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砂壶“如意”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2019-02-12左双菊
左双菊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近年来,随着紫砂业的不断发展,紫砂茶具已经成为古老东方民族艺苑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林绽放异彩。自古以来,中国人爱好喝茶,随着历史的发展,茶文化和陶文化进一步推广,两者相辅相成,成为文人雅士竭诚挚爱、热切追求的艺术珍品,享誉海内外。一把朴实的泥壶,何以如此登上大雅之堂而众首翘之,此中不仅有着紫砂的朴质真情,更有一番泥人的拳拳心语,自北宋发展至今,紫砂壶形成了精彩纷呈的造型艺术体系,可以说每一把紫砂壶都承载着不同的思想情感、文化内涵。
紫砂壶发展至今,大致可分为光器、花器和筋纹器三大类型,光器简约质朴、花器栩栩如生、筋纹器规则生动,但同时三大类型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依据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创作思路相互融合,共同为紫砂艺术锦上添花。紫砂壶“如意”(见图1)将光器和花器的造型特点相结合,融合了点砂、捏塑等装饰技法,使作品质朴而不乏生动,装饰繁简得当、恰到好处,在不影响实用价值的基础上提升了整壶的观赏价值,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纵观整壶,作品以圆器为基本形制,身筒以流畅柔和的曲线勾勒而成,扁圆形身筒鼓腹突出,充满了张力,其骨肉亭匀,给人以珠圆玉润之美,充分契合了圆器“圆、稳、匀、正”的造型特点;壶底采用鼎足的形式,三个鼎足均匀分布于壶底,鼎足来源于古代青铜鼎,青铜鼎作为古代的礼器,象征着权力和威严,选用鼎足形式,既撑起了壶身,拔高了身筒,中和了壶身的厚重,平添了几分挺拔之感,又彰显出悠悠国风和厚重的历史气息;壶流为暗接,从身筒蓄势而出,转折柔和、匀称自然,出水顺畅而有力;壶把微微上扬、转承有力,与壶流相辅相成,与身筒衔接的弧度十分流畅,柔和有力,共同提携了整壶的气势,同时,流、把皆采用贴塑的装饰技法饰以如意纹样,流、把上的纹样恰到好处地衔接成一柄如意,如意纹样自然生动,给人以吉祥喜庆之感。壶盖为压盖形式,与壶身严丝合缝,子母线吻合,通转流畅,壶盖与身筒衔接得当,形成统一的整体,盖面饰以一圈圈的线条,给人以层次美和韵律美,此外,盖面还采用点砂的装饰技法点缀金砂,分布疏密有致,营造出吉祥的氛围;壶钮采用捏塑的技法设计成一柄如意,形象生动,为作品画龙点睛,给人以祥和之美,美好的意境呼之欲出。在泥料上,作品选用优质原矿紫泥制成,色泽紫润古雅,营造出安静厚重的氛围,给人以古色古香之感。整壶泥料、造型与装饰相辅相成,围绕如意吉祥的主旨展开设计,主题突出、造型精巧、比例协调,给人以古雅之美,洋溢着吉祥喜庆之感。
如意最初是一种搔痒工具,可如人意,因而得名,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形态发生分化,一支保留实用功能,在汉族民间流传;另一支强调吉祥含义,制作材料越发珍贵,用竹、骨、铜、玉等制作,向纯粹陈设珍玩演化,一件小小的“如意”成为集宫廷礼仪、汉族民间往来、陈设赏玩为一体的珍贵之物。慢慢地,人们以如意作为原型,人们从中提炼出心形、灵芝形和祥云形的如意纹样,并在建筑、家具、衣物、装饰等应用这些纹样作为装饰。在古代,“如意”的用途很广泛,它可作为防身器物,战争中也用于代麾作指挥之物,寓意万事顺利、吉祥如意。常人远行前,家人或友人会送上如意,以表达自己对亲友的美好祝愿;佛僧讲经时,常用“如意”作随身携带的道具。在历史的积淀下,如意成为具有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特色的器物。
紫砂与如意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们所碰撞出的艺术火花成为紫砂壶中的经典名品。一直以来,以如意为题材的紫砂作品数不胜数,如意是中国传统吉祥文化的重要内容,寄托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祈愿,深深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积极且平和的心态相信并追求美好的生活,也因此,以如意为题材的紫砂壶深受人们喜爱。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是时代的参与者、史诗的书写者、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从四书五经里汲取精髓,从汉服冠冕里熏陶风采,从琴瑟管弦间涵养优雅,并以琴棋书画修养情怀,以诗词歌赋展露华章。将如意文化融入紫砂壶中,既提升了紫砂壶的文化内涵,也让如意文化更深地融入人们生活,不断传承下去。作为一名现代手艺人,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彰显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使命和文化自信,发扬光大紫砂艺术的同时,也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和信仰。
紫砂壶从北宋发展至今,已经不仅是生活日用器皿,而是实用与艺术并蒂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了百花壶风、百家争鸣的局面。身为一名现代手艺人,所要做的不仅是继承传统技艺,继承不是简单的模仿,我们更要思考如何为自己的作品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创新颖的形式,同时表现出更多的文化特色,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最终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