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逐瘀止崩法治疗崩漏出血期研究进展*

2019-02-12王学梅

陕西中医 2019年3期
关键词:化瘀瘀血

王学梅,谢 萍

1.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2);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610072)

《古今医统大全·妇科心镜》言:“妇女崩漏,最为大病。” 《妇人大全良方》曰:“五崩是妇人极重之患,疗之最难。” 崩漏是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妇科急重病。急,表现为突然发作,来势猛急,量多如崩;重,表现为阴血暴失,危及健康,因此崩漏出血期的治疗一直是妇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崩漏出血期的治疗不能见血止血,枉用收敛固涩药,而应详辨病因病机,选择合适的塞流之法。瘀血在崩漏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逐瘀止崩法从瘀论治崩漏出血期,采用通因通用,祛除瘀血而达到塞流的目的,临床上屡见良效,因此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 中医学对瘀血致崩的认识

1.1 离经之血即是瘀血 《血证论·吐血》云:“平人之血,畅行脉络,冲达肌肤,是谓循经,谓循其经常之道也”。《血证论》云:“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即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离经之道,与好血不相合,是谓瘀血”。血液循行于脉络之内或血室周期性溢泻,乃是血循其常道,是血之生理状态,称为循经。当血液溢于脉络之外或血室周期性溢泻失常,乃是血不循其常道,是血之病理状态,称为离经。离经之血即使表现为清血、鲜血,但它和循经之血相比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离经之血的本质是瘀血[1]。崩漏乃是胞宫藏泻失职,血室周期性溢泻失常,是经血之病理状态,称为离经之血,属于瘀血。崩漏无论是暴下不止还是淋漓不断,均为离经之血,离经之血即是瘀血。

1.2 瘀血导致冲任失约,胞宫藏泻失职 《临证指南·调经》言:“经带之疾,全属冲任。”《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云:“崩中之状,是伤损冲任之脉。冲任之脉皆起于胞内,为经络之海,若劳伤者,以冲任之气虚损,不能制其经脉,故血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也”。《诸病源候论》指出:“月经不调为冲任受伤,月水不通为冲任受寒,漏下乃冲任虚损。”由于妇科疾病的病机主要为冲任损伤,病变主要在冲任二脉,在多数情况下,不论外感、内伤、饮食劳倦、房事损伤或直接损伤冲任,或引起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而致冲任损伤或不固均可导致妇科疾病,故经带胎产诸病绝大部分均与冲任有关,冲任既是妇科生理重点,又是病变的总因[2]。

《普济方·妇人诸疾门》指出:“即崩而淋漓不断,血瘀于内也”。《黄帝内经》曰:“离经之血即为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备急千金要方》云:“瘀结占据血室,而致血不归经”。《血证论·瘀血》中言:“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临床上,多种因素可以导致瘀血产生,瘀血阻滞冲任,致使冲任损伤,失其固摄经血之职,导致经血不循常道。且瘀血占据血室,壅阻脉道,血不归经,胞宫瘀阻,恶血不去,新血不生,胞宫藏泻失职,而致崩漏发生[3]。因此,瘀血是导致崩漏冲任失约,胞宫藏泻失职的主要病因。

1.3 瘀血导致崩漏反复发作 《诸病源候论》云:“内有瘀血,故时崩时止,淋漓不断”。《千金翼方》云:“瘀血占据血室,致血不归经”[4]。《血证论》曰:“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是瘀血,此血不去,便阻化机……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瘀血占据胞宫,脉络不通,血不循经,新血不能归经,而致血液外溢,造成新的出血,加重或继发崩漏,从而形成恶性循环[5]。因此,瘀血既是崩漏一病的病因,又是崩漏一病的继发病因,因果交织,从而导致阴道出血反复发作。正如叶天士所说“是冲任不能摄血……又有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归经而下者”,瘀血既是崩漏一病的病理产物又是继发病因,贯穿该病的始终,使崩漏缠绵难愈、反复发作[6]。

