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农村发展健康产业问题探究*

2019-02-12刘方柏西华大学

四川农业与农机 2019年3期
关键词:农村发展

□刘方柏/西华大学

保罗·皮尔泽曾预言,健康产业将成为继IT产业之后的全球“财富第五波”。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着力打造新的支柱产业”;十九大报告进而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同时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产业囊括一二三产,具有领域广、链条长、高成长性与高稳定性并存、惠及民生范围广、拉动增长作用强等特点。四川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美誉,农村所处自然风光绚丽多彩,民族文化多元,物产资源丰富。四川农村得天独厚的资源秉赋能够与健康产业内涵丰富的特质契合起来融合发展。四川可充分发挥农村地方资源优势,通过科学发展健康产业,助力乡村产业兴旺,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实现乡村振兴。

1 四川农村适宜发展的健康产业类型和模式

目前,健康产业尚无标准定义,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健康产业是涉及多个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生产和服务领域的新兴产业,可分为健康服务业和健康制造经营业。其中,健康服务业包括医疗服务、养生康复、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培训考试等。健康制造经营业涵盖医药用品、保健用品、绿色食品、体育用品、医疗器械、中药材、医用材料、化妆品等[1]。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健康产业逐步向门类多元化、消费大众化、需求品质化、发展全域化、产业融合化、竞争国际化趋势发展。

1.1 适宜农村发展的健康产业类型

根据农村资源实际和所处地理条件,可选择发展绿色食(药)材种养、养生膳食品鉴、特色运动休闲、生态旅游观光、山水田园颐养、康养文化体验、康养产品制造、康养综合服务等健康产业。

绿色食(药)材种养。利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或回归传统方式,或通过严格控制化肥、农药、饲料的使用,种植蔬菜、中药材或养殖畜禽,开展有机、生态、无公害食材与药材供应。

养生膳食品鉴。以乡村生态食材为原料发展集农事体验、采摘、制作、品尝于一体的地道品质农家餐食产业,或开发民间、民族养生配方发展特色滋补膳食产业。

特色运动休闲。利用民间、民族文体运动形式或农村独特地貌资源,开发特色文化体育休闲运动,如赛龙舟、舞龙舞狮、登山、攀岩、骑马、漂流、钓鱼、蹦极、野外拓展训练等。

生态旅游观光。利用乡村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等资源,开发乡村自然景观、民族村落景观、农林种植景观以及融合山水、文化、传统、体验于一体的景观综合体,发展乡村健康生态旅游。

山水田园颐养。适应现代人对绿色、环保、静谧的养生环境追求,发挥乡村生态、气候、环境等养生资源优势,结合农民闲置房产(宅基地)激活工作,发展生态文化养生体验、避暑度假休闲养生和健康养老地产等。

康养文化体验。利用乡村特色民族医疗文化、长寿文化、养生文化等资源,或挖掘民间组方、验方,开发健康文化体验产品。

康养产品制造。利用城市近郊等优势,结合资源与需求实际,开展医药用品、保健食品(用品)、医疗健身器械、医用材料等生产制造。

康养综合服务。有条件的乡村可结合康养地产或健康田园综合体等建设,借势发展养生康复、健康管理、营养保健、咨询与培训等健康服务。

1.2 适宜发展的健康产业类型分析

四川全省地貌东西差异大,地形复杂多样。西部为高原、山地,东部为盆地、丘陵。根据所处地形条件,为便于研究,将四川农村分为高原山地乡村、低山丘陵乡村和平原近郊乡村三类。不同类型的乡村可根据资源秉赋实际发展不同类型健康产业。

1.2.1 高原山地乡村适宜发展的健康产业类型

高原山地乡村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川西南,海拔多在4000m以上,生物多样性富集,生态资源丰富,民族文化独特。一是开发高原山地特色野生食材、中药材以及其他林下资源,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食材、中药材人工种养,建设高原特色农特产品加工基地、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藏药产业化基地,提供中高端健康农林产品。二是打造高原、山地休闲运动场所。三是依托高原山地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健康旅游目的地和健康文化体验地。四是利用地热资源、富氧资源、民族医疗传统等开发健康颐养中心、健康民宿地产与特色康养项目等。

