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PlCC置管误入动脉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2019-02-11温雪华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冲管操作者医嘱

温雪华

柳州市人民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545006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4岁,诊断:1.结肠癌并肝肺转移2.梗阻性黄疸。患者2011年11月30日在外院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术后使用PVC予行多程多方案化疗,病情持续进展。2018年5月下旬开始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剧,于2018年6月17日在外院行胆汁体外引流,黄疸无改善。2018年6月22日至我科继续治疗。患者疾病终末期,精神、食欲、睡眠差,大便变白,小便变黄,量正常,体重进行性下降,为予患者行肠外营养治疗,经患者同意后,给予患者行PICC置入术。2018年6月25日选择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4Fr单腔PICC导管,由本科一名具有PICC置管资质的主管护师和一名高年资主管护师共同完成。首先我们对患者进行操作目的及操作过程讲解,取得患者配合。再评估患者肘部血管情况,绑上止血带,患者右肘窝内侧血管较粗且直,无分叉,并突出于体表,触摸无明显搏动,我们选择该血管进行穿刺。在充分消毒后,于无菌原则下进行盲穿,嘱患者握拳,术者一次成功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将针芯及外套管一起再往里送入2-3mm,松止血带,嘱患者松拳,左手V型手法按压套管前端,右手撤针芯,可见暗红色血液自针口涌出,未呈喷射状。立即缓慢匀速送入导管,同时嘱患者头偏向右侧,下颏部抵住右侧锁骨,送管过程顺利,抽回血良好,颜色暗红,冲管顺畅,无阻力,且无血液自导管内涌出。固定导管后,予以绷带加压包扎。床边X线定位示:右颈部可见静脉导管留置影,导管头端位于片外。嘱患者处坐位,一名护士按压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另一名护士戴无菌无粉橡胶手套,将导管先退出至体内保留15cm,然后一边缓慢匀速送入导管,一边用0.9%NS 20ml进行脉冲式冲管,成功将导管送至预计深度。因患者身体虚弱,活动后气促明显,遵医嘱给予患者先行补液及氧气吸入,暂不行X线复查。护士回抽回血顺利,回血呈暗红色,冲管通畅无阻力,但连接输液器后,液体无法滴入。此时,考虑是否为再次送管时导管头端又异位至颈内静脉,遂于无菌原则下重新调整导管尖端位置。再次嘱患者处坐位,一名护士按压患者双侧颈内静脉,另一名护士戴无菌无粉橡胶手套,再次将导管退出至体内保留15cm后,一边缓慢匀速送入导管,一边用0.9%NS 20ml进行脉冲式冲管,第三次将导管送至预计深度。第二次连接输液器后,液体仍无法滴入。此时考虑是否穿刺入肱动脉.触摸穿刺点,在穿刺点内侧旁开0.5cm处可触摸到动脉搏动,立即报告医生,按医嘱PICC取血,同时于同侧末梢进行静脉采血,比较血气分析值,PICC血分析值示:86.1mmHg(1mmHg=0.133kPa),末梢血分析值示:48.8 mmHg。报告医生,按医嘱将患者送至超声科行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回报: 肱动脉内可见置管回声。最终确认患者的PICC导管处于右侧肱动脉内。报告医生,并与患者沟通后,按医嘱将PICC导管拔除,局部加压止血。

2 讨论

PICC是经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穿刺,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的静脉导管,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适用性强等特点。 在置管时,采用盲穿,可因操作者因素、患者因素等原因致导管异位并发症,发生率约6.7%[1]。而误穿动脉是PICC置管时的较少见的并发症之一,我科于2008年8月开展PICC技术以来,发生1例PICC置管误入动脉,现针对该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如下:

(1)该患者入院时生命体征为体温36.4℃,血压107/69mmHg,脉搏90次/分,呼吸19次/分,红细胞计数2.95*10`12/L,血红蛋白98g/L,总蛋白48.5 g/L,白蛋白30.4g/L,球蛋白18.1 g/L,总胆红素524.1 umol/L,直接胆红素422.2 umol/L,间接胆红素101.9 umol/L,导致患者动脉血液呈现暗红色,与静脉血颜色相近,肉眼不易分辨。患者疾病终末期,轻度贫血,血液循环系统充盈度不足。

(2)操作者自身心理紧张,在进针前扎止血带过紧,导致患者肱动脉血流被完全阻断,穿刺针扎进肱动脉后,血流未呈现喷射状流出;操作者穿刺经验不足、评估血管不充分,止血带扎得过紧,使得肱动脉血管过于充盈,操作者极易将充盈的肱动脉误认为贵要静脉。

