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根与人性论

2019-02-11马越恺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4期
关键词:性善性恶人性

马越恺

摘 要:《论古人的智慧》一书中,培根通过解读西方宗教神话故事来表达自己所理解到了的思想内容,其中不乏有关于人性的方面,而人性在任何时代都是最引人深思的话题。

关键词:人性;《论古人的智慧》;性善;性恶

单个的人作为每个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对社会的发展变化起决定性作用。而对于人而言,人性是个人行为举止的出发点,是判断人的善恶好坏的标准尺度。而我们要研究的是培根从古人的智慧中提取对人性的看法和对后世的启发与影响。

一、人性的善恶

培根在提出自己的人性论之前,首先归纳了历史上种种对人性的回答,并把他们分为两大类: 人文派和神学派。培根指出,人文派所关注的都是个人的快乐和尊严,他们不愿意给善恶赋予固定的性质,并把个人的愿望当作是善恶的划分标准,结果导致人人“倾向于个人的安详和满足,而不顾及社会的目标”。神學派却过分抬高人的善性,用诸如“在耶和华眼中,看圣民之死极为宝贵”的话,来鼓励人们一心向善,为信仰和大众做出牺牲。但培根认为这些说话有些不妥,故又提出了“善恶二元论”和“人性可塑论”等观点。

(一)性善

中国哲学史中早在战国春秋时期就已提出性善论和性恶论,而古代西方只有基督教提出“原罪”的说法,自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有罪,且这种罪无法消除,一代传给一代,永无停止。培根在《论善与性善》一文中,对善作了明确定义: “善就是有助于人的福利,即古希腊人所谓博爱的意思”。培根指出“善”一词的含义比“人道”一词所表达的意义更深一层。同时培根把蕴藏于内心的善的天然倾向称之为“性善”。培根认为,善“在一切德性中是最伟大的,因为他是上帝的特性”,而上帝创造了人类,人类理应传承上帝的一些本质特性,其中就包含了善。所以从人类角度来看,善涵盖了一切事物源于自然属性的爱,故其表现形式也可能千差万别,有人把善表达成对人类自身的关怀,这也是我们最常用的表达形式,有人把善表达成对其他生物的关爱。培根举例说到:土耳其人是一种残忍的民族,然而他们对禽兽表现出相当的仁慈,并施舍于狗和鸟类。同样埃及人将猫奉为他们的神灵,也与此类似。无论出于何种目的,人类总是表现出其本性的善。

培根对人天性中的善德进行了大力的褒扬,“过度的追求权力的欲望使天神堕落,过度的追求知识的欲望使人类堕落,但是在仁爱之中,却没有过度的情形,无论是神还是人,也都不会因它而遭受危险。”这与中西方哲学史中的“中庸之道”有相似之处。在《论古人的智慧》一书中写到,“伊卡罗斯的飞行必须按照指示的路线才能安全通过斯库拉和卡律布狄斯”。古人用伊卡罗斯的飞行路线来表示道德上的中庸之道,就表明了美德之路不偏不倚的落在过分和不过分之间,只有这样才能追求到最终的幸福,也就是善。虽然追求善的路程是艰辛不易的,整个过程需要小心翼翼,但只要进入到善的境界中,就没有约束和限制了,其所作所为都是表达善的。培根还认为,向善虽有正确错误之分,这里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地点,向善的对象和方式问题,但又强调了向善没有过犹不及的忧虑,因为“立志于仿效上帝的仁慈和博爱,任何人和天使都不曾犯罪,将来也不会犯罪”。所以培根一再强调人们要努力向善、爱人。

(二)性恶

在我看来,尽管人类继承了上帝善的品质,但由于社会状况和时代环境的影响,难免会对人的本性产生影响,出现一些不关心他人,行为不善的人。但培根对这类人的看法是认为他们“是有一种天性的恶性”,其实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只不过是促成恶性形成的原因说法不同罢了。培根根据恶性程度不同分为两种:较轻恶性和较深恶性。前者主要是指人性中趋于“暴躁、不逊、喜争或顽强等等”的一面,后者则是指趋向于“嫉妒或纯粹毒害”的一面。对于后者,不论是培根还是普通人都对其表现出极度反感和厌恶,培根说他们还不如《圣经》中那条以舔拉撒路疮为生的狗,由此可见这类人的极度恶性。

