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南联大文献资源建设在云南历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2019-02-11王顺英景艳梅任正丽
王顺英 景艳梅 任正丽
摘要:云南的历史文化实际上是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集合体,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抗战加速了云南的现代化进程,云南历史文化由此进入到了加速发展期。西南联大入滇,在云南昆明坚持办学,不仅使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得以传承发展,同时,对云南历史文化的影响甚为巨大、最为深远,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新的时代,有必要加强对现存仅有的西南联大文献资源进行收集、整理,让其在云南历史文化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西南联大;文献资源;云南历史文化;文化传承
一、引言
云南省是人类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云南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族群聚居和生活的地区,云南的历史文化实际上是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集合体,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例如,傣族地区的贝叶文化,彝族地区的毕摩文化,纳西族地区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迪庆藏区的茶马文化、香格里拉文化,大理地区的洱海文化以及各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字、习俗、服饰、音乐、舞蹈及宗教文化等。
云南历史文化的特色和价值,又与云南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及云南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从总体上来看,云南历史的发展,既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高度的整体性与关联性(云南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许多重大转变,均与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具有密切关系,如汉武帝开“西南夷”与益州郡的建立、唐代的唐蕃关系与南诏的崛起、忽必烈平大理国与云南行省的建立等),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这些深刻地影响了云南历史文化的走向。
二、西南联大对云南历史文化传承的影响和作用
“数千年间,云南历史上曾出现过‘庄峤入滇、‘秦修栈道、‘汉习楼船、‘哀牢古国、‘爨氏据滇、‘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明军入滇、‘三征麓川、‘护国起义、‘西南联大、‘滇西战役、‘解放云南”[1]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均对云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就近代以来历史文化的传承来看,西南联大入滇,对云南社会文化的影响甚为巨大、最为深远。这种影响和作用或直接或间接、或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都对当地的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加快了云南近代化的步伐。
(一)创造新的历史文化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来说都是意义重大。联大的师生就是基于这种认识,故而在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教学,以保存文化的种子,使中华文化弦诵不绝。联大不但保存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创造了新的文化。“冯友兰的《新理学》、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金岳霖的《論道》、周培源的《湍流论》、吴大猷的《多元分子振动光谱与结构》、王力的《中国语法理论》、冯景兰的《川滇铜矿纪要》、费孝通的《禄村农田》、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闻一多的《楚辞校补》、王竹溪的《热学问题之研究》等鸿篇巨著都是在联大时期完成的”[2]。
