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森林火灾防控对策

2019-02-12古力江哈孜

森林防火 2019年2期
关键词:保护区火灾森林

古力江·哈孜,梁 瀛

(1.新疆阜康市国有林管理局,新疆 阜康 831500;2.新疆林科院森林生态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是孤立于亚洲内陆极端干旱环境中的“湿岛”。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欧亚大陆腹地干旱区的代表,孕育了种类丰富和独特的生物资源,是我国温带荒漠地区保存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自然景观带谱最为完整、生态系统多样的地区,具有重要的保存研究价值。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扑救困难[1]。森林防火作为自然保护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因此,科学地提出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森林火灾防控对策,对维护保护区森林资源的安全性,构建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重要。

1 保护区基本概况

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阜康市南部,东天山博格达峰北麓群山之中,海拔1300~5445 m。地理坐标为东经88°00′~88°20′,北纬43°45′~43°59′,保护区总面积38 069 hm2。

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0年,是新疆最早建立的保护区之一。1990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纳入“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成为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唯一一个加入该网络的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第7 个被纳入其中的保护区。它是我国西北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生态地位极其重要。

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原始完整的温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典型完整的植被垂直分布带、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等为主要保护对象,集物种与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生态与环境、科普宣传、水源涵养、生态旅游、可持续利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自然景观垂直分布带谱明显,动植物资源丰富,区内有高等有花植物191 种;野生脊椎动物184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0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为北山羊、雪豹、黑鹳等6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种。

保护区森林地处天山中山带至亚高山带,属温凉半湿润半干旱针叶林气候区,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林地面积9913 hm2,有林地面积6043 hm2,活立木蓄积325 178.4 m3,草原地面积28 156 hm2。由天山云杉(Picea schrenkianaFisch.et Mey.)构成的山地寒温带性针叶林带,是本区绝对优势建群种。天山云杉以纯林为主,少见混有其他树种。只有在立木稀疏的情况下,才有伴生树种,主要有欧洲山杨(Populus tremulaL.)、密叶杨(Populus talassicaKom.)、白榆(Ulmus pumilaL.var.pumila)等;灌木、小乔木主要有:黑果枸子(Cotoneaster melanocarpusLodd.)、黄果山楂(Crataegus chlorocarpaLenneetC.Koch.)、天山柳(Salix tianschanicaRgl.)、天山花楸(Sorbus tianschanicaRupr.)、小叶忍冬(Lonicera microphyllaWilld.)、新疆圆柏(Juni-perus sibiricaL.)、宽刺蔷薇(Rosa platyacanthaSchrenk.)、兔儿条(Spiraea hypericifoliaL.)等种子植物200多种。草本植物主要有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菊科(Compositae)、豆科(Fabaceae)、蕨类(Pteridophyta)等植物。

2 保护区森林火灾特征

2.1 森林燃烧性

森林结构单一,易形成大片连续且均匀的水平、垂直可燃物分布结构,导致森林综合抗火能力下降,加大发生重大或特大森林火灾的概率[2]。保护区森林主要林分为天山云杉纯林,绝对优势树种天山云杉林占比达95%,阔叶林和灌木林比例仅占5%左右,树种单一。从树种理化性质来看,天山云杉枝叶中油脂含量较高,水分含量较低,属可燃性树种;从树种的生长性来看,天山云杉属浅根性树种,易发生风倒,造成大量地表可燃物堆积。此外,由于天山云杉枝下高较低,林内腐殖质层较厚,使得保护区内天山云杉林分具有较强的易燃性[3]。

2.2 森林火灾的主要特点

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是新疆著名的风景区,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使得保护区森林火灾有着与其他林区森林火灾不同的特点。

