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犊牛腹泻的病因及防治
2019-02-12陈霞张宴
陈 霞 张 宴
(甘肃荷斯坦奶牛繁育师范中心,甘肃兰州 730084)
1 病因及症状
1.1 细菌感染
(1)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犊牛的大肠埃希氏菌为体内常驻菌,在一定条件下引起肠道外感染可引起犊牛腹泻,多发生于冬春舍饲期间,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潜伏期很短,仅数小时。病初体温高,精神沉郁,偶见神经症状,急性在数小时至一天内死亡。剖检见真胃黏膜水肿、充血,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血液和泡沫,小肠黏膜充血、水肿,上皮组织脱落,肠系淋巴结肿大。确诊采病料进行麦康凯培养基培养细菌,与沙门氏菌鉴别。
(2)沙门氏菌感染:主要由鼠伤寒沙门氏菌和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多发生一月龄以内的犊牛,死亡率较高。本菌能够产生很强的内毒素,犊牛出生出生后10~14d后发病,体温高达40~41℃,24h后排黄灰色液状粪便,恶臭,混有血液和纤维素絮片及坏死组织,病程5~7d,病死率一般为5~10%。解剖见腹膜,小肠后段及结肠黏膜有出血斑点,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有时出血,脾充血、肿胀,肝、脾、肾有坏死灶。
(3)结核病:犊牛多于肠结核多见,表现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下痢与便秘交替出现,继而发展为顽固性下痢,粪便呈粥样,混杂浓汁和黏液,常表现为持续性腹泻和渐进性消瘦。
1.2 病毒侵袭
引起犊牛腹泻的病因主要包括轮状病毒、冠冕形病毒和黏膜病毒。
(1)轮状病毒进入犊牛胃肠道后,在酶的作用下被激活,然后侵入小肠绒毛上的柱状上皮细胞,并在浆内繁殖致使细胞失去功能最后死亡,脱落同时轮状病毒通过肠壁的变化而使其对细胞感染更敏感。
(2)由冠冕形病毒引起的犊牛腹泻,通常发生在5日龄以上,病毒进入消化道后,即进入小肠前段的绒毛上皮细胞感染并迅速扩达到后段致使细胞失去吸收功能,顽固性腹泻由此产生。
(3)黏膜病病毒引起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犊牛临床多于急性著见,多见于6~18月龄的犊牛,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2℃,持续4~7d,严重腹泻,粪便呈水样、恶臭、混有黏液、血液和小气泡,很少治愈,常在1~2周后以死亡终结。黏膜病毒影响各种年龄的牛,犊牛感染后既能发生病毒血症,病毒又能在许多组织器官生长繁殖。
1.3 寄生虫感染
引起犊牛腹泻的寄生虫主要是隐孢子虫、蛔虫、球虫等,这些寄生虫也往往引起犊牛腹泻、腹痛,由寄生虫感染诱发的腹泻常表现出便带血且恶臭。
(1)牛球虫:主要寄生于牛的小肠下段和整个肠的上皮细胞内,其中以邱氏艾美耳球虫和牛艾美尔球虫常见且致病力较强,可引起肠壁炎症,细胞崩解,出血;产生的有毒物质积聚在肠道中,被宿主吸收后引起全身中毒。剖检见盲肠、结肠和回肠后段的肠黏膜水肿、充血,有出血斑和弥散性出血点,肠腔中含大量血液。临床上表现为渐进性贫血、消瘦及血痢。其中以2岁以内的犊牛发病率高。
(2)牛蛔虫:本虫主要寄生在犊牛小肠内,主要引起以下痢为主的疾病,临症表现为食欲不振、腹泻、咳嗽,口腔内有特殊臭味,血便,后肢无力,站立不稳。犊牛主要经胎盘和母乳感染。
(3)隐孢子虫:为体积微小的球虫类寄生虫,犊牛摄入被污染的饲草料和水源,卵囊进入体内,子孢子脱囊后,其前端黏附在肠上皮细胞表面,向内钻入直到被微绒毛包围,寄生于细胞质外形成的带虫空泡内,进行裂殖生殖,风化为小配子体或大配子体,大小配子结合成合子,合子再发育为卵囊,并发育为孢子化卵囊,孢子化卵囊具有感染性。寄生于肠黏膜的虫体,使黏膜表面出现凹凸陷,寄生数量多时,可导致广泛的肠上皮细胞的绒毛萎缩、变短、变粗、或融合、移位和脱落,上皮细胞老化和脱落速度加快,导致患者严重持久性腹泻。严重者可出现喷射性水样便或糊状,一般无脓血。
