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前方牵引器联合固定式牙合垫治疗恒牙早期前牙反牙合的临床分析
2019-02-11河南省开封市口腔医院475000于青青
河南省开封市口腔医院(475000)于青青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4例前牙反牙合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2例。实验组男7例,女5例,年龄为9~12(10.65±1.83)岁。对照组男6例,女6例,年龄为10~12(11.17±1.96)岁。患者前牙均为反覆盖、反覆牙合,面测内陷,双侧磨牙属近中关系,且伴随颌骨发育不良。经X射线诊断,所有患者均为Ⅲ类骨性错牙合畸形,无既往矫正史。两组患者资料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牵引器左右两侧的牵引力为400g,牵引角度为前下方15°~30°,每天佩戴牵引器牵引14h,使上颌骨在牵引的作用下向前生长[1]。实验组采用上颌前方牵引器联合固定式牙合垫进行矫治。固定式牙合垫类型为树脂全牙列牙合垫,在双曲唇弓唇侧及两侧设置牵引钩,配合牵引治疗。前方牵引器联合固定牙合垫比前方牵引矫治器更加稳固,使用舒适,可全天佩戴。还可以通过调整前方牵引钩与尖牙、侧切牙骨缝之间的位置来调整牵引力,使用更加方便。在医生的指导下,每3~4周进行牵引力、牵引角度及牙合垫咬合高度调整。持续牵引,直到患者的颌骨外形得到明显改善,且前牙能够正常覆牙合覆盖或者比矫治前覆盖面多出3mm,上齿槽座A点向前移动1~3mm[2]。
1.3 观察指标
1.3.1 矫正前后头影测量 为了更为清晰地对比矫正效果,在治疗前后分别为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进行X光头影测量,对比患者的骨骼矫正情况及软组织侧貌,为了避免观测误差,由同一人进行观测,总共测量3次,每次测量间隔两周。测量内容有参考平面及硬组织标志点。包括:鼻根点N、蝶鞍点S、下齿槽座点B、槽座点A、下中切牙点LI、上中切牙点UI、眶耳平面FH及下颌平面MP。ANB角:下齿槽座点、上齿槽座点、鼻根点构成的角;SNB角:下齿槽鼻根点、蝶鞍中心构成的角;SNA角:蝶鞍中心、上齿槽座点、鼻根点构成的角;L1-MP(°):下颌平面与中切牙长轴相交的角;MP-SN(°):前颅底平面与下颌平面相交的角;FHMP(°):下颌平面与眼耳平面相交的角;U1-SN(°):SN平面与上中切牙长轴的交角;U1-L1(°):下中切牙长轴与上中切牙长轴相交的角。
1.3.2 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治疗6个月以后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询问两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并进行满意度评级:十分满意90分及以上;比较满意60~89分;不满意少于6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X2检验,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患者家属满意度 实验组采用上颌前方牵引器联合固定式牙合垫治疗的患者家属满意度高达91.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66.7%,两组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
2.2 矫治前后两组患者头影测量对比 矫治后两组患者上颌骨发育不良的情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建立了正常的牙合关系,前牙反牙合消除,软组织侧貌由Ⅲ类凹面型变化为Ⅰ类直面型。头影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牙合关系比对照组快。
3 讨论
前牙反牙牙齿畸形疾病一般采用调磨牙齿近远中切缘及牙尖的办法进行治疗,儿童进入恒牙期以后,骨前移量小牙齿前移量大,治疗难度增大,患者应当强化治疗方法,使用上颌牵引器联合固定牙合垫的方法治疗。本次实验中,通过X光头影测量发现所有患者的下颌骨SNB角相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同时上颌骨的A点前移SNA角明显增大。整体来看,实验组患者的Wits增大至1.93mm,ANB角增大至2.88°;对照组患者的Wits增大至1.92mm,ANB角增大至2.87°。X光头影测量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矫治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实验组的矫治效果略优于对照组患者。从治疗周期上来看,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治疗周期为(4.57±1.09)个月,对照组的平均治疗周期为(5.23±1.33)个月,实验组的矫治效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家属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更高,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