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阴阳寒热体质辨识法应用初探*

2019-02-11熊鸣峰吴春红兰琴王腾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7期
关键词:寒证黄帝内经亚健康

熊鸣峰 吴春红 兰琴 王腾宇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 南昌330008)

体质是指在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在生理功能、形态结构及心理状态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社会、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1]。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故中医体质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对临床应用广泛的近20 种体质分类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自己20 年多年临床工作实践经验提出阴阳寒热体质辨识法。这种体质辨识法是在两纲八辨体质辨识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以阴阳为总纲,以寒热为分目的一种体质分类方法,对养生保健及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1 阴阳寒热体质辨识法建立的理论基础

中医体质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将之发展,张景岳对其完善,最终形成了体质学说。体质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沉淀和临床经验积累过程[2]。目前,中医体质辨识方法众多,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将人的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类型,《伤寒论》的六经体质,王琦教授提出的“九种体质”等等。笔者对临床应用广泛的近20 种体质分类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不管哪种体质辨识方法都不离阴阳这一辨体的总纲,均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及明清医家对体质的相关论述为理论基础。

具体而言,早在《黄帝内经》《伤寒论》中就提出了阴阳的体质辨识方法。如《黄帝内经》提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同时《灵枢·通天》按人的性格、心理、精神在生理范围内的偏阴偏阳,认为“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伤寒论》从三阴、三阳、六经的层面来区分不同的体质,而且根据体质的不同来推断疾病传变规律及诊治方法。明清医家对体质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明代张景岳首次提出了“体质”一词,而且认为人体有阴阳之分,提出“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景岳全书阴阳篇》还提出:“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阳而已”[3],凸显了阴阳的总纲地位。姚荷生[4]亦指出:“机体对病邪防卫反应的强弱,古人常以体型、体质概括它,而体质的主要依据在于脏腑的阴阳偏盛。”

寒热是辨别体质的分目,因为体质的变化以及疾病的性质等都可以表现寒和热两种属性。《黄帝内经》指出:“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运用寒热理论阐释了疾病的病因病机,并提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治疗方法,同时提出养生要“顺四时而适寒暑”。《伤寒杂病论》记载:“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景岳全书》提出“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清·陈修园在《伤寒论浅注读法》中指出:“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为热化、寒化。”可见体质的阴阳之别,寒热之化对疾病的发病及转归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阴阳寒热体质辨识法注重阴阳寒热的辨别,从匡调元提出的两纲八辨体质辨识理论发展而来[5]。阴阳寒热体质辨识方法以八纲为依托,以阴阳为总纲,以寒热为分目,将机体辨证为阳虚热证、阳虚寒证、阴虚热证、阴虚寒证四种体质类型,以指导疾病预防、治疗及养生保健。

2 阴阳寒热体质辨识法的具体内容

阴阳寒热体质辨识系统分别为每种体质设立了10~20 个代表性体征,个体感受从无到最重共有5个层次,并对应1~5 分值,为了增加体质辨识的准确度,还加入了舌象及脉象内容,舌象计2 分,脉象计3 分,所得分值超过总积分的50%即可判定为该型体质。根据上述方法,可以将人群分为阳虚寒证体质、阳虚热证体质、阴虚寒证体质和阴虚热证体质4种类型。

2.2 阴虚体质 面色潮红,盗汗,手足心热(出汗);口干口苦,唇红;大便偏干或秘结,尿短少;入睡困难,善食易饥或食后腹部灼热不适感;女子多有月经淋漓不尽,经期提前;舌面大面积绛红;苔干燥或剥脱,无底膜,镜面舌。脉弦细。

2.4 热性体质 热气上冲于头易致头晕,无明显恶风畏寒;易出汗,面色潮红,口干口苦,易长口腔溃疡;目涩,耳鸣,头晕,烦躁失眠,入睡困难;腹部喜凉(冷饮),拒按;大便偏干,便秘,小便短赤,灼热感;女子月经提前,淋漓不尽,经量少;舌质红(点状红)点状热,苔黄腻,脉弦数。