1.4 自身原因
犊牛因为发育不良导致自身免疫力低下,消化不成熟,刚出生的犊牛一般都是在母乳中获取免疫球蛋白来抵抗微生物,一旦母乳不足,自身发育不良,犊牛就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同时犊牛对一些环境很敏感,天气骤变、去角、断奶等应激反应都可诱发腹泻。
1.5 环境卫生
犊牛栏舍如果阴冷潮湿、缺乏光照、通风不良、消毒不严格很容易引起微生物滋生,严重影响犊牛的健康,病从口入,犊牛若从不干净的乳头、食槽或水槽中食奶、饮水,极易导致病原微生物进入体内而引犊牛腹泻。其次,应急是犊牛发生腹泻的另一重要因素,由于贼风、潮湿的垫草而使犊牛感到寒冷以及其它不适因素也引起应激反应导致腹泻,腹泻是这种疾病的主要病症,除了腹泻时体液随粪便丢失之外还有其它严重的变化,如电解质的损耗、高血钾、酸中毒、低血糖以及肠炎等严重的病例过程,所以腹泻是病症死亡的常见原因。
2 预防及治疗
针对犊牛腹泻的发生发展过程,在预防和治疗上主要采取改善妊娠母牛和新生犊牛的饲养管理,整个分娩、哺乳过程的卫生条件,增加妊娠母牛和新产犊牛的免疫力,以及给予适当的药物预防等综合性措施。
(1)饲养方法:给予干奶牛适当的蛋白质,维生素A以及能量物质,既能增强胎儿发育、又能增强犊牛的免疫预防能力,其次犊牛出生后尽可能快的饲喂初乳。
(2)卫生条件:主要包括母牛干奶期、产房、饲喂等卫生管理,接产、哺乳等卫生条件,犊牛出生后用10%的碘酒英语脐带消炎,奶桶及奶瓶在饲喂时严格消毒促进早期断奶的饲养计划将会降低犊牛的腹泻率(断奶时结合犊牛自身体况而定)。
(3)免疫预防:在母牛妊娠晚期注射大肠埃希氏菌疫苗,可增强哺乳期新生犊牛的防御能力,对于某些大肠埃希氏杆菌的特效药,单克隆抗体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且必须在犊牛出生后数小时内口服免疫。轮状病毒和日冕型病毒疫苗可通过口服给新生犊牛免疫,但在母牛妊娠晚期进行免疫接种效果更佳。
(4)治疗方面:对于已发病的犊牛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轻度腹泻病症,除进食一至两次外,可以不采取其它措施,因为细菌对短期饥饿比病畜体本身更敏感,通过控制对营养物质的供应,减慢细菌的繁殖,给被刺激的肠壁提供康复的时机,在此期间补充电解质有助于防止机体脱水。其常见电解质配方:①茶匙食用盐,②茶匙小苏打,用1kg温水溶解,每天饲喂2~3此即可。
严重腹泻时:①停止喂奶12~24h,②每天口服电解质2~3此,③如果继续腹泻,用等量电解质液通过口服或静脉输入(购买现成的电解质液)补充由于腹泻所丢失的水分,④保持发病舍的干燥、暖和,有条件的可多日光照射,⑤发热犊牛可用解热剂,粪便恶臭的犊牛使用利泄药,粪便无臭的犊牛使用抗生素。
大量事实证明,抗菌素虽对某些腹泻有明显疗效,但是对于犊牛腹泻的治疗和康复最多有15%的效果,若病因为病毒,则抗生素的作用不大,如果腹泻犊牛有咳嗽、发热等症状则能通过抗菌素治好,但应注意,在广泛使用抗菌素后,细菌的耐药性增强。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电解质、液体疗法、限食、保暖等措施比使用抗菌素效果更佳,只要按以上办法处理,防治犊牛腹泻效果显著。
3 结语
犊牛作为牧场的后备储存力量,关系到牧场的发展与后代产量的根本,为牧场的新血液。加强牧场管理,做好牧场消毒是切断病原微生物传播途径的最好方法,要在新形势下在众多牧场中脱颖而出,必须在后备犊牛中做好准备工作。腹泻为犊牛在保育阶段主要疾病,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积极有效的科学饲养模式,降低犊牛腹泻的发病率,提高经济效益,扩大我国养牛产业的产业发展,实现多元化的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