2.2.1 野外火源防控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事业兴旺,进入保护区旅游和在森林中进行野营等娱乐活动的人员不断增多,用火次数的增加无疑会使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加大。保护区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6、7、8、9月份[4],保护区的防火期在5月上旬-9月下旬,正值营林、旅游、采集等野外作业的最佳时期。每年进山游客达到460余万人。每逢节假日,日进山游客近十万人,森林防火工作面临巨大压力。同时,保护区又是野营的首选目的地之一。由于游客偏好“不走寻常路”,违规从非旅游线路进山,各条进山道路呈伞状分布,非游览线路已近40条。入山人员成分复杂,流动性大,人们随意丢弃的烟头;难以严格管控的野外用火,更是成为森林火灾的源头。火源的控制管理难度与日俱增,已成为保护区森林火灾的最大隐患。此外,气候异常,气温偏高,大风天气增多,加之受雷暴天气的影响,雷击火的概率加大,也增加了森林火灾的隐患。一旦发生火情,极可能造成大的森林火灾。

2.2.2 森林可燃物管理滞后

保护区森林草原镶嵌分布,经过近40年的保护封育和7年的禁牧,一方面使得林分免遭人为的过度干扰,森林植被恢复良好;另一方面也使得林内地表可燃物载量也相应增加,发生大火的隐患加剧。同时,大量的地表枯枝落叶、林缘的干枯草本植物等,也成为引发森林火灾极危险的易燃可燃物。

2.2.3 应急处置能力薄弱

保护区地形较为复杂,沟壑纵横,山势陡峭,加之受条件限制,保护区通信覆盖率、瞭望监测率不足70%,火灾扑救基础设备不完善,基本靠人力进行火灾扑救。保护区现有管护人员36人,其中在编25 人,义务管护员11 人,绝大多数年龄超过45岁;作为扑救森林火灾主力的27名半专业扑火队员,平均年龄也到了40 岁,文化程度及体能都不能适应繁重的森林火灾扑救工作的要求。保护区每年开展的森林防火培训和扑教演练,真正能掌握的人不多,能够用于实战的则更少。保护区较少的护林员人数,过大的看护面积,加之基础设施的缺乏,导致偏远林区森林火灾发现难、扑救难,极易错过最佳扑救时机,致使小火酿成大灾的可能性增加。

3 提高保护区森林火灾预防与扑救能力对策

森林防火工作是一项综合能力的考验,只有把“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理念贯穿于森林防火工作的全过程,了解和掌握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建立森林防火工作的长效机制[5],才能减少或避免重特大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

3.1 开展综合森林防火规划

开展综合森林防火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促使保护区森林火灾次数和面积显著下降,有利于保护区森林消防现代化管理。保护区应根据森林资源分布、保护价值,按地形地势和游览景区线路,确定具体的防火区。在各防火区内,依据森林可燃物分布、火源情况、地形地貌、交通状况、人为活动、保护等级和扑救难易程度等因素,确定火险等级区,设置相应的防火设施,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森林防火工作。

3.2 强化火源管理

火源管理是森林防火体系中最关键的环节,火源管理抓到位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6]。一是充分发挥好防火检查站和巡护人员的作用,在森林火灾高发季节,坚决卡住入山的通道,坚决管住违规入山人员,强化对野外火源的管理,对森林野营的行为活动进行限制,从而杜绝人为火情的发生。二是进入防火紧要期后,对重点地段进行不间断地清查,加强巡查监控,做到山头有人管、林内有人巡、地块有人守,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保证监督到位。三是与林牧交错地带的牧民,签订防火合同,依靠群众的力量,一旦发现有违规在森林中用火的情况及时汇报,强化对野外火源的监督。

3.3 加强可燃物管理

森林可燃物的类型和分布明显影响着林火发生行为特征。保护区森林可燃物植物类型以天山云杉为主,易燃性较强,森林自身的抗火性弱;加之林内地表腐殖质层较厚,可燃物载量较大,完全具备了引发大面积森林火灾的物质基础[7]。此外,林区森林草原镶嵌分布的特征,又使得林缘草原火极易突入林内引发森林火。对此,一是要减少地表可燃物,特别是林缘内50 m 范围的可燃物分布,清理枯枝凋落物,破坏其连续性,降低发生大规模森林火灾的可能性;二是要结合营林生产,采用修枝的方式,提高枝下高度,切断其垂直连续分布,减少发生树冠火的可能性;三是在林缘开设防火隔离带,有条件的地段还可以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8],阻止草原火侵入林内引发森林火灾。

