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在实践中的发展
——薛天祥教授专访
2019-02-11薛天祥张万朋
薛天祥 张万朋
(1.华东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62;2.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经济研究所,上海 200062)
薛天祥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著名专家之一,从1980年起他就系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为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了集中反映薛天祥教授的学术思想,特别是他在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研究方面的成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张万朋教授(以下简称“张”)受《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的委托,就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在实践中的发展话题对薛天祥教授(以下简称“薛”)进行了专访。
张:薛教授,您是我国最早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家之一,也一直致力于构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研究者们的研究奠定了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请问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促使您产生构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动因是什么?
薛: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开展研究的时间并不长。1984年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高等教育学著作。此后,相继出版了郑启明教授和我主编的《高等教育学》(1985),田建国编著的《高等教育学》(1990)以及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新论》(1995)等诸多高等教育学专著,丰富了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成果。
当时蓬勃发展的高等教育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一方面是这些高等教育学著作大多以《教育学》为理论基础,只是从不同角度加入了高等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另一方面是这些高等教育学著作未能准确找到逻辑起点,形成内在的逻辑结构和系统的概念体系。潘懋元指出:“高等教育要想真正成为一门学科,必须要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1]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实践发展,构建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势在必行。
张:我们知道构建一门学科的理论体系是非常复杂的。首先,必须确定一个能够据此推演并展开高等教育相关问题研究,同时又是学界公认的学科的逻辑起点。请问,您是如何确定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
薛: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必须能反映该学科最基本、最普遍的现象,必须与历史起点相一致,必须蕴含着整个体系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的胚芽。
首先,通过感性认识高等学校活动中呈现出来的纷繁复杂的现象,随着认识的深化,会化具体为抽象、复杂为简单。通过对高等学校的考察,我发现最为核心的工作是“教与学活动”,并且这一工作以“学习高深专门知识”为重点。因此,“学习高深专门知识”是高等学校最简单、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的现象。因而,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就是从大量表象中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总结提炼出来的。[2]
其次,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要与历史的起点相一致。早在公元5世纪到11世纪,就产生了一种集体探索高深学问的机构——中世纪大学,教学形式包括教师宣讲和辩论。可见,高等教育离不开“学习高深专门知识”,并随着历史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不断丰富其内涵。近代大学使得高等学校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表现为以英、法、德等国有特色的教育体系,德国柏林大学更是率先提出要把科研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手段。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这需要专业人员具备综合能力以适应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纵观高等学校的发展过程,“学习高深专门知识”贯穿于始终。因此,我们在考虑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时,要把它放在高等学校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不可以片面地、教条地理解历史的起点问题。
最后,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蕴含着高等学校教育一切矛盾的胚芽。通过与社会建立联系、产生矛盾,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推动高校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简单来说,可以划分为外部环境矛盾和高等学校系统内部矛盾。同时,也要明确回答: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如何适应其身心发展的要求?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应该怎样发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要选择哪些知识传授给哪些学生?哪些教学方式是最有效的?可见,“学习高深专门知识”这一逻辑起点蕴含了丰富的矛盾性,其内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
综上,我们由表入里,基于科学的方法论,得出了“学习高深专门知识”是高等教育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全面揭示了贯穿高等教育活动始终的规律。
张:请问您又是如何进一步从“学习高深专门知识”的逻辑起点推演出高等教育活动的目的的?
薛:前面已经提到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学习高深专门知识”,但是从逻辑起点还不能推演出高等教育的概念,因为“学习高深专门知识”必须要基于学科分类和社会分工来实现,即“专业”这个中介概念。“专业”是比逻辑起点更为具体、深入的概念,反映了知识组合的特点,说明高深知识是目标导向的有机组合,是以学科为依据、与职业相适应的高深知识领域。
从既定的逻辑起点出发,又引入“专业”这个中介概念后,我们便能得出高等教育的概念,它是指“完全中等教育后的专业教育,是学术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的教育”。在明晰概念后,我们便可以开始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它包含如下两条:一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二是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讨论了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后,还需要研究它的原则体系,增加来自教育实践的具体内容。
当我们对“学习高深专门知识”“专业”“高等教育基本规律”“高等教育原则”等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逻辑终点应该落在“高等教育目的及其实现的途径”上,也就是高等教育活动的目的,即“培养高层次人才”。
张:请问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是否有规可循?您又是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呢?