《论古人的智慧》中也通过“涅墨西斯”和“巨人的妹妹”两个古代寓言故事,指出人性恶的一面。在寓言故事“涅墨西斯或世事无常”中,涅墨西斯在某些方面就体现出了恶。“她不仅会惩戒无礼行为,而且也会让无辜的中等幸福之家遭受不幸,似乎只有在玩笑中,人才能分享众神的宴席”,人们通常认为惩戒无礼行为是善行,但让无辜之家遭受灭顶之灾就是恶,但可能在神的角度来看却不这么认为。人们意想中的神往往都是代表正义,代表善,人们相信敬仰神就会带来好运,人总是会往好的方面想,但这不代表没有没有邪恶的神,或者说不代表神不会做出恶性。培根还写到,“涅墨西斯头上戴的王冠暗示那些贱民嫉妒恶毒的本性。因为,每当权贵们和幸运儿倒下,百姓便会欢呼雀跃,为涅墨西斯戴上王冠”。这也就体现了人本性中的恶,总是希望看见呢些比自己生活优越、命运一帆风顺的人倒下,使自己内心得到短暂的平衡和安慰,但其实他们自己本身并没有什么变化。同时这也提醒了统治者,要对人性恶的一面加以防范。在另一则寓言“巨人的妹妹或谣言”中,培根写到:大地女神厄斯生下的巨人们向朱庇特和其他诸神发动战争,结果败在朱庇特的霹雳之下。厄斯为此对众神恨恨不已,生出了巨人们最小的妹妹谣言女神法玛,为她的儿子们报仇雪恨。培根指出,寓言中的厄斯象征百姓的本质,而“他们总是对统治者充满恶意,时刻准备造反。”一旦时机成熟,即“在特定情况下会产生叛逆和煽风点火的人,他们罪恶滔天,肆无忌惮,企图推翻君主的统治。”甚至于反叛被镇压之后,“百姓仍然会倒向狐朋狗党,不安于平静的生活,恶意编造流言蜚语,进行挑拨离间、诽谤中伤等等,试图引起人们对当局的不满。”这两则寓言都表明了人性中是存在恶的一面的。

正如寓言“斯芬克斯”中所说“唯有如此洞察人性的贤人才能成为合格的国王,俄狄浦斯当上忒拜国王,是因为他解决了关于人性的迷。凡能够彻底洞悉人性的人几乎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天生要统治帝国。”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被人性恶的一面所伤害或所感染。

二、了解人性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世间善的一面,并发展我们自身的善,由此感染带动身边的人,激发他们向善的心理,这样才会改变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就像柏拉图《理想国》中所讲的“洞穴故事”里面的第一个走出洞穴的人一样,他放弃了研究外面的世界,而转身再次走回洞穴,去拯救那些所谓愚蠢的人民,结局却自身难保。这就是人性善的一面,一个人追求到善只是个人的小幸福,如果整个社会整个城邦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追求善,这才是真正的大幸福,但其发展过程往往是艰辛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挫折,而人们不总是幸运的,很少有人能成功,所以人们只有一代代积累经验,传授经验,后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探索下去。

(一)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好奇心的人会更好学。但真理是有局限性的,一旦超过阈值,就会变成谬论。就像人们的好奇心过强,触及到自己实力未达到的层次或者别人的利益时,就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在寓言“亚克托安和彭忒乌斯或好奇心”中讲到,亚克托安无意中撞见了裸体的狄安娜,被变成鹿,遭到自己的狗撕咬。而彭忒乌斯因爬上大树窥视酒神巴科克斯的奥秘而致疯,使他看见的事物都变成两个。无论是君主的秘密还是神的秘密,都不是普通人所可以窥探或猜测的。这也提醒人们做事要注意分寸,不要逾越出自己所能承受的界限。

(二)欲望

欲望是由人的本性產生的想达到某种目的的要求,欲望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如何控制。但人的本性是有善恶之分的,在我看来,在这里善恶代表的是你能否控制好欲望,如果人性本善,那么控制欲望对人来说易如反掌,但若人性本恶,欲望对人来说就是无底的黑洞。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对欲望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欲望,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压制它,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生死根本,欲为第一,但要真正控制欲望又谈何容易。《论古人的智慧》中提到代达罗斯是杰出的天才,但他为了满足帕西法尼的欲望,设计了一种装置,却不幸诞生了人牛怪物尼诺陶洛斯。人们常常通过满足他人的欲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却没有辨明他人的本性是善或恶,其实这也符合人自私的特性,大多数人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能否达成,而不在乎他人的感受。

