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
2019-02-12师延清
师延清
(互助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威远镇畜牧兽医站,青海互助 810500)
1 牛布鲁氏菌病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据实践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牛群感染或者暴发发布鲁氏菌病一般是由引入的带菌动物所造成的,再经过摄入感染或者黏膜感染。牛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流产奶牛,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牛奶、胎水、胎盘、胎畜。健康的牛如果饮用携带布鲁氏菌病的水、食物、垫料或者牧草都会被其感染,或者舔舐刚流产奶牛的生殖道黏液,又或者是舔舐感染的胎衣或者流产胎畜,甚至通过乳头感染的牛奶也是会被感染的。而犊头则是在分娩的时候感染或者通过污染的牛奶感染。
布鲁氏菌病在妊娠动物的胎盘内利用赤癣糖醇作为载体,快速的繁殖,最后导致胎盘炎、子叶感染以及子宫内膜炎。一般情况下,胎畜在死亡会的48—72h之间才会出现流产现象,但当出现流产现象时,就已经发生了某种程度的自溶,极易发生胎衣不下。感染母牛在流产前、流产时、流产后,生殖道排出物中含有感染力较强的疑团细菌。在出现胎衣不下时,子宫本身的感染在分娩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都不能消除。子宫在修复完之后,微生物会寄生在乳腺和乳房上的淋巴结,待下次妊娠时,会再次感染胎盘。流产布鲁氏菌暴露在阳光照射或者干燥的条件下会迅速死亡,但是在野外流产胎畜胎膜或者尸体上,细菌能够生存数月。
2 牛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控技术分析
现阶段,我国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措施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牛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模式与措施也有一定的差异。我国《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了,轻度的流行区域应以扑杀和监测为主,而重度的流行区域应以检疫和免疫为主,并且,在日常管理过程中,应以个人防护和消毒为管理原则。
2.1 疫情监测
现阶段,我国农业部已经明确要求必须积极开展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利用血清学诊断方法、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然后再结合病原学诊断对牛群进行监测。针对于新生犊牛、口服免疫1年以后的牛、未免疫的牛以及免疫18个的牛应运用血清学监测方法。一般情况下,奶牛每年最少进行2次血清学监测。
2.2 检疫
我国《动物防疫法》《传染病防治法》中详细规定了检疫工作的标准与内容,这些法律章节的颁布给动物交易市场检疫、公路检疫、铁路检疫以及海关检疫工作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2006年期间,我国对《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并对布鲁氏菌病检疫针对于异地调运的动物做出了明确规定。异地调运动物必须要具备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检疫合格证明,并且调运动物必须是同等风险区域间的调运、非疫区相互调运以及低风险区域向高风险区域调运,避免疫情跨区域传播。实验室应严格检测调运的役用动物、乳用动物以及种用动物,待检测完成合格之后,才能够出具检疫合格证明。调运动物在调入后,必须先隔离饲养30d,待检疫完成合格之后,才能够解除隔离。
2.3 扑杀
在对牛群普检过程中,如果检测结果出现牛的布鲁氏菌病呈阳性,一旦发现必须要立即扑杀,需要注意的是,应采取无血扑杀,并将其深埋或者焚烧,实现病牛的无害化处理。
2.4 免疫接种
对于布鲁氏菌病较为流行的地区,应采取免疫接种,对牛进行接种。免疫接种所用的布鲁氏菌病疫苗主要包括S19株、M5株、S2株以及具备我国农业部颁发的检测合格证书、批准生产的其他疫苗。在对乳用牛和种用牛进行免疫接种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2.5 消毒
消毒是养殖场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也是避免牛感染布鲁氏菌病的有效措施。养殖小区以及养殖企业应强化养殖行为的标准化,采取封闭式饲养方式,加强对养殖场消毒以及无害化处理等防控措施,从而提高我国养殖动物的安全水平。在饲养场或者牛舍的出入口位置,设置含有消毒剂的消毒池,常用的消毒剂主要包括20%石灰乳、3~5%来苏尔溶液等。同时,牛舍内所运用的一切饲养用具应定期进行消毒,每周对产房进行一次大规模消毒,在母牛临产前与生产后各对分娩室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对于染病的牛舍、用具等,必须要经过标准化的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对于饲养场的金属设施设备,应采用熏蒸消毒、火焰消毒等方式;对于饲养场的垫料或者饲料等,应采取火烧或者深埋等方式;对于养殖场的车辆、场地、圈舍等,应采取用2%烧碱等方式;
3 总结
牛肉富含大量蛋白质,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抗病能力,补中益气、强健筋骨、滋养脾胃,有着较高的营养价值。布鲁氏菌病是牛养殖场最为常见的疾病,养殖场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开展牛的普检活动,根据养殖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技术,及时控制疫病,避免病源大面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