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式护理干预在镇痛分娩配合体位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019-02-11刘雪峰宋宁艳
刘雪峰,宋宁艳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中医院,江苏 宿迁 223600)
分娩是产妇必经的生理过程,但常受胎儿、产道及产妇心理因素的影响而增加剖宫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分娩的发生风险[1]。近年来,随着无痛分娩技术的兴起,镇痛分娩因其可有效缓解分娩痛而被临床广泛应用。但研究表明,产妇的心理因素常会影响分娩结局,因此在镇痛分娩期间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2]。本研究以我院2019年1月~4月接受镇痛分娩的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激励式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 0 例产妇均自愿接受镇痛分娩,精神状态、认知及意识状态良好,无剖宫产指征。产妇年龄2 1 ~3 7 岁,平均年龄(3 0.22±2.7 3)岁;孕周3 8-4 2 周;平均孕周(39.64±1.55)周,体重56~75 kg,平均(65.32±3.47)kg;初产妇27例,经产妇13例;ASA分级:Ⅰ级28例,Ⅱ级12例。根据分娩顺序将受试者分为2组,各20例,两组一般资料可比较(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接受常规产房护理,分娩过程中指导产妇微弯腰部,屈膝含胸,大腿收至与脊柱垂直,前臂贴向床垫,严密监测胎心,一旦出现异常则改为半坐卧位,胎位正常者待宫口全开后取膀胱截石位,抬高床头45°左右,嘱产妇双腿分开并平放,待胎头拨露时取膀胱截石位实施分娩。
研究组产妇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激励式护理干预,产妇入院后以一对一教育的方式向其讲解分娩全过程,面对分娩痛时的缓解方法,坚定产妇分娩的信心。进入产房后全程陪伴分娩,指导产妇在宫缩痛时使用拉马策呼吸法,全面了解产妇的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对应的心理疏导。严密监测胎位、胎心等指标变化,持续鼓励产妇集中精力正确配合。并采用激励式心理安慰,每次检查宫口扩张及胎位情况时避免告知产妇实际值,并坚定其分娩信心。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干预前后采用汗密顿抑郁量表(HAMD)以及焦虑量表(HAMA)评价两组患者的负面情绪分值0~25分,分值越低表示情绪改善越明显[3]。并比较两组产妇剖宫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分娩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s)分别行x2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产妇情绪变化
干预前研究组产妇HAMD评分为(20.35±1.82)分,HAMA评分为(19.45±1.63)分,对照组产妇HAMD评分为(19.95±1.69)分,HAMA评分为(19.52±1.43)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干预后研究组产妇HAMD评分为(7.35±1.12)分,HAMA评分为(7.03±1.06)分,对照组产妇HAMD评分为(13.55±1.54)分,HAMA评分为(14.32±1.21)分,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母婴结局
研究组发生剖宫产1例(占5.00%),产后出血1例(占5.00%),无新生儿窒息发生;对照组发生剖宫产5例(占25.00%),产后出血4例(占20.00%),新生儿窒息2例(占10.00%),研究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分娩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但分娩中因子宫收缩、胎儿下降及宫口扩张等常会引发剧烈疼痛[4],使产妇出现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进而导致体内酸碱失衡,影响子宫血流灌注,易引发胎儿宫内窘迫及宫缩乏力,延长产程时间,增加剖宫产的几率。镇痛分娩可有效降低产妇疼痛级别,利于缓解产妇情绪。而激励式护理干预是通过语言或动作激发产妇的动力,使产妇在分娩中放松心情,增强自信心,通过激发母爱的本能,使其保持情绪高涨状态。护理人员正确指导产妇变化体位及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到分娩中,坚持不懈配合自然分娩,以减少不良分娩事件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为,干预后两组产妇的HAMD与HAMA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减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剖宫产、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激励式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产妇负面情绪,减少不良分娩事件,在镇痛分娩产妇护理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