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期急性AMI患者行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有效性分析
2019-02-11陆静倩
陆静倩
(太仓市中医医院,江苏 苏州 2154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心血管内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临床表现为恐惧不安、心律失常、腹胀、发热、恶心呕吐和出汗等,随着症状的加重,患者的死亡风险也会增加,因而危险程度较高。在AMI还的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加强患者的护理工作,相比以往的常规护理模式,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案对于AMI患者能够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40例恢复期急性AMI患者,男24例,女16例,年龄32~86岁,平均(68.2±0.6)岁。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0例,且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观察对象接受常规模式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心理干预、药物治疗、合理饮食和环境护理等。实验组观察对象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具体措施:第一,中医情志护理。对于悲观型患者,护理人员可通过中医情志相胜法与其进行交流,改善服务质量,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帮助其放松心情,消除悲观情绪的影响。对于惊恐型患者,因其对于疾病存在恐惧情绪,此时护理人员应鼓励和安慰患者,告知其疾病改善情况,消除恐惧情绪的影响。对于忧思型患者,因其常会出现过于担忧的情绪,护理人员进行及时的劝导和开解,避免过度忧思对于疾病造成不良影响,使其达到心情舒畅促进疾病恢复的作用。第二,中医康复护理。护理人员通过穴位贴敷和按摩以及耳穴埋豆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穴位贴敷选择膻中、内关、心腧、神门等穴位,将特制中药敷贴贴于相应穴位,护理人员按压患者的心俞、膻中、内关与神门等穴位,拇指内侧轻轻揉压,适当增加力度,直至患者出现酸麻胀痛感。耳穴埋豆取穴心、肾、神门、交感等穴位,将特制磁疗贴贴于耳廓相应穴位,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定时按压,刺激相应耳穴,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第三,中医饮食护理。结合患者的病情和饮食习惯,对其阴阳气血进行调节,日常饮食以清淡的半流质食物或是软食为主,减少脂肪和盐分的摄入,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不能吃生冷、肥腻的食物,可多食菟丝子、枸杞、人参等益气补肾的食物,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改善。
1.3 观察指标
显效为临床治疗后呕吐、恶心、胸骨疼痛症状完全消失,心肌酶检查结果恢复正常,有效为临床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心肌酶检查结果逐渐好转,无效为临床治疗后各项临床症状未见任何豪装,心肌酶检查结果仍然异常。总有效率=(显效+有效)/病例总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率(%)表示,应用x2进行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20例中,显效10例,约占50%,有效8例,约占40%,无效2例,约占10%,患者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20例中,显效8例,约占40%,有效4例,约占20%,无效8例,约占40%,患者临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60.0%,实验组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常见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状态产生严重不良影响,因而临床上需要加强这部分患者的护理干预工作,相比以往常规的护理服务模式,中西医结合护理用于恢复期急性AMI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能够起到有效的辅助和巩固作用,进而提供患者的疾病康复速度,促进其身心状态的改善[1-2]。
中医学领域将急性心肌梗死纳入胸痹的范畴,其主要诱发原因碍于精气亏损、吸烟过度以及情志不畅等所致的气血瘀滞,现代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护理模式,能够将传统辨证施治和现代整体护理观相结合,进而针对患者的病情和身心状态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保证护理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护理人员也能够更加有效的满足患者的合理护理需求,在护理工作中充分彰显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医学研究结果证实,应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模式后,患者的护理有效性明显提高,患者对于治疗和护理工作更加有信心,整体满意度更高[3-4]。
综上所述,恢复期急性AMI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有助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提高疾病恢复速度,因而推广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