在寓言“狄俄尼索斯或欲望”中讲述到,朱庇特的情人塞墨勒让朱庇特实现她一个愿望。她请求朱庇特见她时的样子与他见朱诺时的样子相同,结果被烧死在朱庇特的怀中。朱庇特取出她腹中的孩子,缝在自己大腿里,这个重负使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腿中的孩子给他带来阵阵刺痛。狄俄尼索斯出生后被交给冥后普罗塞皮娜抚养了几年,长大后,他的脸像女人的脸,让人搞不清是男是女、另外,他死后进入坟墓不久就复活了。年轻时,他发现并传授了葡萄的种植技术和葡萄酒酿造和饮用。成年后,他征服了天下,坐在老虎拉的马车上,周围有哥巴利、雅克拉多斯等畸形鬼在跳舞,众缪斯也加入他们的队伍。他还首创了宗教仪式,但这些仪式狂热、邪恶、残忍。这则寓言似乎在论述道德,它的却也是最好的道德哲学。巴科克斯表示了欲望或爱欲与烦躁。所有的欲望包括最为败坏的欲望的根源无一例外都是希望满足眼前的善,但当欲望升温时,欲望之母即善的本质由于不能忍受炙热的欲火而烟消云散。而最初的欲望总是躲在地下,把自己隐藏起来,在摆脱羞耻和恐惧的禁锢之前,胆小怕事使它摆出正人君子的模样。并且人和强烈的欲望都具有双重性别,同时具备男性的强悍和女性的软弱。

用葡萄藤作比喻,说明每一种欲望都善于发现自己的兴奋剂,因为欲望从不满足当前,它会永不停息地追逐新的胜利。但在欲望驱使人追求目标的途中,会伴随着丑陋、畸形、魂不守舍的动作出现,但人们会有一门“学问”来粉饰自己,给别人表现出看似善的一面。但可悲的是,欲望追求的东西都是经验所摒弃的,换句话说,由于人的本性大致相同,所以每一代人所追求的目标也大致相同,例如名誉、财富、爱情、知识等,当人们发现它们令人憎恶,就会抛弃它们。人们产生追求这些东西欲望的原因是因为受到了压制,如果你一出生就像神一样,拥有万物,大概也不会有欲望了吧。将常春藤先给巴科克斯就是这个道理。常春藤在冬天特别茂盛,正是受到冬天严寒的侵袭,它才有向上蔓延的欲望,想要生存下去的欲望。寓言最后将巴科克斯和朱庇特混为一谈,高尚的丰功伟绩有时来自于美德、清醒的理智和宽厚的胸怀,有时则来自于某种羞于见人的欲望。但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后者来达到某种目的,很少有人能通过正义的手段来满足欲望,这与善恶无关,只是看你出于什么社会什么阶层,而人本性的懒惰更会促使人们使用“地下”的手段。

三、结语

关于人性善恶这方面,培根批判了前人只重视人的一面,即或善或恶的观点,并代之以人性二元论,即人性同时包含善、恶两方面的内容,显然较前人更为客观和科学。在此基础之上,培根提出自己的观点: 由于人性中存在着一种顽固的为恶倾向,所以用法律来规范人们外在的行为,即实行法治才是必要的。同时又因为人性中也存有善的一面,所以法律的引导作用才是可能的,因为“对于内心的统治需要利用一种情感来控制另一种情感”,政府可以“以情感之间的对抗为基础,利用人们恐惧和希望这两种主要的情感,来抑制和约束其他的情感”,实现“奖赏和惩罚的巧妙运用”,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和长治久安。这也是我们当今社会所采取的,运用法律来保护人性,同时也会惩戒那些已经展现出性恶的一面的人。“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也是同样的道理。但在运用法律的同时,也要关爱人性,虽然说人治社会有很多不可取,但它对人性的维护是值得肯定的,法治与人治相结合,才会是人们更好的展现人性善的一面,推动社会向善发展。

猜你喜欢

性善性恶人性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代孟子性善研究综述
Innate Evil of Human Nature,Law,Technique,and Position:Inquiring into the Essence of Han Fei’s Thinking
荀子不是性恶论者
宋本《荀子·性恶》全文校注
逼近人性
题柿子树
从善的内涵论孟子性善
荀子人性论研究综述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