(二)西南联大时期的西南边疆调查,对促进云南地方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西南边疆调查研究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云南与法属越南和英属缅甸毗邻,有漫长的国境线,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法就不断非法入侵我云南边疆,西南边疆的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战争初期,南京国民政府在迁移各高校的时候,为了使高等教育的科学研究适应战时的需求,从政策法令上作了一些调整,相应的也调整了各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使其能更好的为抗战服务。各高校一方面根据战时的特殊环境,增设了一些更加实用的新科目,另一方面各高校积极配合政府开展各类培训和调查研究工作,体现出了教育和科研服务政治的职能。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的部分师生对边疆问题投入了很大的关注,他们深入边疆了解情况。张印堂曾对中英滇缅北段未定界的江心坡地区进行了地理调查,对于了解江心坡的民族状况、地理环境有重要的意义。在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一些边胞服务站,为所在地区的各民族群众提供医药卫生、国民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进行抗战宣传工作、调查边疆社会状况、联络边地土司。联大一些民族学家参加了边胞服务站的指导和具体工作,如吴泽霖教授就在1943年夏亲自到站了解工作情况,又在当地进行民族情况的调查。边胞服务站的调查研究成果也在有关刊物上陆续发表,为更好地处理边疆民族问题,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还有曾昭抡、袁复礼、冯景兰等学者对西南地区矿产资源的调查研究,对当时的矿产勘探和开采都有重要意义,促进了大后方的经济发展,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2、西南联大的西南边疆调查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声
自古西南地区就是蛮荒之地,直到近代,边疆危机日益严重的时候,有识之士才慢慢认识到了西南边疆的重要性。抗日战争期间,西南地区作为战时的大后方,大批学者被迫随学校西迁到此,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把自身的专业特色和边疆的实际状况紧密结合,对西南边疆的语言、民俗、社会生活、自然环境、矿产资源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西南联大的地质地理气象学系配合国家资源委员会在云南环滇池地区进行了深入的地理考察,开启了中国土地利用调查的先河,是在土地丈量、登记等传统基础上,进行科学地理国情研究的深化。曾昭抡教授对西南边疆地区的科学考察所取得的成果,全面反映了20世纪30至40年代西南边疆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经济生活、社会风貌等多方面的情况,为现代学者从地理学、民族学、历史学等领域开展该地区的研究开辟了道路,也为我们今天开发西南边疆提供了参照。吴泽霖教授根据亲身对云南丽江县纳西族地区进行的田野调查所得,撰写了《从么些人的研究谈到推进边政的几条原则》这篇经典之作,提出了推进边政建设、发展边疆福利事业应该遵循的几条重要原则。这些见解即使在今天,对于如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如何搞好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3、在对边疆的调查研究中,要重视民族问题的研究
边疆工作的另一方面,是调查当地的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风俗习惯及社会组织等。中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而民族问题始终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抗日战争那个历史大背景下,研究考察西南边疆更是关系到巩固祖国边疆,维护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西南联大化学系曾昭抡教授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他将少数民族调查作为科学考察的重大事项之一,克服重重困难,多次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考察,完成了《滇康道上》、《大凉山夷区考察记》两本旅行专著。西南联大陶云逵教授在边疆社会的研究中,并不是只把少数民族作为猎取资料的对象,而是着眼于边疆建设、军民团结,希望边疆各民族得到发展与进步。他在《云南摆夷族在历史上及现代与政府之关系》一文中指出:“为我全国民族之永久团结,似宜积极设计导此边胞社会,使其生活设备、文物制度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趋于现代化,以其地势之利,人事之优,好好建设。”为了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建设,他认为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边地汉人,正确估计他们在边疆建设中的作用。陶云逵教授上述这种深邃的思想和精辟的观点,对做好民族工作有借鉴作用和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三)办学育才,传承文化
文化是教育的内容,教育是保护和传承人类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西南联大抵昆后,对云南教育非常关心,首先应云南教育厅之请求,经教育部批准,于1938年8月成立‘师范学院,下设七个系:即国文系、数学系、英语系、教育系(原云大教育系并入本系)、历史系、地理系和公民训育系,教师多为教授和副教授”[3]。师院成立后,为云南师资的培养提高做了许多工作:开办在职教师晋修班、举办中学教师暑期讲习会、开办云南省中学理化实习班、建立师范专修科、积极支持学生参加社教活动提高民众文化知识、建立联大附中和附小。
