时收效甚微;第三,当前我国猪病复杂程度加剧,从业者过分依赖抗菌药物。

有报道称:有相当比例的病猪是被药物毒死的,剖检可见其心包积液、心肌出血,肝脏坏死,肾脏出血、坏死、肾盂有结晶。

随着农业部GMP(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等工作的推进,我国的兽药品质肯定会越来越有保证。如何科学合理使用药物,已经成为事关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予以高度重视和关注。

5 预防保健认为是花冤枉钱

或许是改革开放前长期的贫穷与落后造就了国人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这本身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但表现在猪健康问题上的“扛病”现象,却值得我们多数养殖户反思。

正常情况下,机体确实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以抵御或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因素。适应才能健康,不适应就可能生病;轻则影响生长发育,重则发病致死。

“扛病”就形如拼刺刀、肉搏战,长此以往,必然致使机体适应能力下降,更易于发病;相反,预防保健却能有效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实践证明,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对分娩前后的母猪及处于断奶、转群、免疫接种、运输等疫病多发环节的猪群,进行预防保健是非常必要的,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环境消毒认为是资源浪费

我们在基层所见,大多数规模养殖场、养殖户门洞大开,车人畅通无阻,消毒池要么没有,要么是干干的,或者弄点干白灰撒撒,猪舍多少天不消毒一次不在少数。

高致病性蓝耳病、非洲猪瘟的发生等活生生的事例警示我们,在传染病的防控过程中,消毒是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不能因为肉眼“看不到”效果而走过场。

7 节约成本就能省则省

“既想马儿快快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事情在养猪生产中也很多见,如泔水养猪、放牧养猪等。前者省下了饲料成本,后者甚至连建圈舍的钱也省下了。

有些养殖户把猪当成了产肉的机器,在他们眼里没有猪,只有猪肉和金钱。他们的所作所为严重威胁着我国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更为严重的是对我们的猪病防控、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公共卫生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危害。

8 硬件过硬就万事大吉了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养猪第一大国,但也是名副其实的猪病第一大容器。

这一事实足以说明养猪生产绝对没有“征地盖房、高调引猪、雇人喂猪、卖猪点钱”那么简单,因为集约化养猪场并不是猪的集中营,除了吃喝拉撒,还有越来越严峻的疫病防控问题需要时刻面对。硬件设施和员工素质形如一根轴上的两个车轮,只有两者协调一致,并在利好市场和优惠政策的驱动下,才能确保养猪生产优质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猪病耳病养猪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耳病治鼻,事出有因
影响猪病治疗效果的因素及对策
养猪
血清驯化在猪蓝耳病防控中的应用
猪蓝耳病(PRRS)综合防控对策
RNA干扰技术的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病中的应用
两种猪蓝耳病活苗单独与同时免疫试验
猪病诊断的一些误区
“环保税”来了,养猪不知道这些你就亏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