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球虫病的流行特点与防治措施
2019-02-12
鸡球虫病(coccidiosis)是由一种或者多种球虫寄生于鸡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的一种原虫病,它以鸡的下痢、血便、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低,甚至引起鸡只死亡为特征的寄生虫性疾病。该病分布较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15~50日龄的鸡最易感染,雏鸡暴发球虫时死亡率为20%~30%,严重者高达 80%以上,该病除引起雏鸡死亡外,耐过鸡生长、发育、增重、产蛋和饲料效率都会受到严重影响,每年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一、鸡球虫的种类
能感染鸡的球虫共有 7种。堆形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i)、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缓和艾美耳球虫(E.mitis)、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和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a)。其中堆形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i)、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 毒 害 艾 美 耳 球虫(E.necatrix)和柔嫩艾美耳球虫(E.tenela)这五种球虫均能引起明显的肠道病变。缓和艾美耳球虫(E.mitis)和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既不引起肠道病理损伤,也不会致鸡死亡,通常被认为是良性感染。每种球虫在肠道内都有特殊的寄生部位。
二、临床症状
1.盲肠球虫病。柔嫩艾美耳球虫主要寄生于鸡的盲肠,盲肠球虫病主要由柔嫩艾美耳球虫引起的。感染鸡只盲肠会有出血斑点,严重的可见出血盲肠、盲肠内凝血块以及盲肠扩张,为正常的3~5倍。
对雏鸡危害较大,病初表现为不饮不食,特征症状是发生下痢,粪便带血,甚至排出鲜血。病鸡簇拥成堆,颤栗、临死前体温下降,重症者常表现为严重的贫血,鸡冠和面部苍白。死亡率与球虫的致病力、感染程度以及是否及时用药有关,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时,雏鸡死亡率高达50%以上。
2.小肠球虫病。堆形艾美耳球虫主要寄生于十二指肠,感染鸡只肠壁上可见由球虫配子体或卵囊引起的梯形白点,生产中主要表现为亚临床症状。
巨型艾美耳球虫主要寄生于小肠,感染鸡只肠壁变厚,肠壁出血以及肠道内容物变成红色或橙色。
毒害艾美耳球虫主要寄生于小肠,感染鸡只可见点状出血到严重出血,白色和红色小点, 小肠中段高度肿胀呈气球样,黏膜溃疡,粪便暗红色。
布氏艾美耳球虫主要寄生于小肠后段和直肠,主要引起鸡的肠道出血和肠道黏膜坏死。
小肠球虫病主要由毒害艾美耳球虫引起的,其症状与盲肠球虫病相似,下痢,但是血便不常见,只是粪便的血色发暗,有时呈现乌黑色,腥臭,死亡率超出25%。
三、流行的特点
1.发病率高,发病日龄提前。随着养鸡业的飞速发展以及养殖环境的恶化,近几年鸡球虫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70%~100%。低日龄发病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最早的发病日龄为8日龄雏鸡。小肠球虫引起的蛋鸡产蛋率低或达不到产蛋高峰期的鸡群在一些地区也很常见。
2.发病季节性越来越不明显。在分散饲养的条件下,本病通常在每年的4-9月份流行,6-8月份最为严重。目前,集约化鸡场普遍采取控温、控湿措施以及大棚密闭饲养,导致鸡舍内温度、湿度较适宜球虫发育,使得球虫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
3.慢性病例增多,临床症状不明显。由于以血便为特征的急性球虫病比较容易引起养殖户的注意,从而能够及时治疗。当鸡群感染了致病力较差的球虫或轻微感染所引起慢性球虫病时,由于临床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忽视或被当作其他病进行治疗。由于治疗效果不理想,慢性球虫病对鸡群生产性能的影响是长期的,导致雏鸡生长缓慢,鸡的饲料转化率下降,蛋鸡产蛋率上升缓慢或达不到高峰。从经济效益上讲,慢性球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比鸡群暴发球虫病还要严重。
4.耐药性严重。由于长时间低浓度单一使用一种抗球虫药,球虫很容易出现耐药虫株。而大部分耐药虫株表现为多重抗药性和交叉抗药性,也就是说耐药虫株不仅对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而且对与该药物结构相似或作用机理相同的同类药物或不同类的药物产生耐药性。球虫耐药性的日趋严重是导致药物防治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抗球虫药物的不正确使用不仅导致药物防治球虫的失败,同时又加速了球虫耐药性的产生,使耐药的虫株日益增多,更多的抗球虫药物治疗效果显著降低。
