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生猪养殖场及散养户防控非洲猪瘟的措施
2019-02-12杨丙友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镇农业办公室221221
杨丙友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镇农业办公室 221221)
小型生猪养殖场及散养户防控非洲猪瘟的措施
杨丙友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镇农业办公室 221221)
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全球养猪业,我国将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非洲猪瘟是烈性外来疫病,其强毒力毒株对生猪治病率高,致死率100%,没有特效药物,没有疫苗。
1 传播途径及病毒特点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通过接触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猪(野猪)或被非洲猪瘟污染物(泔水、饲料、垫草、车辆等)传播。(1)消化道和呼吸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也可经过钝缘软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传播。猪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2)非洲猪瘟病毒虽然在环境中比较稳定,但在猪肉烹煮处理过程中较易失活,70~75℃加热30min以上,病毒就会被杀灭。烟熏和添加香辣剂的香肠以及风干火腿,在32~49℃下熏制12h以上,或风干25~30d均可使病毒灭活而失去感染性。
2 ASF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特急型 发烧(41~42℃),厌食,昏睡无活力,气喘,皮肤点状出血。通常在没有临床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无明显病理变化。
2.2 急性型 (1)发烧(40~42℃),厌食,斜卧、嗜睡、虚弱,呼吸频率加快;耳朵、腹部斑点状或块状出血;眼和鼻有分泌物;胸部、腹部、会阴、尾部和腿部皮肤发红;便秘或腹泻,从粘液性到便血性(黑粪);呕吐;妊娠期母猪流产;从鼻子嘴巴流出血沫;尾巴周围的区域可能被血腥粪便弄脏;(2)病理变化:皮肤下出血;淋巴结肿大、水肿,类似于血凝块(特别是胃肝和肾淋巴结);脾肿大,易碎,暗红色至黑色,边缘为圆形;肾脏包膜上瘀点(斑样出血);心脏积液(心包积液伴有黄色液体)和体腔积液(胸腔积液、腹水);心脏表面(心外膜)、膀胱和肾脏(皮质和肾盂)有瘀斑;肺出现充血和瘀斑,气管和支气管内有泡沫,严重的肺泡和间质性肺水肿;胃、小肠、大肠瘀斑、瘀血(大量出血)、血凝过多;胆囊充血和出血。
2.3 亚急性型 (1)临床症状和急性ASF类似,程度上稍轻微一些。亚急性ASF中,血管变化主要是出血和水肿;波动性发烧,常伴随沉郁和食欲不振;行走困难;关节出现肿胀,包含积聚的液体和纤维蛋白;呼吸困难和肺炎;流产。(2)病理变化:腹水和心包积液;胆囊壁、胆管壁及肾脏周围水肿;局部充血性脾肿大伴随局灶性梗死;淋巴结出血、水肿和易碎(通常看起来像深红色血肿);肾出血比急性型更为严重(瘀斑和瘀血)。
2.4 慢性型 (1)微发烧(40~40.5°C)伴随轻度呼吸困难和中度至重度关节肿胀;皮肤红色区域凸起坏死。(2)病理变化:肺部有干酪样坏死(有时伴有灶状矿化)的肺炎;纤维蛋白性心包炎。
3 防控措施
加强怀孕母猪饲养管理,增强其抗病能力。小型养殖场及散养户大部分资金较匮乏,不重视怀孕母猪营养需求。饲喂单一饲料(米糠、麸皮等)造成怀孕母猪营养不良(一般在6成膘以下)抗病能力低下,是导致怀孕母猪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1)长期保持圈舍通风良好:圈舍通风不良是导致非洲猪瘟发生率高的又一诱因,绝大多数小型养殖场及散养户圈舍简陋,没有取暖设施。为了圈舍保暖,在简陋的猪舍外围用塑料膜包裹着,直接导致圈舍通风不良。根据调查发现圈舍通风不良的养殖户非洲猪瘟发病率高达85%以上。(2)长期保持圈舍干燥、密度适宜:圈舍潮湿饲养密度过大,也是本病发生率高的一个因素。农村小型养殖场及散养户为了节约资金降低养猪成本,绝大多数都是在低矮、潮湿、简陋的猪圈里养猪,小猪、育肥猪整日睡在潮湿拥挤的环境中。因此建议广大养猪场及散养户在饲养过程中一定要长期保持圈舍干燥,饲养密度不能太大,最好每头育肥猪1.5m2左右,还要有一定的运动场所。(3)严禁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喂猪: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喂猪也是本病发生的一个因素。在农村有许多养殖户为了节约成本到一些饭店去收取泔水喂猪,结果导致饲喂泔水的猪感染发病。因此要坚决杜绝泔水或餐余垃圾喂猪。
4 消毒技术
(1)药品种类,10%的苯及苯酚、次氯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氯化物和酚化合物适用于建筑物、木质结构、水泥表面、车辆和相关设施设备消毒。酒精和碘化物适用于人员消毒。(2)场地及设施设备消毒:消毒前的准备,消毒前必须清除有机物、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备有喷雾器、消毒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防护靴等)消毒容器等。(3)消毒方法:对金属设施设备的消毒,可采用熏蒸和冲洗等方式消毒;对圈舍储藏等场所,可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式消毒;对养殖场(户)的残余饲料、垫料,可采用堆积发酵火焚烧等方式处理;对粪便等污物作化学处理后采用深埋、堆积发酵或焚烧等方式处理;对消毒产生的污水应进行无害化处理。(4)人员及物品消毒:饲养管理人员可采取淋浴消毒。对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消毒液侵泡方式消毒。(5)消毒频率:圈舍消毒1~2次/d,连续7d。之后消毒1次/d,坚持持久消毒。(6)其他措施: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易感动物进入养殖场;进出养殖场及其生产区的人员、车辆、要严格落实消毒措施。严禁小型养殖场、散养户相互串门。尽可能采取封闭饲养,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制。采取隔离防护措施,避免与野猪、钝缘软蜱接触。
(2019–02–17)
S858.28
B
1007-1733(2019)05-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