1.2.2 低山丘陵乡村适宜发展的健康产业类型

低山丘陵乡村主要分布于四川中东部,海拔多在1000~3000m之间,以低山丘陵、溪沟为主要地理特征。相比平原乡村有更好的景观和生态,相比山地,交通与信息获取更便利。一是通过制定地方生态农产品、药材种植标准,围绕畜禽养殖回归传统、农作物回归生态本原,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养殖种植技术,保证原生态农产品的“乡土味”特色,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特色生态健康农产品。二是发展中药材规模化、基地化种植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光、科普、加工等。三是发展生态农业、创意农业、精致农业以及相关的品鉴、采摘、创意设计等体验型健康产业。四是发展健康生态旅游产业、健康文化体验与健康运动休闲等,或者将其融合开发健康民宿地产。

1.2.3 平原近郊乡村适宜发展的健康产业类型

平原近郊乡村主要分布于盆地西部川西平原与各主要城市周围,相比山地丘陵,平原乡村土地肥沃,土地生产能力高。部分城市近郊乡村聚集众多制造、科教、服务等资源,与城市已呈融合发展态势。一是发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工厂化的都市型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优质、高效、生态和无害健康农产品。二是利用优势资源建设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绿色食品饮料基地,发展相关康养产品生产制造。三是打造健康特色小镇和健康田园综合体,提供健康综合服务。四是根据自然人文资源条件发展绿色食(药)材种养、养生膳食品鉴、特色运动休闲、生态旅游观光、康养文化体验等。

1.3 发展健康产业的模式

1.3.1 单品类全产业链模式

适合于走“一村一品”健康产业发展路线的乡村,可围绕聚焦单品,向产前、产中、产后延伸,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通过丰富供给,延伸、补充和强化产业链,将产业价值最大化。如健康农产品种植,以猕猴桃种植为例,可打破以往单纯靠种植销售初级农产品的模式。向前通过基地化或庄园化形式,开展猕猴桃研发、科普、创意、品鉴、体验、认领种植等经营。横向可推行种养一体化复合经营模式,利用林下空间开展健康有机食(药)材种养,实现生态有机循环发展。向后可建立猕猴桃精深加工企业,开发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还可通过文化创意形成高附加值产品系列,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再后,可推广或参与物流体系、销售体系、大数据等建设,还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实现品牌发展,最终打造集猕猴桃科研、体验、生产、初加工、精深加工、仓储物流、市场销售、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提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推动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1.3.2 多品类综合体模式

适合于资源相对丰富,同时发展两个以上类型健康产品或服务的乡村。可将资源优势系统整合,发展综合体模式,在产业连接整合过程中创造新供给,满足新时代对健康的新需求,获取新效益。四川省乡村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有些还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既可开展生态旅游观光,也可开发绿色生态食材,还可开发特色运动休闲或山水田园颐养,对于这样的乡村,可充分结合各村优势条件,或者连片整合,将多品类的健康产业进行整体打造,形成一批产品丰富,配套齐全,集观光农业、乡村度假旅游、绿色生态种植等为一体的田园健康综合体[2]。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同时对接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1.3.3 多产融合一体化模式

适合于有一二三产基础,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选择将健康产业作为新突破口的乡村。可以健康产业为核心,以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或大型乡村健康产业龙头企业为依托,以要素流动为纽带,以产业融合为链条,采取内部集聚型融合、外部联合体融合、社会化服务型融合等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农村健康产业优势航母,培育健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做大生态圈,创造新的就业和增收渠道。如以健康产业为主体,相关服务产业相配套,建设健康产业集聚园区,系统引入农产品和非农产品加工、旅游产品创意设计、高科技产业、健康养老地产、旅游地产、金融、医疗、学校等现代加工业和服务业,以此为基础,打造健康产业小镇或中心村,实现三产融合产业聚集区[3];或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打造三产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健康产业集群。