2 崩漏出血期的治疗

2.1 治以塞流 本病依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出血期治以塞流为主,辨证止血而治其标。许小凤教授[7]将崩漏分为出血期和血止后。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出血期治以塞流。冷少光等[8]认为塞流即止血,崩漏下血,理宜止血塞流为先。班秀文[9]认为:崩漏病人,暴下失血过多,生命危急之时,应首先塞流止血,酌加活血化瘀之品。李希昆[10]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选择合适的时机;遵循“审因论治”的原则,选择恰当的治法方药。张琦[11]治崩漏主张出血时摄血调经。喻婷[12]教授认为塞流即是止血,用于暴崩之际,阴道大量出血,此时止血是当务之急,要防止气随血脱。朱秀芬等[13]临证时,认为暴崩之际,止血是第一要务,此时应立即煎服生脉饮,同时配合针刺人中穴、百会穴、合谷穴。杨宗孟[14]指出:崩漏无论是表现为来势急、出血量多的崩,还是来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断的漏,均以失血为主,故止血是治疗本病的当务之急,即“留得一分血,便是留得一分气”。茅正义[15]治疗青春期崩漏50例,出血阶段,止血为主。尤昭玲[16]教授认为,出血期治疗,止血为关键。

2.2 重视通因通用 瘀血致崩漏的出血期治疗,以通为用,化瘀止血。朱小凤等[17]从胞宫的生理特性、中西医对崩漏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方法角度出发,主张瘀血阻络是本病的根本病机,提出“活血化瘀”是治疗崩漏的根本大法。张慧珍等[18]把通因通用作为治疗崩漏的基本方法,以通为用,化瘀止血,引血归经,并且注重临证审因论治。刘朝圣等[19]总结熊继柏教授治疗崩漏经验,提出血瘀所致崩漏多由经、产后余血恶露未尽,以致成瘀,瘀滞冲任,血不归经,发为崩漏,治宜活血祛瘀,固冲止血,可用加参生化汤,并加田七片(粉),效果显著。韩延华[20]认为崩漏以出血为主症,其治疗首要目的是止血,但若单用塞流止血之法,旧血不能被祛除,瘀血阻滞,新血不能归经,因此通因通用法治疗血瘀崩漏,故方中常用活血化瘀之品,以达到祛瘀塞流以止血之目的。郭霞珍[21]从现代医学角度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物能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变成纤溶酶,从而使已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不仅能抗血栓形成,而且有促进子宫收缩,加速子宫内膜剥落的功效;临床善用活血化瘀药,效果显著。贺丰杰等[22]选取鸦胆子、莪术、延胡索三味中药做成凋膜止崩方,将药膏注入宫腔,通过动物实验证实,其能达到祛除子宫内膜,从而达到止血目的。郭志强[23]认为出血期止血应与活血相参。夏桂成[24]教授认为本病为血瘀证,虽不常伴有腹痛的症状,但其出血量或多,或夹有血块,故治疗上重视出血期活血化瘀。孙丽群[25]根据“通因通用”的原则,采用活血化瘀止血法。薛静燕等[26]认为崩漏治疗当以化瘀止血为主。张锡珍[27]用活血祛瘀法治疗崩漏出血期,认为数崩、久崩者,多有瘀阻于冲任胞脉,采用活血化瘀法施以治疗。

3 逐瘀止崩法治疗崩漏出血期的立论依据

崩漏一病的治疗,止血乃是当务之急,离经之血乃是瘀血,瘀血不去,新血难安,止血当以化瘀为法。凡出血性疾病,久之气血两亏,甚则阴竭阳脱之危症,因此治疗出血性疾病首当“塞流”——止血。离经之血即为瘀,经血愆期妄行,乃是瘀血。瘀血阻滞冲任,冲任统摄失职,血海蓄溢失常;瘀血阻滞胞宫,胞宫藏泻失职,血室开阖失司,且胞中新血不得循常道,终致出血暴下不止或日久淋漓不止。止血当以化瘀为法,瘀血既去,经道顺畅,胞中新血得安,血安则血止。

《黄帝内经》曰:“瘀血不去,新血难安。” 《本草纲目》论述:“能于血分化其血瘀”,《玉揪药解》言:“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一切新血皆止”。《血证论·卷二瘀血》指出: “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然既有瘀血踞位,则新血不能安行无恙,终必妄走而吐溢矣,故以祛瘀为治血要法;既已成瘀,不论初走已久,总宜散血”、“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妇人大全良方》提出:“大率治血崩譬如治痢,有积不先去之,徒服断下药,一时暂止,久则毒气愈深,甚至危殆。因崩中更以药涩住,转见剧增。”《傅青主女科》指出崩漏“治法须行血以祛瘀”,否则“补不兼行则滞,塞不兼通则瘀,清不兼行则凝”。崩漏出血期,不能见血止血,枉用收涩剂,离经之血,虽为鲜血,亦是瘀血,治宜化瘀止崩,瘀血乃去,新血始生,新血得安,血方能止。对于瘀血致崩的出血期治疗,我们应谨遵古人之训,不能“见血止血”、片面强调“血见黑则止”而滥用收敛固涩止血之品以及大量炭剂,以免“姑息养奸”、“闭门留寇”,使瘀结更甚,而应临证谨遵“化瘀生新”“通因通用”之法,瘀血得除,血自归经,其血自止,于活血化瘀之中,行生新止崩之法。

