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壶“瓢影”的历史传承和审美价值

2019-02-12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9年11期
关键词:器型宜兴瓷器

何 瑞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翻开中国文明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国陶瓷的发展历史。泱泱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其中的每一次进步都和陶瓷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大秦帝国烽烟中走来的陶瓷充满了阳刚之气,而汉朝的陶瓷则古朴典雅,一如汉文化的源远流长。雄浑大气、精彩绝伦的唐代瓷器,精致内敛、秀外慧中的宋代瓷器,包罗融合、一枝独秀的元代瓷器,浓艳多姿、色彩华丽的明代瓷器,工艺繁复、富丽堂皇的清代瓷器等等,都反应着当时社会的理想追求、审美情趣和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是那个时代制作工艺中最耀眼的光环。所以,中国的英文名字“china”,在西方语言中就是瓷器的单词拼写,他们认为当时中国最具有输出性和代表性的产品就是瓷器了。宜兴紫砂艺术作为陶瓷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部分,也在促进中外交流和文化融合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紫砂艺术以工艺美术基础为创作根本,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创作来源,以古老的茶文化为传播媒介,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了以宜兴为根据地的陶瓷艺术。真正紫砂壶的设计制作从明代供春开始,迄今500多年的历史,却在短短的时间里就从实用器升华为艺术品。紫砂的品类造型、变化创造、文化内涵都具有其他瓷器不可比拟的优势,从一把小小“石瓢壶”的传承和演变之中,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石瓢壶”一开始应该是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的意思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后来此壶型经过苏轼、陈曼生、杨彭年的演变,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器型。紫砂“石铫”、“石瓢”恰是紫砂泰斗、布衣壶宗顾景舟提出,他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来阐述,故将“石铫”称为“石瓢”,从此以后人们均称“石瓢壶”。这一经典器型后来经过许多紫砂艺人改良,比较著名的有“子冶石瓢壶”、“景舟石瓢壶”、“汉棠石瓢壶”等等,但是都万海归宗,同出一源,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和谐统一。紫砂壶“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紫砂壶“瓢影”(见图1)的灵感来源和创作设计都是在传承经典紫砂“石瓢”器型的基础上,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演绎来呈现出来的。因为“石瓢壶”骨架清利、风骨傲然,经常得到许多文人雅士和广大爱壶之人的喜欢,紫砂入门也基本从“石瓢”开始,但是有一点就是为了保持器型的挺拔,壶口做的不是特别大,这样在实际的泡茶使用过程中投茶和清理都有一些不方便。我也经常听到壶友的反映,一直想创作一把既具有“石瓢”美感,又具有很方便的实用性的紫砂壶,这样满足不同爱壶之人的要求。经过无数次的临摹和查阅紫砂书籍,终于创作出这一壶型来综合表达。此壶的壶身还是保持了“石瓢”的三角形状,但是更加圆润饱满,壶口也更加开阔,大大增加了壶的实用方便性。相应的原来“石瓢壶”的直筒流嘴和三角把手都比较有力,所以在这一壶型上面做了大胆的改良和突破。壶嘴稍微有点小弯流,使其显得温婉大方,壶把也是圆耳处理,与圆圆的壶身融合在一起。壶盖上面还有一圈涟漪装饰,壶钮也是圆形设计。整体观之,紫砂壶“瓢影”传承了“子冶石瓢壶”、“景舟石瓢壶”、“汉棠石瓢壶”等经典“石瓢”壶型,又汲取了其中的结构处理、工艺技巧等方面的优点,考虑了在喝茶品茗过程中遇到的实际使用情况,特此做出了更加饱满、圆融、隽永的器型设计,看起来像一款新的壶型,其实根源还是蕴含在“石瓢”的范畴之中,所以取名叫做“瓢影”,也是表明了其一脉相承、同根同源的紫砂历史传承和艺术审美价值。

紫砂艺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一代代的紫砂艺人在前辈的言传身教和心手相传之下又走上了紫砂之路。宜兴丁蜀古南街还在见证着紫砂的薪火相传,悠悠蠡河水还在讲述着古老的紫砂故事,前墅古龙窑窑火不断,照耀着还在紫砂艺术道路上坚守的艺人们。普通的一坯泥巴,在紫砂艺人手中幻化出千姿百态的造型,“西施壶”的温婉隽永,“石瓢壶”的刚劲挺拔,“仿古壶”的稳重大方,经典器型永远不会过时,一方面传承着前辈紫砂巨匠的心血和技艺,另一方面又启迪着新一代的年轻艺人继往开来、不断创新,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紫砂行业当中,我们有理由相信紫砂艺术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器型宜兴瓷器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解析元代瓷器——釉里红瓷器和钧窑瓷器
浅谈紫砂壶的器型与功能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洪州窑”瓷器赏与鉴
小羊首圆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