阳虚寒证体质即症候积分中阳虚体质积分及寒性体质积分均超过总积分的50%,阳虚热证体质则为症候积分中阳虚体质积分及热性体质积分均超过总积分的50%。阴虚寒证体质及阴虚热证体质均参照前法,以此类推。

3 阴阳寒热体质辨识法的应用意义

3.1 评估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防患于未然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指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可见,人体体质的阴阳偏亏偏亢决定着人对疾病的易感性,也反映了疾病的转归以及病变类型的倾向性。如阴虚之人,易患不寐、消渴、甲亢、口腔溃疡等疾病,消渴的发病虽与肺、胃、肾均相关,临床上却以阴虚燥热为主要发病病机,初起尤以肺燥津伤多见。而阳虚体质之人,阳气的温煦、推动能力不足,脏腑功能消极怠工,出现一派寒冷、迟缓的表现,如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等的发病与阳虚体质密切相关。另外,缺少阳气的温煦与推动,气血运行无力,易寒凝气血而化生肌瘤、囊肿、甚至肿瘤。故早期进行体质辨识,有针对性评估机体,并进行有效调节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及传变。

3.2 辨识体质确立干预方法 体质不同,其调养干预方法也各不相同。《黄帝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体质辨识对于机体的调养及疾病的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阴虚之人,因其易生内热,而且临床多以肺心肝肾之阴不足为主,故调养方法以补肺养阴,补心阴,调补肝肾之阴为主。食物及药物均有寒热温凉之性,有五味,有归经,辨识体质后均可有针对性选用,而不会造成盲目乱补的现象。同样的道理,阳虚体质以阳气不足,虚寒症状为主,临床以心、脾、肾三脏阳虚为多见,故阳虚体质的调养应以温通心阳,温运脾阳和温补肾阳为主。所以,阳虚体质之人,平日应避风寒,慎起居,远离寒凉、苦寒之品,以免重伤阳气。同时,宜进食温补之品以促阳气化生。

3.3 指导养生,未病先防 体质以“人”为研究主体,致力于中医“治未病”[6]。所以,体质辨识指导养生体现在辨识体质的基础上,按照养生保健的目标来确立相应的养生法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阴阳寒热体质辨识法指导养生多从情志、导引、食疗、茶疗及药疗等方面给予指导。以茶疗为例,阳虚之人宜选红茶、黑茶,因为红茶、黑茶性温而温补阳气;阴虚之人则应选青茶、白茶,因为青茶、白茶性凉;热性体质的人则多选饮绿茶,因为绿茶性寒凉而能清热生津。

3.4 指导对慢性疾病及亚健康的调养 运用体质学说指导疾病的治疗及调养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如周柏宇等[7]将中医体质辨识应用于亚健康患者中,根据患者亚健康分类进行针对性健康指导干预,促进了患者的亚健康状态恢复,提高了干预效果。仲茂凤等[8]研究了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体质分布特征,并给予相对应的干预措施,更有效地提高了代谢综合征的防治效果。笔者也发现亚健康人群以阳虚热证患者尤为多见,故在疏利肝胆、健脾化湿治疗后热去而表现阳虚之象时,再采用或温通心阳,或健运脾阳,或温补肾阳的方法进行调养,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慢性疾病的调理,尤其是恢复期的调理也是根据体质调整阴阳的偏颇以达阴阳调和。

阴阳寒热体质辨识法充分发挥了中医辨证论治,辨体养生,侧重根本,防于未然,强调整体化和个性化相结合,通过辨体养生,达到阴平阳秘。

猜你喜欢

寒证黄帝内经亚健康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转录因子Egr2/Egr3在类风湿关节炎寒证中的作用机制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强直性脊柱炎骨密度及炎性标志物与寒、热证候的相关性研究
膝关节滑膜炎治疗经验
《内经》治未病与亚健康的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