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说教,重在养成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方式的变革
2019-02-12江苏省徐州市解放路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解放路小学 杜 娟
在小学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旨在提升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必须要找到教学依据,领悟其核心内容,让学生深入感悟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内容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提取出教材核心,并引导学生将教学内容付诸于生活实践,这样才能够体现该课程的价值。
一、将教学融入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除了语文、数学那样工具性比较强的学科之外,现在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源几乎都倾向于生活,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也不例外,其涵盖的所有理论知识大都源于生活。教师在对学生展开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传授给学生的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方显该学科的实践性。小学阶段的学生尚处在学习和模仿阶段,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经常引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将知识付诸于实践,将教学与生活二者相融。例如,教学《课堂生活规范》一课时,就可以将交通规则引入课堂中,过马路时不仅要走斑马线,更要对红绿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对破坏交通规则的行为进行思考。讨论结束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去评价“乱扔垃圾”“上课睡觉”“窃窃私语”等行为,引起学生共鸣,将规则和理念渗透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
二、将教学融入游戏,开展趣味化教学
教学课堂切忌沉闷,小学生稚气未脱,天性也比较爱玩,如果只是一味地让他们背书、听课,不仅在教学质量上难以保证,久而久之,也会使其对该课程产生厌烦情绪,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上课方式,可以考虑将游戏融入到教学中,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也通常能够被孩子接受。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需要大量的课程资源来做支撑,虽然大部分教师知晓课程资源的重要性,但是却疲于去寻找课程资源,不注重积累,也不屑于去探索游戏化教学范例,没有源源不断地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提供支撑,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就无法与该阶段的孩子产生共鸣,在指导孩子学习的路上也会变得更加艰难。例如,在教学《传统游戏我会玩》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一些传统游戏带到课堂中,或者是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去体验。像比较传统“跳房子”“踢毽子”“抛沙包”等,游戏规则简单,操作起来也比较上手,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三、将教学融入艺术,开展绘本式教学
我们知道传统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渐被社会淘汰,教学内容还是要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开放式教学。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文本绘画的形式把学生在学习或是在生活中的情境再现出来,这种绘画既符合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又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无形中增加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频率。例如,在教学《吃饭有讲究》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在网络上搜寻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几种小朋友的用餐行为,并把它们打印出来发放到学生手中,开展“餐桌上的礼仪”活动,围绕“对小朋友就餐做法进行评价”与“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来展开讨论,使学生在绘画故事中体会用餐礼仪,并懂得在接受别人帮助时道谢,学会尊敬长辈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建设学校内的文化长廊,将课本上的知识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不管是礼仪方面还是在规则意识上皆可体现出来,让学生在进入学校的那一刻起,就意识到道德与规则的重要性,体会到道德与法治的精神。
四、将教学融入情感,开展体验式教学
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堂上常采用多媒体来完成此种方式的教学,不管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教学情境设置上,都能够比较直观地观察到学生的上课状态,教师可以采用视频、图片、动态文字等形式,感受学生的情感变化。例如,在教学《家中的安全与健康》这一课时,教师提前搜集好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如不能站在没有栏杆的阳台上,不能随便碰触厨房中的刀具,不能擅自打开炉灶,不能随便触碰插座等,做成动画小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让他们在观看过程中评价视频中小朋友的行为,他们就会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这种视觉下的冲击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内心,使其对于那些在没有家长看护或者不安全指示下造成的意外事故有了触动。在这种情感触动下,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理论知识,其道德素养和规则意识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为了社会的长足发展,对现代学生进行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培育就要从小学阶段抓起,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尝试新颖的、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不要使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成为空洞的、可有可无的存在,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