第一,提供了优秀的教育文化平台。八年间,联大师范学院共毕业本科学生200余人,专科生80余人,其中不少人成为了云南本土的精英人士。1946年,云南的中学(包括公立和私立)已经发展到167所,省立师范学校14所,县立师范学校25所,职业中等学校11所,这些学校的领导及教师基本上是联大学生,正是在以西南联大为主的高校的带动和影响下,云南地方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云南文化的落后面貌。
第二,带来了新的文化思想,改变了昆明乃至于云南落后保守、固步自封的民族精神风貌。联大师生在旅居昆明的最初一两年,也与云南本土人士有过激烈的文化冲突,这些交锋的结果是双方相互适应,云南对外来人员及外来文化的接纳程度也日渐提高。在联大左派学生的动员下,蒙自、建水等地的青年纷纷参加了云南游击队等。蒙自这座边陲小城因为联大师生的到来获得了现代文明的更多火种,获得了走向现代文明的更多契机。当然,就云南整体来看,这种吸收接纳与开放包容本身就蕴含着民族精神的巨大进步。
(四)办刊物、组社团,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西南联大中文系和师范学院国文学系的教师,为指导全国中等学校国文教学及帮助青年自修国文,主办了《国文月刊》,出版之后,受到全国欢迎。史地系的教师重编史志教材,注重对人民及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其抗战热情。西南联大各系还成立了学会,如国文学会、历史学会、法学会、边疆教育研究会等,定期举办学术报告。此外,学生还成立了各种社团,有的出壁报,有的演戏剧,这对于鼓舞人民的斗志也起了重要作用。此外,一些联大教师还兼任报纸副刊的主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针贬时弊,激励抗日,在当时昆明的文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加强西南联大文献资源建设,传承云南历史文化
“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承”就是继承、发扬。作为实体的西南联大已经渐行渐远,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西南联大精神却历久弥新。我们纪念西南联大,首先是要继承和发扬联大的爱国精神,愛国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其次,是进一步明确使命。大学的使命,除了传播知识、启迪民智,更要为中华民族培养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栋梁之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极大发展,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来鼓舞人。精神的传承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而书籍等文献资源正是传承精神的物质载体,因此,加强西南联大文献资源的建设,不仅是弘扬西南联大精神的需要,也是云南传承历史文化的需要。
(一)加强对西南联大文献资源的收集与建设
西南联大文献资源包括图书、报刊、音像、档案、建筑等。云南师范大学作为西南联大在滇的唯一遗脉,非常重视西南联大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图书馆建立有“西南联大图书特藏室”,该室收集整理了1946年西南联合大学三校复员北归时留下的盖有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各时期印章的部分典籍。现保存有中文图书约4280册,西文图书约2086册,线装书38种,报纸12种,期刊14种。该室还收藏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之父杨武之先生签名的借书卡,《列宁选集》及一大批进步书籍,民国元老李根源先生亲笔题写“赠给联大”的图书,罗庸教授《鸭池十讲》原版及其亲笔题名的珍贵拓片7幅,凡此种种,不一枚举,弥足珍贵。经历了70余年风雨,该室所藏图书的文物价值已大于文献价值。
云南师大还建立了“西南联大文库”,专门收藏西南联大教师、学生的著作及后人对西南联大的研究,现有约2250种5000册图书。
2018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在昆建校暨云南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云南师范大学出版了“西南联大文库”,里面收录了于坚教授的《于坚文集》,海男教授的《海男文集》,李光荣教授的《西南联大文学社团研究》,戴美政高级编辑的《抗战强音:昆明广播电台与西南联合大学》,王征讲师等的《联大记忆——西南联大绘本之一》,以及学校图书馆编辑出版的《云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藏西南联大特藏文献图录》等,以文字、照片等立体的形式再现西南联大历史,进一步丰富补充了西南联大研究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二)加强对西南联大音像资料的收集、整理
1、加强对口述史的收集
云南师范大学一直以传承联大精神、弘扬联大文化为己任。不仅成立了专门的西南联大博物馆和西南联大研究所,而且还拥有一大批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的专家、学者,推出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鸿篇巨制,《西南联大口述史》即是其中代表。