3.4 综合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将一些先进的、科学的、高效的技术逐步应用到森林防火上来。改变现有的森林防火管理的模式,使保护区逐渐由森林防火经验管理向森林消防科学管理发展。为此,在现有基础上,增加视频监控点,使视频监控率由目前的不足60%提升到95%以上,在监测盲区增设人工瞭望哨,使瞭望监测覆盖率由目前的70%提升到100%。与此同时,对现有视频监控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增加红外线热成像监控、除雾与自动报警功能,使系统具备360 度全方位和24小时全天候的监控能力。充分运用森林瞭望视频监测、遥感技术、北斗(GPS)定位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森林防火情况实现大范围、可视化和实时动态监控,确保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发现;加强通讯联络,确保通信畅通无阻,保证上下左右随时联系,以便能及时组织扑火力量开展扑救。构建保护区内森林防火信息系统,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支持,形成应用系统模块——地理信息系统、视频指挥系统、定位跟踪系统、火场图像传输系统、林火瞭望监测系统等系统,实现一体化管理[9],使保护区实现森林消防科学化管理的质的飞跃。

3.5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完备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扑火响应队伍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是确保有火不成灾的根本保障。在充分利用现有防火道路的基础上,按扑火力量快速到达火场的路径设计建设防火道路,合理增设防火线路,确保道路通畅,纵横成网,标示明显,建设较为完备的防火路网系统;按照平均辐射半径,配备巡护摩托车和特种车辆,解决偏远山区地形复杂运兵困难的实际问题;充分利用现有水系和水资源条件,逐步实现防火设施化目标。防火水源建设按一定的取水半径规划设置,因地制宜建设水库、池塘、蓄水池等设施,最大限度地拦水蓄水,确保防火水源充足,建设设施完备、配置合理的防火水源网络系统,使水源覆盖大部分区域,遇到火情能够做到就近取水,同时能满足直升机灭火取水的需求。构建以水灭火、风力灭火等多种扑火措施并举的森林火灾扑救体系;在林区无线通信网络信号盲区,增加基站及通信设施,配备必要的应急通信设备,实现森林防火通信覆盖率达到100%;完善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营房、训练场地、物资储备库、扑火机具装备建设,进一步提升森林消防专业队伍装备能力,成立水泵灭火队,保证扑救较大森林火灾的需要。

3.6 做好森林防火规范化建设工作

森林防火规范化建设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健全森林防火组织机构,建立森林防火指挥和扑火体系,以保证火灾处置预案和扑救方案能够得到快速贯彻和执行,使整个防火机制做到高效和统一。一旦发生火情,保护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必须快速启动火灾处置预案和扑救方案,并负责立即组织扑火队伍进行扑救。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利用媒体、报纸、广播、网络、手机短信、微信、管委会政务信息平台和出动宣传车、设立警示牌、悬挂横幅、发放宣传单、宣传卡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月”“宣传周”和防火宣传“五进”活动,营造良好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氛围。立足长效治本,在资金投放上超前防范,不断提高森林消防管理水平。

4 结论与及建议

森林是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的载体,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森林防火是林区一项复杂的基础性工作,而“预防为主”始终是防范各类灾害的一条重要原则,森林防火重在防的理念已被多年来的森林防火实践所证明。从历年来森林火灾发生的起因看,由人为因素导致的森林火灾占绝大多数。这也从一定意义上表明,只要把预防工作抓到位了,就能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的概率。

森林防火工作是国家防灾减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是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事关森林资源生态安全。只有着眼于长效机制的建立,统筹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各方联动,才能提高森林防火的综合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的发生。

猜你喜欢

保护区火灾森林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高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方案
哈Q森林
哈Q森林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哈Q森林
哈Q森林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