4 逐瘀止血汤的研究

“逐瘀止血汤”为清代著名医家傅山所创,收录于其著作《傅青主女科·血崩》。方药组成:生地一两(酒炒)、大黄三钱、赤芍三钱、丹皮一钱、当归尾五钱、枳壳五钱(炒)、龟板三钱(醋炙)、桃仁十粒(泡,炒,研)。功效:化瘀止血,主治:瘀血所致经血骤然暴下或淋漓不断,色紫黑夹有血块,小腹疼痛拒按,块下则痛减,亦可症见口干漱水不欲咽、肌肤甲错、心烦胸闷等,舌质暗红,可见瘀点、紫斑,脉沉涩或细弦。

傅氏在辨证方面以阴阳为纲,明辨瘀血之见证,认为瘀血阻滞胞宫,胞宫藏泻失职,血室开阖失司,而致阴道长时间出血不止,治以逐瘀止崩。津血同源,长时间出血,致血虚津亏,津亏则阳气偏亢,故见阴虚内热之象,故逐瘀止血汤治以化瘀止血为主,兼以滋阴清热为辅,方中酒地黄滋阴养血行血,龟板滋阴潜阳止血,丹皮凉血活血,三药起到滋阴养血、凉血止血之效;当归、桃仁、赤芍、丹皮起到活血化瘀之效,合大黄推陈出新,逐瘀如扫,止血如神;“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枳壳行气,加入活血药中,可助其行血之功,加入滋阴药中,可防滋腻碍气之弊,大黄合枳壳助行气化滞,二药均有通腑逐瘀之效,原用来通泄阳明胃腑、排出糟粕,此则用来通泄胞宫,排出瘀血。逐瘀止血汤为逐瘀止崩思想的代表方,方中的配伍、组方立意值得临床医家深入学习与挖掘。

5 逐瘀止崩法的临床应用

瘀血致崩漏出血期治疗,需通过四诊合参,来判断患者体内瘀滞的轻重,进而决定化瘀的力度。瘀滞较轻者,采用活血化瘀之法,以达到生新止崩的目的,常用逐瘀止血汤加减治疗,方药为:生蒲黄、炒五灵脂、三棱、莪术、酒地黄、丹皮、龟板、枳壳各10 g,制没药、血竭、熟军各5 g,炮姜15 g;瘀滞严重者,采用破血逐瘀之法,以达到生新止崩的目的,常用三川汤合逐瘀止血汤加减治疗,方药为:川芎、川牛膝、川红花、生蒲黄、三棱、莪术、酒地黄、丹皮、龟板、枳壳、炒五灵脂各10 g,益母草、炮姜各15 g,制没药、血竭、熟军各5 g(三川汤是王成荣名老中医的经验方,逐瘀止血汤出自傅山的《傅青主女科》)。临床上,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可于上述方药中灵活加减,血多者加生三七粉6 g化瘀止血,血色红而量多者加炒地榆、茜草各15 g、焦栀子10 g,凉血止血,气血虚兼有瘀滞者加党参30 g、黄芪20 g、当归10 g、白芍15 g、鸡血藤20 g,调补气血,化瘀生新。若腰酸肢软,周身乏力加用杜仲、续断各15 g益肾强腰。

总之,瘀血在崩漏一病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离经之血即是瘀血;瘀血导致冲任失约,胞宫藏泻失职;瘀血导致崩漏反复发作,因此对于瘀血致崩出血期的治疗,应重视通因通用,采用逐瘀止崩法祛除瘀血,从而达到塞流的目的。笔者希望通过对逐瘀止崩法的探讨,为中医药治疗崩漏出血期,提供更多可以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化瘀瘀血
Huoxue Jiedu Huayu recipe (活血解毒化瘀方) alleviates contralateral renal fibrosis in 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rats by inhibi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macrophages to myofibroblast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卒被损瘀血候”导引法
小心盆腔瘀血综合征被误诊为盆腔炎
HPLC法同时测定化瘀祛斑胶囊中4种成分
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部采血后瘀血减少的影响
瘀血发热治验一则
益气化瘀解毒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