(3)穿刺成功后缓缓送入导管时,患者下颏部抵住右侧锁骨不充分,导致颈部血管夹闭不完全,送入导管后导管尖端易发生异位至颈部血管。置管后行床边X线检查示:右颈部可见静脉导管留置影,导管头端位于片外。护理干预:1.置管前教会患者如何让下颏部充分抵住右侧锁骨;2.送管时嘱患者或让助手协助患者下颏部充分抵住右侧锁骨,或者让助手帮助按压右颈内静脉。

(4)送患者至超声科行血管彩超检查时发现,患者右肘窝处的肱动脉和贵要静脉紧紧相邻,且较表浅,盲穿针较粗,操作者在进行穿刺时极易发生误穿刺入动脉。

误入动脉的表现:喷射状回血、颜色鲜红、渗血多、推送液体阻力远大于抽回血阻力、血液反流等。 静脉血是全身各部位向心脏流向,靠瓣膜的力量才能回到心脏,是缓慢流动的,对血管压力小;而动脉血是由心脏向全身各部位流向,因为心脏给了强大的压力,是快速流动的,对血管压力大。故误入动脉时呈现喷射状回血,且推注阻力大,颜色鲜红,渗血多。 导致PICC渗血、血肿的因素有穿刺针过粗,穿刺鞘与PICC导管之间存在间隙,容易导致渗血;操作者穿刺技术不熟练,在局部血管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引起皮下渗血;患者的血管硬化,弹性差,血管不能很好的收缩,导致穿刺点渗血;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等均可引起。误入动脉后的判断:影像学资料、静脉点滴不滴、血气分析值等。经上腔静脉途径置管影像学资料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段,相当第6-7胸椎右缘水平。正常输液时溶液瓶应挂于距穿刺部位上约50-60cm(37-44mmHg)。正常成人动脉血的PaO2正常值 为 11.0-13.0kPa(83-108mmHg)[2], 静脉血的PaO2 正常值为5.30-7.30kPa(45-55mmHg),动脉压力大于静脉血。护理干预:减少误入动脉的关键在于预防,主要措施有:

(1)穿刺或置管前充分评估血管的类别,判清患者血管穿刺点处的动静脉走向。

(2)操作时正确摆放体位与导管测量,患者平卧,上臂外展与身体呈90°角,头自然仰卧,用皮尺测量自穿刺点至右侧胸锁关节,并向下反折至第3肋间的距离,即为插入导管的长度。送管时正确的体位应该是穿刺点至上臂长度33-35cm时下颌靠近肩部。

(3)操作中有良好照明,正确完成整个操作程序。

(4)辨明回抽血液的颜色及现象,如置管中出现撤针芯时回血呈喷射状,且颜色较红,送管顺利无阻力,抽回血良好,阻力小,但冲管时阻力大并迅速反流(可疑误入动脉)。

(5)置管完毕后均需到放射科行X线摄片以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达理想解剖部位,本例患者PICC在行X线检查发现导管异位:右颈部可见静脉导管留置影,导管头端位于片外,无法辨明导管是否误入动脉。

(6)采取以下措施可准确判断 PICC导管是否在静脉内,遵医嘱行距穿刺点1.5cm高,在PICC 管中点滴0.9%氯化钠溶液,若出现液体不滴或滴注速度缓慢,可将输液器调节阀全打开,若输液器内有回血,且上下浮动,即误入动脉。 而该患者只发现液体不滴。

(7)遵医嘱经PICC 取血、同时于同侧末梢进行静脉采血,比较血气分析值,该患者PICC血分析值示:86.1mmHg(1mmHg=0.133kPa),末梢血分析值示:48.8mmHg,据此可判断该患者 PICC误入动脉中。

3 结语

误入动脉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血管内皮损伤、血栓、水肿、缺血、坏死、坏疽、截肢、神经变性和死亡等;且动脉输注液体,没有足够的压力输液无法滴入。PICC 置管误入动脉,可有多方面原因,包括操作前的评估、宣教、患者各方面因素、操作者的熟练程度等,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早期进行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或避免 PICC置管异位的发生,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还可以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效率,有利于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

猜你喜欢

冲管操作者医嘱
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操作者内及操作者间可重复性研究
持续空气阻隔法所需输液冲管液量的影响因素研究
浅析汽车制造业人机工程标准
极低出生体重儿胃管喂养后采用空气冲管的临床效果
内蒙古林业总医院静脉用药调配室不合理医嘱分析及对策
静脉输液冲管液量与时间对冲管效果的影响
两种护理干预对盐酸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操作者框架在车辆传动系旋转耐久试验中的研究与应用
遵循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