西南联大在世校友均已是耄耋老人,对西南联大校友口述历史的抢救性访录工作迫在眉睫。口述史料具有亲历、亲见、亲闻的特点,而且视角独具个性、史实真实可靠、细节鲜活生动,因此在史学研究中具有无可代替的独特价值。本次发行的《西南联大口述史》收录了近年来西南联大博物馆采集、整理的二十多位西南联大老校友的口述成果,以立体的形式再现西南联大历史,展现特殊历史境遇下中国知识分子坚忍不拔的人生际遇,以及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作为云南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联大口述史》必将成为可歌可泣的“国家记忆”,有力地助推西南联大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以《西南联大口述史》为先声,云南师范大学将着力打造“西南联大”学术品牌,陆续推出一批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学术团队,推进西南联大人物传记中心建设,推动西南联大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2、以情景剧、话剧的形式来补充西南联大文献资源
原创情景剧《联大往事》是为“西南联大在昆建校暨云南师大建校八十华诞”奉上的一部烽火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和彩云大地红土儿女共同谱写爱国救亡的正气歌。该剧目再现了当年西南联大“第二课堂”茶馆里的往事,演绎了特殊时代背景下中国教育界大师们的风骨及民族大义。
原创舞台剧《到昆明去——我的青春在西南联大》于2018年11月2日首演成功,通过观看话剧,观众们再次深刻感受了直面民族苦难、保存文化命脉、开创学术辉煌的西南联大历史。
《西南联大组歌》是云南艺术界关于组歌的第一次探索和突破,它以音乐会的演出形式呈现,综合运用合唱、重唱、领唱、对唱和戏剧讲述等艺术样式,跨越时空,情景交融,立体呈现一幅幅西南联大师生在教学、科研、学习、生活、战斗的壮丽图景。一首首或激情澎湃的歌,一幕幕感人肺腑的历史场景,一组组亲切鲜活的人物形象,沟通过往与今朝,直达内心,激励后学当肩负历史使命,风雨无阻,砥砺前行。
3、多方收集音像文献
音像文献主要包括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口述、访问记录等各类录音录影素材,与文字资料相比,音像文献相对更加真实可信、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实现了直观感性的可视化。历史文献纪录片《西南联大启示录》(张曼菱,2003)分为5集回顾联大历史。《西南联大人物访谈录》(张曼菱,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为21集纪录片,形式是DVD光盘配图书,选取包括朱光亚、王希季、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费孝通、王汉斌等各界大师级人物在内的21位人物的访谈录。理论文献片《西南联大 蒙自记忆》(红河州委组织部,蒙自市委组织部摄制,2010)、《西南联大 蒙自记忆·2》(2011)介绍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的历史及其对当地的影响。《西南联大八年记》(央视,2008)为7集电视纪录片,以抗战八年为时代背景,通过数十位当年的历史见证人口述回忆的方式展现西南联大的历史。
(三)加强对西南联大建筑文献资料的收集与保护
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具有鲜活的史料价值。建筑文献包括对建筑遗存的寻访与考证,对建筑地理位置、结构、形制,以及雕刻、壁画、彩绘等特征、特色的记录与研究。西南联大的建筑有些至今留存,有些已经消失,这些留存的历史遗迹,历经了岁月的变迁,沉淀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信息,见证了昆明乃至中国近代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后人探寻和追忆,同时它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例如,翠湖东路的王公馆主人王九龄是东陆大学名誉校长,是地方文化名人。抗战初期在云南大学任教的吴晗、施蛰存和李长之都在那里居住过,刘文典教授五十年代也在那里做研究。梁思成、林徽因的棕皮营旧居也具有极不寻常的文物价值,梁林二位是著名建筑学家,这房子是这两位建筑师一生中为自己设计的惟一住宅,同时也是两位建筑师留在昆明的惟一作品。
西南联大建筑主要包括三类:一是遗址,主要指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二是建筑和设施,包括单体活动场馆、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其中单体活动场馆主要指校舍、教学使用过的会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馆、“一二·一”运动纪念馆、西南联大蒙自分校纪念馆、民主草坪、室外标志性纪念景观;居住地与社区主要指历史名人旧居与历史纪念建筑、特色街巷,特色街巷包括文林街、北门街、“一二·一”大街、西仓坡、学院坡、甬道街、文化巷、节孝巷、敬节堂巷、靛花巷、福寿巷、北郊龙头街一带、西郊大普吉一带、呈贡龙街、斗南村一带等;归葬地,即陵区、陵园,主要指四烈士墓、李公朴殉难处、闻一多殉难处等。三是艺术作品,如西南联大纪念碑等。
(四)进一步发掘西南联大档案文献的整理与利用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还是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基础和资源。西南联大时期的档案文献真实客观地记载了西南联大的制度、开展的活动以及校园建设,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学校的反映,是查考历史史实最令人信服的依据和信证,是研究西南联大的第一手材料。
