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肝切除术中低体温预防措施 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的回顾性分析
2019-02-11童志兰
赵 悦,童志兰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麻醉科,广东 广州 511400)
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及证据表明,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及其重要,对病人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有密切关系[1],并逐渐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增加了预防低体温预防的措施。我院腹腔镜下的肝脏手术比例也逐渐增高,尤其是腹腔镜下肝切除手术的风险高、难度大、时间长,往往容易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本文对我院近来2018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所行的71例腹腔镜肝切除手术做回顾性分析,其中71例腹腔镜肝切除术中,有34例未采取低体温预防措施,37例采取了低体温预防措施。现将有关护理措施及效果作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6月~2018年12月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病例共71例,男34例,女37例;年龄27~80岁,其中肝占位49例,肝内胆管结石13例,肝血管瘤9例。将71例病例据是否采取低体温预防措施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7例,其中肝占位27例,肝内胆管结石8例,肝血管瘤2例。对照组34例,其中肝占位22例,肝内胆管结石5例,肝血管瘤7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手术均为同一主刀手术医生完成,手术步骤及流程均为标准化手术步骤;术后均有留置腹腔引流管观察病情;两组病人麻醉过程中均有有创血压监测,根据中心静脉压及动脉压力予目标导向性补液;术后均使用特耐做镇痛治疗3~7天。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胆漏发生、肺部感染、腹腔感染发生率数据组间检验用卡方检验,连续性数据变量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1.4 护理措施
1.4.1 术前护理
实验组:术前监测体温,若体温低于36℃,立即予加盖被褥保暖措施体温;若体温不低于36℃,可无需提前采取额外保暖措施。对照组无采取保暖措施。
1.4.2 术中护理
实验组:病人过床前,预先布置暖风毯加热床铺至38℃,持续供暖至手术结束。术中所有输液及输血均通过输液加温器加热至37℃。冲洗腹腔所用盐水或蒸馏水经过水浴加热至38~40℃。术中间隔15分钟通过鼻咽管监测体温,若体温下降至36℃以下,提高暖风毯床设定温度为43℃,复测体温若恢复至36℃以上,重新调回至38℃。术中减少手术术野的暴露。对照组无采取保暖措施。
1.4.3 术后护理
实验组手术结束后暖风毯继续工作,直至苏醒,转运病人回病房途中仍需要注意病人加盖被褥。对照组无干预措施。
2 结 果
2.1 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
实验组中术后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为1.68±0.29天,对照组首次下地活动时间为2.35±0.45天,P<0.05,实验组首次下地活动时间短。
2.2 术后胆漏发生
实验组发生胆漏3例,无胆漏34例,对照组发生胆漏10例,无胆漏24例,P<0.05,实验组胆漏发生率较低。
2.3 术后腹腔感染发生
实验组发生腹腔感染2例,对照组发生腹腔感染9例,经卡方检验,P<0.05,实验组腹腔感染发生率较低。
2.4 术后肺部感染发生
实验组发生肺部感染2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10例,P<0.05,实验组肺部感染发生率较低。
3 讨 论
麻醉状态下的病人多数生理环境发生了改变,如体液酸碱平衡,血流动力学等,低体温然进一步加重机体微环境的紊乱,如更高的心血管并发症、手术切口感染率、凝血功能异常以及麻醉药物代谢障碍等[2]。本文对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病人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低体温预防措施进行了对比,术后胆漏发生在低体温措施缺失的病人更多,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低体温中,机体组织携氧能力下降[3],影响胆道组织早期愈合所需要的最佳局部微环境的状态有关。腹腔内感染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在低体温预防措施组中也低于对照组,这可能与低体温时候免疫系统抑制,白细胞对炎症的反应应激减弱有关。实验组中早期下地活动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更短,可能与低体温影响疼痛阈值,更容易导致术后疼痛感发生。
本文中通过回顾性分析过去半年内行腹腔镜肝切除手术病例,均采取一些综合性的预防措施。术前主动提高低体温,如暖风床将核心温度在麻醉前就升高并采取保温措施;提高环境温度。术中消毒剂加温,减少体表暴露面积及暴露时间,术中补液输血加温,冲洗液加温,加温床和暖风机使用,麻醉氧气加温,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术后注意复苏期间保暖,及时更换术中浸湿的铺巾,必要时在复苏室继续主动保温措施,直至麻醉苏醒,转运回病房后,仍需继续增加被服。低体温是外科手术护理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临床价值明显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