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进展*
2019-02-12侯杰军路亚娥杨秋玉薛瑞文智冰清
侯杰军,路亚娥,吕 予 ,杨秋玉,薛瑞文,熊 鹏,智冰清,张 敏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2.陕西中医药大学 (咸阳 712046)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失眠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个体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并严重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的一种不良主观感受[1]。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已经高于欧美等发达地区或国家[2]。一项关于18岁及以上人群发生失眠的流行病调查研究显示,在纳入的11227例受试者中约有14.9%的人发生失眠,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失眠发生率逐渐增高[3]。另一项研究显示,失眠患者除了伴有严重的睡眠问题外,还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还易诱发各类心理、躯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4]。
祖国医学认为失眠属于“不寐”的范畴,《黄帝内经》中曾有失眠的相关记载“不得眠”“目不眠”“不得卧”。中医学中认为失眠本质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多与心、肝、肾、脾等器官功能失调,心神失养或不安有密切相关[5]。由于失眠患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较难速愈,其治疗一直是临床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近些年大量临床实践证实,中医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拥有西医不具有的独特优势,可使患者获得“事半功倍”的临床效益。为使临床医师获取相关中医治疗失眠的经验,本文现将失眠的中医治疗现状和优势进行分析。
1 失眠的病机及中医症候
1.1 失眠发病病机 目前中医学中对失眠的发病病机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最常见的病机包括阴阳失调、脏腑失调、营卫失调、邪气致病等。有研究认为阴阳失调是失眠发生的总病机,杜玉梅等[6]在探讨失眠症的中医辨证治疗时认为,人体阴阳消长的规律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节律具有一致性,人体阴阳失调可对睡眠和觉醒等生理活动造成影响。古文献《灵枢·口问》中曾有记载“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 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营卫失调导致失眠的观点则来源于《黄帝内经》。关之凡等[7]在研究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中认为,“营”、“卫”二气在失眠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并指出“营卫之气衰减”“卫气不得入于阴”是失眠发病的关键环节。沙中玮等[8]则认为痰瘀阻滞、气血亏虚引起的营卫失和是失眠发生的重要因素。脏腑功能失调则是引起失眠的另一病机,失眠发病尤其以心、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劳伤心脾、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胃气不和、肝失疏泄等引起的脏腑失衡具是失眠发生的关键环节[9]。高荣林教授关于失眠的观点中认为,脾胃亏损和心脾血虚是失眠发生的重要原因,脾胃不和引起中焦升降失司,浊气升降失衡,上扰心神而发失眠[10]。心主血,脾统血,思虑伤脾,暗耗心血,导致心脾两虚,气血失调,心神失养而发失眠。古医学著作《血证论》中云“肝藏魂,入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左常波等[11]认为肝主疏泄,若肝疏泄功能紊乱,可引起气机不畅,水火失济,气血紊乱,气郁阻滞则寐不能安。王凤春等[12]指出,在老年人群中,肾阴亏虚者居多,无法充分上济于心而致心肾水火不能相济而致不寐。现代中医亦强调了瘀血、火、痰等诸邪气是失眠发病的重要病机。焦久存等[13]认为过食肥甘厚味,可致脾胃运化异常,痰热内生,阻于中焦,犯于上焦,导致枢机不利、气机壅滞不畅而引起失眠。王福海等[14]认为瘀血是失眠发病中的关键病理产物,瘀血阻络,气血不畅,心脑失养而诱发失眠。
1.2 失眠的中医症候 唐晴等[15]对15条中医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后显示,失眠的中医症候中以阴虚火旺型为最多,约占16.8%、其次为心脾两虚型(15.0%)、痰热扰心型(13.0%),此外还有肝肾阴虚、脾肾两虚、肝血不足、肺阴不足型。邓爱军等[16]检索了2004年至2014年近10年的50条文献结果显示,不寐的中医证型中心脾两虚型约占17.6%,肝气郁滞型约为12.4%,肝火扰心型为13.4%,阴虚火旺型为11.0%,其余为痰火扰心、心肾不交、肝郁脾虚等型。该研究中证素分布特点为心(39.0%)、肝(34.8%)、脾(12.0%)、肾(7.5%)、胆(4.4%)、胃(1.7%)。陈聪等[17]基于现代中医医案的失眠辨证规律研究中显示,共筛选出293个中医失眠医案中失眠的主要证型前三位为心火炽盛证、痰热内扰证、心脾两虚证,其次为心胆气虚证、肝郁化火证、心肾不交证、胃气不和证等。年轻失眠患者中主要以痰热扰心、阴虚火旺等证型多见,老年患者中多以肝郁脾虚、心肾不交等多见[16-17]。
2 失眠的中医论治方法
目前中医辨证施治失眠已经成为临床的重要手段,具有使用简便、高效安全、费用低廉、副作用少等诸多优点。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在西医循证医学治疗基础上,采用中医药和中医相关技术治疗失眠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临床效果,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为中药内服和外用,推拿,火罐,针灸,刺血,耳穴压丸等,各类方法具有各自优势和不足,于西医联合应用或几种配合应用则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从多靶点、多环节、多途径改善失眠患者症状,促进睡眠质量的改善[18]。