云南师范大学档案馆保存着一些珍贵的西南联大的档案,但对实物的保存、展示则由西南联大博物馆来完成。“新建成的西南联大博物馆,将进一步发挥西南联大精神的引导、启迪、示范作用,使西南联大博物馆成为坚定文化自信及宣传云南的重要窗口”。云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饶卫曾在西南联大博物馆启动仪式上说:“这些饱含西南联大校友珍贵记忆的视频、文字及物证,浸润了时代风雨、历经半个多世纪沧桑,以立体形式再现了西南联大历史,展现出特殊历史境遇下中国知识分子坚忍不拔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必将成为可歌可泣的历史记忆。深入挖掘西南联大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好西南联大精神,寄托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盼,也是师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光榮的使命”[4]。
五、对云南历史文化传承的启示
1、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对于昆明这座城市来说,西南联大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份难得的文化资源。他们的存在,昭示出昆明的文化厚重与精神深度,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这些遗存遗址是昆明城市发展历史上不可代替的一个坐标,不仅有保存集体记忆,传承文化血脉、深化身份认同,强化民族自信心的作用,而且从更加深刻,更加完整的意义上反映出二战时期的中国教育文化史。因此,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对西南联大旧址的保护,让它发挥应有的作用。
2、建立西南联大文献资源数据库
目前,从全国高校图书馆的角度来看,已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在收藏、整理有关西南联大的文献资料,各自为各政,没有统一的长远的规划,没有形成完整的资源库。因此,要加强西南联大文献资源的建设,发挥西南联大对云南乃至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必须对上述四所高校收藏的有关西南联大文献资源的目录进行收集整理,建立数据库。值得欣喜的是,由云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闻黎明作为首席专家投标的《西南联大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获得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本次获得的重大招标项目,将对西南联大文献资料展开较为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工作,进而将其数据化收入,形成西南联大文献资料数据库。
3、借助西南联大历史遗迹,打造云南的旅游文化名城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精神动力。城市精神要有相应的文化材料支撑,如果城市精神没有文化支撑为底蕴,那么城市精神就是苍白的口号。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余斌认为,西南联大是昆明天上永远的云,理应成为昆明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挖掘联大文化,使之在昆明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民盟昆明市委建议将“西南联大故里”品牌打造为昆明的文化标识性符号,与“春城”品牌相呼应,将西南联大文化资源转化为昆明发展的现实性资源。打造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为核心的翠湖片区,并与“云南大学文物保护区、翠湖的云南陆军讲武学堂”形成整体联动开发,将其纳入翠湖“一文一武”的总体规划建设,最终打造以翠湖片区为核心的,有震撼力的文化休闲街区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参考文献:
[1]徐丽华.云南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J].大众文艺,2011 (5):200
[2]欧运波.西南联大文化在昆明城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呈现方式[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7 (1):147-148.
[3]朱鸿运.论西南联大对云南教育文化的影响[J].楚雄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 (4).
[4]西南联大博物馆,校报记者杨建林、刘畅.西南联大博物馆开馆暨《西南联大口述史》首发式举行.云南师范大学校园网首页-師大新闻-要闻聚焦,2018.11.2
[5]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原创庭院情景剧《联大往事》校庆期间成功首演.云南师范大学校园网首页-师大新闻-要闻聚焦,2018.11.2
[6]布小继.抗战时期云南民族文化精神论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6 (3):69.
[7]杨海挺.西南联大清华国情普查研究所在呈贡[J].思想战线,2011.
[8]陈金肃.曾昭抡对西南边疆的科学考察[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