2 发展健康产业的优势与瓶颈

2.1 优势

2.1.1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由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加速升级。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需求将提高至50%左右,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4]。养生、休闲、健身、保健、康体、疗养、康复、旅游等健康服务市场井喷。到2020年,四川省健康服务业占GDP比重将达10%左右[5]。

2.1.2 政策环境持续优化

国家和地方相继出台系列扶持健康产业和乡村振兴的规划、政策,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推进方案(2018—2020年)》《四川省养老与健康服务业发展规划(2015—2020年)》等政策规划文件。政策推动、市场拉动、创新驱动、政府带动等多元叠加,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逐步回流农村,利好农村发展健康产业。

2.1.3 发展手段日益先进

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不断取得突破,为人类健康需求提供新途径。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加速发展,为健康产业提供坚实的信息技术支撑。生命科学、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渗透,涌现出基因检测、远程医疗、个体化治疗等新业态和新模式。农村健康产业发展可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同时,搭上科技的东风,借力发展。

2.1.4 特色产品门类丰富

四川地形地貌和气候复杂多样,拥有各类旅游资源4000多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极为丰富。四川也是农业大省,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基地,拥有中药材5000余种、川产道地药材近50种。四川农村可根据各自所拥有的资源条件,选择发展健康食(药)材种养、健康(养生)膳食品鉴、健康运动休闲、健康旅游观光、健康颐养与健康综合服务等多类健康产业形态。

2.1.5 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四十多年的改革发展,四川农村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态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和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得到进一步提升,村容村貌更美丽,基础设施更完善,公共服务水平更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6],为农村发展健康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瓶颈

2.2.1 竞争压力加大

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健康产业总产值占GDP比例均超过10%,制药业、高端医疗装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仍长期由欧美大型跨国公司主导,新兴市场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在国际健康旅游、健康养老领域表现抢眼[7]。大量跨国企业进入我国市场,不断占领国内省内高端市场。国内多数省市将健康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周边重庆、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市均制定了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并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四川发展健康产业面临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

2.2.2 项目同质化严重

农村健康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论证与统一规划,一哄而上、遍地开花的无序开发与低水平、重复建设经营普遍存在,如乡村观光旅游基本都是农家乐和休闲度假村,项目业态同质化、产业低端化、投资效益低下、新模式新业态培育不足等问题突出。

2.2.3 人才基础缺失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农村青壮年纷纷流向城市。农村发展健康产业面临总体人才不足与本土人才外流双重压力。如何有效提升乡村健康产业的吸引力,全面提升乡村农民整体素质,亟需解决。

2.2.4 生态文化破坏导致乡村性渐失

前期村庄建设存在大拆大建、过度开发、建设过密等问题,不少乡村特别是城市近效乡村生态破坏比较严重,村落文化正在被淡忘和消失,“乡村城市化”为乡村发展健康产业既提供了交通、科技、制造方面的便利与机会,但同时也降低了乡村特有的生态、文化方面的吸引力。

2.2.5 产业辐射带动能力较弱

四川农村健康产业发展仍处于点状、局部发展状态,整体供给层次偏低,中高端产品匮乏,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健康产业形态消费辐射半径仍是临近地区。尚未形成行业引领性的健康产业集群或核心圈(组团),缺乏具有优势带动作用的健康产业龙头企业。

3 发展健康产业的原则与路径

3.1 原则

3.1.1 政府主导

利用政府机构改革契机,在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主管部门中明确农村健康工作职能。强化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供给,强化公共服务,强化监督管理,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综合运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土地供给、税收优惠、投融资等多种政策扶持乡村健康产业发展,形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乡村健康产业发展格局。

3.1.2 农民主体

农村健康产业发展要坚持农民主体、农民立场,要依靠农民、为了农民。完善以农民为主体的政策实施机制,发挥好农民合作社、供销合作社等组织的作用,让农民成为相关政策制定、实施、监管各环节的参与者和受益人。建立“以农民为主体,多方参与”的市场合作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农民成为乡村健康产业发展最广泛的参与者。

