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疗效分析
2019-02-11苗豆豆
苗豆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医院,新疆 哈密 839000)
视网膜病变是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其会对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其生活质量[1]。对于此类患者,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若未给予相关护理措施,不利于患者的视力恢复,因此需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2],我院将临床护理干预用于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中,疗效显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69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3],同时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或眼底检查确诊存在视网膜病变。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34例,对照组35例,观察组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9~67岁,平均56.03±6.31岁,病程2~9年,平均4.30±0.82年;对照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48~66岁,平均56.34±6.42岁,病程1~8年,平均4.72±1.05年。两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可比较,P>0.05。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口服降糖药物、运动控制血糖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干预,具体为:(1)给予患者心理干预,评估患者实际心理状态,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机体康复和生活质量,此外长期治疗费用较高,病情反复也会给患者心理带来极大负面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可采用移情方法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从而激发患者的斗志,增加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希望,此外也可让患者家属参与患者的心理护理过程;(2)协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活计划,该计划包括活动项目、日常活动量,患者的学习、工作合理安排度和社会活动参与度要根据其具体机体状况进行适当调整;(3)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可通过幻灯片放映、定期举行小讲座等方式解释糖尿病危害,增强其治疗保健意识,在讲解时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采用不同健康教育方式,将此病的临床症状和疾病进展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和阐述,告知患者要保证饮食合理搭均衡,以期让患者尽快掌握此病的自我保健方式方法,及时做好自我管理和控制,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4)用药护理:告知患者口服降糖药物时,不能随意增减药物用量,需根据医嘱用药,同时告知患者每种降糖药物的机理及服药时间,如双胍类药物需在餐后服用,磺脲类药物需饭前30 min服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需在用餐时服用,告知患者胰岛素注射技巧和部位,对注射部位轮换的必要性要进行强调,同时要熟悉低血糖处理方式;(5)自我检测培训:指导患者及时进行自我检测培训,学会使用快速血糖仪和血糖试纸进行测定,及时记录相关测定结果,以备医师参考。
1.3 观察指标
(1)采用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2)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视力测量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 软件,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s)分别行x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
干预前,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33.84±5.12分,对照组为34.10±4.93分,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48.32±8.65分,对照组为37.64±6.51分,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2.2 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的视力测量值
干预前,观察组视力测量值为0.32±0.08分,对照组为0.33±0.09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测量值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测量值为0.61±0.15分,对照组为0.41±0.10分,干预后,两组视力测量值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视网膜病变是2型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患者出现微血管瘤及微血管舒张等症状,而随着患者新生血管及微血管瘤的形成,患者的小动脉及视网膜血管会出现阻塞,导致其视力逐渐减退,甚至消失,因此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需采用合适的护理措施。
本文结果表明,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和视力测量值对比无显著差异,干预后,两组各指标值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主要是由于临床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制定生活计划、健康教育、用药护理、自我检测培训几个方面给予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全面的护理措施,提高患者的疾病认知度,改善了生活方式,提高了护理效果[4-5]。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干预可提高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的视力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