薛:高等教育源于社会活动,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揭示其与社会发展和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首先,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政治的发展。政治是阶级社会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会受到政治的制约,必须通过培养青年人才的政治意识,甚至是介入社会政治活动来促进其变革和发展。其次,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经济的发展。国家经济水平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同时,高等教育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又能促进国家经济水平的发展。再次,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科技的发展。科学技术影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培养目标,同时,高等教育又能很好地进行科技生产和再生产,从而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另外,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文化的发展。文化是高等教育内部要素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高等教育又传播和创造了文化。最后,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人口的发展。人口数量和质量影响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对人口素质的提升和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显著影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等教育活动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其产生积极的教育和影响,因此,要重视和协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来说,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遵循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规律,两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的。
张:我们知道高等教育规律是高等教育活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要从纷繁复杂的高等教育活动中揭示其发展规律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请问我国学者对于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是如何发展的,又是如何在实践中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呢?
薛:目前我国学者对高等教育规律的研究,主要在如何划分类别和如何表述内容上。第一种观点把高等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按照教育内外部关系分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和“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这种分类简单、直接,已在学界产生广泛的影响。第二种观点按照“规律就是关系”进行划分,如高等教育基本问题中的教育与政治关系、教育与经济关系等十大关系。第三种观点按照高等教育规律作用的形式、范围和层次进行分类,如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高等教育的动态规律与静态规律等。[3]第四种观点按照学科分类的原理进行划分,并逐级细分,从而构造高等教育规律分类学体系。
张:诚如您上面所言,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要遵循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规律,已成为学界公认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了。但是,规律总是抽象的、高度概括的。那么高等教育规律如何从抽象、笼统转为具有可操作性、指导性的高等教育原则体系的?
薛: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高等教育原则对高等教育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是科学地、具体地指导高等教育活动的指南和行动准则。
第一条是方向性原则。方向性原则要求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高等教育的学术导向。用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同时,也要通过专业的教与学活动来培养专业人才。第二条是适应性原则。从宏观上来说,高等教育要适应、满足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从微观上来说,高等教育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需要。第三条是协调性原则。一方面要处理好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学生的矛盾、教学与科研的矛盾等;另一方面要处理好高校与社会的矛盾、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宏观调控与高校自主办学的关系等。第四条是民主性原则。高等教育是开放、共享的系统,追求科学与民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崇高理想。因此,在高等教育体制运行中,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协调应发扬民主精神。在高等学校内部,也要以民主精神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民主管理。第五条是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国际性意味着高等学校要培养面向世界、着眼未来的国际人才;同时要重视民族性,培养具有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的民族人才。第六条是动态性原则。高等教育改革要和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体制改革相适应,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同时,要处理好变革与稳定的关系,不能墨守成规,也不能去全盘否定已有的经验,对高等教育改革要保持严谨的态度。
以上六条原则是从高等教育规律中逐步推演出来的,我们还要从高等教育实践经验出发,从中抽象出科学的、现实的行为准则,以深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张:薛教授,您能否谈谈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历程并评价其产生的影响?