2.1 中药汤剂 采用中药汤剂内服则是治疗失眠的最常见辨证施治手段之一,临床根据具体的不同的症候分型,采用具体的中药汤剂。张含等[19]认为失眠与痰热内生,上扰神明密切相关,采用清热化痰疏肝汤剂辅治60例失眠患者,总有效率为93.3%。杨金禄等[20]运用滋阴降火的治疗思维,采用自拟滋心汤辅治阴虚火旺型失眠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方剂中茯神30 g,生地30 g,夜交藤30 g,麦冬10 g,当归10 g,制首乌15 g,川芎10 g,龙眼肉10 g,党参10 g,木香10 g,桂枝10 g,远志10 g,酸枣仁15 g, 治疗总有效率为91.7%。汪娅蓓等[21]基于温阳法中药汤剂治疗阳虚失眠症,总有效率91.0%,且治疗后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评分显著降低,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李国祥等[22]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共病焦虑抑郁慢性失眠患者中,观察组采用益气活血中药汤剂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能够提高睡眠效率和延长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周开峰等[23]采用归脾汤(党参15 g,白术10 g,黄芪15 g,茯神12 g,当归10 g,龙眼肉15 g,酸枣仁15 g,远志10 g,炙甘草5 g,大枣10 g,木香10g)治疗37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观察组有效率为91.9%,显著高于接受西医治疗的对照组73.0%(P<0.05)。盛长健等[24]采用健脾和胃中药治疗25例失眠患者,有效率为92.0%,其疗效显著优于西泮片剂治疗者。孙亚平等[25]采用疏肝解郁法治疗45例肝郁型围绝经期失眠女性,该方法能够显著降低血清IL-6、NPY水平,并改善患者多导睡眠图(睡眠总时间、REM睡眠时间延长,睡眠潜伏期、醒觉时间减少),同时还降低了SAS评分和SDS评分。张晔等[26]采用自拟宁眠汤治疗年龄大于60岁的老年失眠患者60例,总有效率为83.3%,与艾司唑仑组的80.0%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少。田中华等[27]采用养血安神汤治疗30例失眠中,痊愈4例,显效16例,有效4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7%。
2.2 中成药治疗 目前治疗失眠的中成药就多种,其临床疗效报道不尽相同,如张东等[28]采用百乐眠胶囊治疗85例失眠症患者,百乐眠胶囊(观察组)有效率为89.7%。且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并缓解失眠症状和焦虑、抑郁情绪,疗效优于舒乐安定(对照组)。王伟民等[29]纳入了180例心脾两虚证、阴虚火旺证、心胆气虚证失眠患者,对照组90例采用中医辩证治疗,观察组9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乌灵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为94.4%,对照组仅为71.1%。刘英等[30]采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失眠患者,同时辅以必要的心理干预,其治疗有效率为94.6%,高于地西泮片组患者,且接受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的患者睡眠时间、深睡眠时间、头昏脑胀和头痛缓解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副作用发生率小于对照组。
2.3 针灸疗法 针灸是治疗失眠的一种非常简便、有效的方法,且已经广泛应用在临床当中, 张治强等[31]采用针刺五脏背腧穴治疗失眠症30例,针刺患者双侧心俞、肺俞、肝俞、肾俞,脾俞,治疗4周后与西医治疗组比较,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7.6%,高于西医组73.3%,这些结果提示了针灸疗法较西医具有一定的优势。傅鸿亮等[32]对针刺36例失眠病人后观察其脑电波变化,结果显示针刺后患者失眠症状均有一定程度改善,且脑电波检测中慢波睡眠显著增加。
2.4 推拿疗法 刘幸等[33]采用中医推拿点穴治疗7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中,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9.0%,提示了推拿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益气活血。庞军等[34]应用足少阳胆经推拿治疗40例失眠症,选择头部颞侧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实施扫散法,并按揉患者本神、阳白、头临泣、风池、承灵、正营、天冲、头窍阴、率谷等穴位,连续治疗30天后PSQI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艾司唑仑),其总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94.7% vs 84.2%),提示了针刺治疗显著优于单纯的艾司唑仑口服者。
2.5 其他方法治疗 马桂敏等[35]对136例失眠患者实施平衡火罐法治疗,选择患者足太阳膀胱经、任脉俞穴、督脉、奇穴安眠穴,经过20天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2%。杨立峰等[36]对140例失眠症患者实施电针治疗,总治愈89例,好转4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提示了电针疗法能够显著改善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并降低了因睡眠障碍而引起的相关并发症。张文宇等[37]采用中医耳穴压豆法治疗58例失眠症患者中,实施中选取神门、心、肾、交感为主穴,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4.8%,且无不良反应,提示了耳穴压豆法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易于临床推广。
纵观以上中医论治方法和经验,中医辨证施治失眠的临床疗效有目共睹。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多种,但仍以中药汤剂、中成药、针灸疗法为主,各种方法之间相互配合治疗可能疗效更加。
3 问题与展望
中医治疗失眠目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成绩,其疗效已经获得临床医师的青睐和认可,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采用中医治疗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个体化的优势,且安全有效,经济简单,副作用小等。然而近年来中医治疗失眠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①失眠的诊断标准和临床疗效评定缺乏统一性,评价指标和量化标准具有很大的差异。②中医辨证分型多种多样,各类辩证分型的治疗未能形成统一的最佳方案。③临床实际工作中,临床医师仅仅给予患者单一的中药或针灸疗法治疗,很少采用多种治疗方式联合治疗的模式,因此未能取得满意的预期结果。④临床研究中多为单中心研究,病例偏少,存在选择性偏倚,试验可重复性较差,今后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病例对照研究。⑤目前中医治疗失眠的研究主要为临床研究,国内仍缺乏大型的基础研究,在探寻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病理生理机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究,以便制定合理的动物实验模型,研制出更加针对性、使用方便,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⑥失眠属于一种心身疾病,在实施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以增强综合治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