5.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率高。球虫可引起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损伤,使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肠道内的其他病原菌乘机入侵,造成了肠道内菌群平衡失调,引起了球虫病和肠道病原菌混合感染。由于受损的上皮细胞在肠管内腐烂变质,变成有毒物质蓄积在肠管内不能迅速排出,使机体发生自体中毒;由于肠道上皮细胞受损,使机体消化机能发生障碍,营养物质消化不完整。这时鸡群出现排稀便、过料、拉鱼肠样粪便、西红柿样粪便或胡萝卜样粪便,鸡只表现为精神沉郁、瘫痪或尖叫以及昏迷、死亡。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肠毒综合症”。所以说“肠毒综合症”的发生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球虫病与其他的细菌、病毒以及自体中毒所引起的。发生球虫病的鸡群还易引发 MD和IBD的免疫失败,而MD、IBD所导致的免疫抑制又可加重球虫病的严重程度。
四、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由于鸡球虫是其卵囊通过污染饲料或饮水感染鸡只的,所以搞好环境卫生管理以及及时消毒来防止鸡球虫病是很便利的。保持鸡舍内干燥通风和鸡群卫生,定期清除粪便,堆积发酵以杀灭卵囊。保持饲料饮水清洁,防止粪便污染。笼具、料槽、水槽定期消毒。日粮添加硒0.25~0.5mg/kg可增强鸡对球虫的抵抗力。补充足够的VK和给予3~7倍推荐量的 VA可加速病鸡的康复。
2.药物防治。自从Levine和Grumbles发现磺胺类药物可以预防鸡球虫病以来,又陆续发现其他药物如呋喃类、生物碱类、离子载体类等药物能用于防治球虫病。已经报道的抗球虫药物有50多种,目前应用的有20多种。抗球虫药大体可分为两类 :1)化学合成药物:磺胺二甲氧嘧啶、磺胺间氧嘧啶、妥曲珠利、氨丙啉、氯羟吡啶、地克珠利、癸氧喹酯、球痢灵、常山酮、尼卡巴嗪等。其作用机制不同,例如磺胺类通过阻断叶酸合成途径抑制球虫的生长发育;氨丙啉通过竞争性地抑制虫体硫铵摄取而导致硫铵缺乏,阻碍虫体的糖代谢过程而抑制球虫的发育;地克珠利则通过影响嘧啶代谢,使DNA合成受阻而杀死球虫。有些药物如尼卡巴嗪、氯羟吡啶、磺胺类药物已被列入出口禽肉禁用药物。2)聚醚离子类:如莫能菌素、马杜拉霉素、盐霉素、甲基盐霉素、拉沙霉素等。这类药物作用机制相似,能与碱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促进虫体细胞膜的离子转运,导致生物膜两侧的K+、Na+、Ca+和Mg+等阳离子梯度的变化,引起虫体细胞膜功能失调而起到抗虫作用。不仅抗球虫谱广,且能促进增重,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抗球虫药物。
抗球虫药的预防性投药对于生产上防治各类球虫病可起到积极作用,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耐药虫株的出现,而近年来又无全新的抗球虫药上市,这就为药物防治球虫病带来了很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合理使用抗球虫药物,必须了解所使用药物的功效和作用特点,生产上必须根据季节变化和球虫流行的实际状况,采用轮换或穿梭给药,以提高预防效果。
3.免疫预防。鸡球虫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首次感染即可刺激机体对同种球虫产生免疫力,故可采用免疫预防手段控制球虫病。
1)活疫苗:包括强毒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都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球虫活卵囊制成,通过疫苗中较低剂量的球虫卵囊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保护 3~4周龄的易感鸡免受感染。目前已在肉用种鸡和产蛋鸡群中得到应用,但在商品代肉鸡中应用较少。
2)亚单位疫苗:应用病原微生物有效抗原成分制成的疫苗称为亚单位疫苗。在球虫亚单位疫苗研究领域,目前已有许多关于采用表面抗原和内抗原的重组蛋白作为疫苗候选抗原的报道。虽然这些重组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较高的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反应 ,但从总体上看,其免疫保护效果仍难达到活疫苗的水平。
4.其他防治措施。鸡发生球虫病时,往往引起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混合感染,特别是由条件致病性梭菌引起的坏死性肠炎更是常见。因此在治疗球虫病时,可适当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细菌的混合感染。
球虫病常引起鸡群食欲下降、消化机能紊乱,营养物质吸收下降,从而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雏鸡饲料中在正常VA量的基础上再补充VA,虽然不能降低球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能在病后加速痊愈。在应用磺胺类抗球虫药物时加入适量的VK,能够防止出血和缩短凝血时间。
中草药可提高鸡的免疫力,消除鸡感染球虫后产生的下痢、血便等症状,不仅可预防和控制球虫病,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鸡的抗病力。
综上所述,近年来随着集约化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球虫病研究的深入,以出现明显肠道损伤和高死亡率为特征的典型球虫病的发病率已经明显下降,但由于球虫感染引起的生长发育不良和饲料转化效率低下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因此球虫病仍是目前严重危害家禽生产的主要疾病之一。对于易感禽群,加强饲养管理和改善环境卫生无疑将有助于降低球虫病的发病率,但要控制本病的发生则必须采取预防性投药或使用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