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护理模式在糖尿病老年患者中的临床效果

2019-02-11宋小云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51期
关键词:舒适度生理协同

宋小云

(江苏省东台市新街镇卫生院,江苏 盐城 224234)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每天的运动量减少以及能量摄入量升高等),糖尿病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高[1]。糖尿病无法根治,目前只有使用不同的干预方式来控制糖尿病的并发症,延缓疾病发展。本研究主要探讨了协同护理模式在糖尿病老年患者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老年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60~87岁,平均(73.29±12.59)岁;病程4~13年,平均(6.19±1.24)年。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60~87岁,平均(74.23±13.82)岁;病程4~13年,平均(6.17±1.19)年。两组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协同护理模式,方法为:(1)按照患者的不同文化程度,讲述关于糖尿病的知识,例如指导糖尿病患者用药、避免药物毒副作用、指导患者指导和生活方式等,并且制作成详细的手册。根据医嘱定期检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以及电解质。(2)依据患者的心理不同状态,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以及辅导,指导病人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自身的疾病诊疗以及护理工作。按照糖尿病患者的各自病情,制定详细的护理方案,定期进行有关的知识讲座活动,帮助糖尿病患者调整自我的心理方面,以此增强自我的护理能力。密切与患者沟通和电话联系,及时开展电话随访。收集糖尿病患者有关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以此不断改进护理措施。(3)耐心地倾听糖尿病患者的主诉,与家属认知配合,进行支持和关心,综合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心理状态和特点进行心理护理,缓解其心理压力,让其可以有效投入并参与到相关治疗和护理中来,对精神压力相对较大或者情绪波动比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和支持等工作,同时进行密切的督导,促进其保持良好心态面对糖尿病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定期观察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护理后各项指标,并进行评分:包括生理舒适度、心理舒适度、环境舒适度、社会舒适度和整体舒适度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 软件,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s)分别行卡方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护理后,对照组的生理舒适度评分为(51.34±12.79)分、社会舒适度评分为(50.36±11.48)分、心理舒适度评分为(49.37±10.61)分、环境舒适度评分为(52.36±12.97)分以及整体舒适度评分为(51.46±13.89)分。

观察组的生理舒适度评分为(71.36±14.83)分、社会舒适度评分为(70.25±13.25)分、心理舒适度评分为(67.31±13.29)分、环境舒适度评分为(73.54±11.64)分以及整体舒适度评分为(72.17±15.89)分;观察组的生理舒适度评分、社会舒适度评分、心理舒适度评分、环境舒适度评分以及整体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糖尿病是胰岛素的调节出现异常而引起糖脂代谢异常的一种病症[2]。肥胖、应激和体力运动过少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3]。糖尿病尚不能彻底治愈,一般是采取药物来控制血糖,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以延缓糖尿病的发展。但是大多数人并不是十分了解糖尿病,会不利于疾病的控制,如何有效调节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保持身心处于良好的状态是现在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4]。随着时代的改变,医疗治疗体系和护理体系也不断出现了改变,人们对治疗和护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协同护理干预主要是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可以充分发挥病人的自我护理能力,不断鼓励病人参与到自身的健康护理过程中,进而明显提高护理质量[5]。协同护理干预与常规的护理模式关心疾病而非关心患者不同,比较注重患者的社会性,强调医护人员在护理的过程中充当协调者和健康教育者的角色,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以满足患者生理、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本研究发现,观察组的生理舒适度评分、社会舒适度评分、心理舒适度评分、环境舒适度评分以及整体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明显提高糖尿病老年患者患者的生理舒适度心理舒适度、社会舒适度、环境舒适度以及整体舒适度。

综上,协同护理模式对于指导糖尿病老年患者中有较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舒适度生理协同
基于用户内衣穿着舒适度的弹性需求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改善地铁列车运行舒适度方案探讨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某异形拱人行桥通行舒适度及其控制研究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