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氧在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后的效果探讨
2019-02-11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458030杨继刚
河南省鹤壁市人民医院(458030)杨继刚
河南省浚县人民医院(456250)李玮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8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30~68岁,平均(57.28±6.19)岁;观察组44例,男25例,女19例;年龄32~69岁,平均(57.31±6.23)岁,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治疗:患者术后积极并发症预防,行脱水降低颅内压,预防感染,防治消化道出血;采用尼莫地平(上海世康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134)抗血血管痉挛,每次40mg,每天三次;连续4周;盐酸法舒地尔注射液(海南合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246)30mg+5%葡萄糖溶液50mL,微量泵注,每天三次;连续4周。
1.2.2 观察组 常规治疗联合高压氧治疗:SHC2800/8500-8/4型医用空气加压氧舱(上海杨园氧舱厂),缓慢增加舱内压力为0.2MPa,在20min内完成;稳定后维持40min,随后在20min内缓慢降压,出舱;每次80min,每天一次;一个疗程10d;连续2个疗程后休息3~5d,再继续第3个疗程;共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1]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该量表标准分0~45分,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为三个等级:轻度(0~15分)、中度(16~30分)及重度(31~45分);分值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比;记录两组30d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例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取X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NIHSS评分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下降,且观察组(6.58±1.3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96±1.47)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 观察组30d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发生率13.64%、47.73%低于对照组的2.27%、18.18%,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致动脉壁瘤样膨出,随着动脉瘤体积增加,管壁顺应性降低,致动脉瘤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目前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主要方式,但术后脑血管痉挛是致使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超过50%患者伴脑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患者伴严重脑血管痉挛,则会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致脑细胞变性坏死、凋亡,加重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甚至致患者死亡;另外脑血管痉挛会引起局部脑组织的缺血,诱发脑梗死。因此对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术后需及时辅助处理,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尼莫地平等是预防及治疗术后脑血管痉挛的常用药物,但效果欠佳,因大脑血管痉挛致患者死亡依然是临床重点解决问题。高压氧属于物理疗法,可恢复脑组织正常血供,保护脑缺血后再灌注,增加脑组织供氧,维持细胞线粒体功能、脑细胞功能及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同时可缓解机体炎性细胞浸润及炎性细胞活性,维持正常的血管屏障能力,且能改变患者血流动力学,增加脑组织血流量;另外高压氧可促使病灶部位毛细血管增生,建立侧支循环,增强血管弥散速度,增加有效弥散半径,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受损神经[2]。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30d脑血管痉挛、脑梗死发生率13.64%、47.73%低于对照组的2.27%、18.18%,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发现,对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取高压氧治疗,可减少术后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发生,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其原因为高压氧治疗可减少患者颅内内皮素水平,降低单氨神经递质,缓解血管痉挛;且能清除体内氧自由基,缓解细胞内钙超载,降低钙离子潴留,利于患者血管痉挛恢复。
综上所述,颅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患者经高压氧治疗,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脑血管痉挛,应用价值高,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