3.1.3 全域联动

统筹全省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因素,形成全要素、全行业、全社会、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推进乡村健康产业发展的局面。从城乡互动理念出发,支持城市资源向周边乡村流动,带动乡村健康产业发展。从产业整合角度,推动乡村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加工制造业等融合发展。从区域联动角度切实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带动区域乡村健康产业连片发展。从整体营销推广角度,打造四川健康品牌,助力乡村健康产业发展。

3.1.4 品质为先

生命至上、健康为本。惟有坚守品质,才能确保健康产业良性发展。贯彻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建立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制,建立健康产业行业标准、品质认证制度与信用机制,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倒逼,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打造让公众放心的良心产业[8],提升四川健康产业品质与品牌。

3.2 发展健康产业的路径

3.2.1 因地制宜,系统规划

一是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与城乡发展、产业发展规划充分衔接,遵行原生态原则、适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结合乡村资源、区位条件、文化特色等,科学布局乡村产业,打造完整的区域健康产业链。

二是分类指导一村一策。针对川西林盘、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乌蒙新村等不同区域地形地貌、自然环境、经济水平、文化背景,做好分类指导,能发展健康产业的乡村就发展健康产业,适合发展哪种类型健康产业的乡村就选择相应健康产业类型,不搞整齐划一、千村一面。

三是科学整合乡村特色健康资源。将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系统整合,能连片开发的区域,可适当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联合建设田园综合体、产业集聚区、产业融合发展区等形式,促进乡村之间的合作与共赢。

3.2.2 因势利导,政策牵引

一是完善农村健康产业发展政策法规体系。贯彻实施国家战略和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四川实际,研究制定综合性的政策,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市场准入、土地资源、金融信贷、税收优惠、人才科技等方面形成配套政策体系,保障农村健康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构建农村健康产业多元投入机制。统筹各级各类政府专项资金,采用专项补助、融资贴息、以奖代补、保险补偿、股权投资、定向财力转移支付等方式,支持乡村健康产业项目建设。创新适合健康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加涉农金融产品供给种类,对涉农金融产品实行优惠定价。设立乡村健康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健康产业项目建设。设立四川乡村健康消费综合保险,引导和保障健康消费可持续增长。

三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力度。全面推进农村资产资源“三权分置”,特别是盘活农村空闲农房与土地资源,探索推动农村空闲农房资本化,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新城乡人口流动居住机制,鼓励支持能人回乡,鼓励城镇居民下乡创业、休闲养老。

四是成立四川农村健康产业发展促进组织。在行业标准制定、监督评估、信息咨询、项目指导、资金募集、市场宣传、培训辅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9]。

3.2.3 因“+”制胜,融合创新

一是“+智库”。建立“四川乡村振兴与健康产业发展”四川专家咨询系统。组建由健康产业策划专家、研究机构和相关企业组成的智库,尝试建立一人一村或多人一村的联系机制,为乡村发展健康产业提供智力支撑。

二是“+平台”。搭建四川农村健康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汇聚乡村健康产业经营方、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媒体传播方、社会力量等各方资源,促进全方位市场推广与交流合作[9]。

三是“+科技”。支持和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到乡村创业,支持龙头企业或健康产业园区建立完善科研平台,支持成立区域农村健康产业技术研发机构,促进特色健康产品的创意与研发、新模式新业态的研究与推广,以科技带动乡村健康产业发展。

四是“+元素”。实施“健康+”行动,推动与食品、旅游、文化、体育等融合发展。实施“农户+”行动,通过“农户+企业”“农户+协会”“农户+企业+协会+政府”等形式推动形成与各类主体共同开发健康资源发展健康产业的格局。

3.2.4 因需配套,完善支撑

一是系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实施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家园变花园、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五变”行动,提升四川农村发展乡村旅游、养生养老、森林康养、运动健康等健康产业的基础条件。

二是完善乡村医疗、养老、教育、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体育馆、图书馆、文化活动室、医疗卫生站等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医疗养老体系,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提升乡村健康产业发展配套能力。

三是多措并举解决发展人才问题。建立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开办各类农民培训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培养农民市场意识。健全农村“双创”促进机制,营造乡村“双创”氛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退休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公务员、退休企业家、涉农职业经理人经纪人、能工巧匠到农村发展健康产业。

猜你喜欢

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