薛:高等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领域,开展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其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是《建立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思考》中创新性地提出了构建高等教育学理论框架的想法。[4]据此,将其发展划分为两个重点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4年至1993年,这一阶段出版的理论书籍以经验体系为主,也有理论上的阐述。在1984年,高等教育学领域公认最早、影响最大的专著是潘懋元教授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书中提到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发展起来的学科,还没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可供遵循,因此需要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分散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进行加工整理,最终形成系统的材料。鉴于此,我在次年与郑启明共同编写了《高等教育学》一书, 在章节和内容的逻辑安排方面加以完善,但总体上还是在经验体系范围内进行拓展。1990年,田建国教授出版了重要专著《高等教育学》,这本书以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作为出发点,并以高等教育学的基本特点、基本职能和外部规律为基础理论,由此确立了高等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构建了高等教育学的体系。但是,对于基础理论与微观和宏观高等教育学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丰富。
第二阶段是从1993年到现在,这个时期成立了高等教育学研究会,对高等教育学这一学科的研究逐步走向了体系化和科学化。纵观该阶段的著作,可以发现它们已经尝试摆脱传统经验体系的束缚,开始探索理论体系。比较典型的有1995 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学新论》,此书是基于学科体系建构的方法论,并在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但是,它实质上仍属于“高等教育原理”的范围,因为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说,学科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当始于逻辑起点,并借助逻辑手段进行层层推导,最终形成严谨的逻辑系统。
(2)第三方评价情况。注重提升绩效评价质量和深度,聚焦转移支付项目、民生项目、产业资金等重点领域,开展第三方评价。
回顾这两个阶段的著作,可以看到它们对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学科性质及其基本规律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既各具特色,又在一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我们可以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发展现状,高等教育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高校各项工作的性质、任务、原则、内容和方法,等等。在发展过程中,也推动了许多重要问题的解决:一是在认识上注重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并把理论体系与经验体系、教材体系加以区分;二是注重对方法论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建立高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总的来说,它们共同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研究,为探索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张:通过上述对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历程的回顾,我们看到,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经过众多高等教育学者的不断努力,不仅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明晰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而且理论研究成果也已经在实践中得到广泛体现和应用。请问,您是如何看待高等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与发展的?
薛: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体现为八个部分,主要有高等教育学科建设、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生教育、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高等学校科技、高等师范教育、高等教育评估和比较高等教育。
首先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在1985年,高等教育学还只是一门新兴学科,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在《高等教育学的若干问题》一文中,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同时阐述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培养目标,除此以外,还论述了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和领导体制等内容。我认为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应当科学地阐明高等教育学一系列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揭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不同规律之间的关系。2003年,在高等教育分支学科建设和高等教育学新研究领域拓展等方面,我对高等教育理论创新又进行了新的思考。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构建了高等教育学科的三级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重点发展高等教育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及文化学的交叉学科课程,还有大学教学论、课程论、改革论、科技论、组织论、人力资源管理论等课程。此外,继续进行高职教育、研究生教育、社区和终身高等教育研究,通过拓展高等教育学的研究领域,使之成为助推学科发展的生长点。
其次是高等教育理论,它的逻辑起点是“学习高深专门知识”,这是高等教育活动中最为常见和普遍的现象。就过程论的角度而言,所有的教育过程都是一个学习过程,但不一定都是教学过程。它的中介概念是专业,在培养人才活动的知识领域中,“高深”和“专门”是最显著的特点,“高深”指的是知识程度的特点,因为与初等、中等教育相比,它具有更高层次的知识领域,而且还有许多知识处于相应学科的前沿,还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向未知领域不断扩大;“专门”指的是知识组合的特点,高深知识是围绕着特定的目标、以学科为依据、适应于职业发展的知识领域。[5]它的中心概念是高等教育,它是一种学术性与职业性有机结合的专业教育,也是按专业类别培养人才的活动。后继概念则是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也就是说,高等教育要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相适应,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另外,过渡性概念指的是高等教育原则,主要包括了方向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动态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国际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等等。这些原则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互为补充和制约,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共同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最后,逻辑终点是高等教育目的与途径。我们知道,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是一个相对完整而又开放的系统,高中毕业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其培养目标和实际培养方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这些差距可能会导致矛盾的产生。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就要不断完善理论自身,使其得到发展。
研究生教育与高等教育理论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其逻辑起点是“学习和创造知识”,这也是从日常活动中概括出来的最为常见和普遍的现象。中介概念是“研究生专业”,它是为了满足社会职业分工和学科分类的需要,分门别类地进行学习和创造知识的基本单位。中心概念则是指本科教育后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包括硕士和博士教育。后继概念体现了它与社会、人类、学科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学科和学生发展。此外,过渡性概念是研究生教育原则,包括了适应性、超前性、创新性、开放性四条原则。最后,逻辑终点既是其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提供了实践的依据,可以通过完善德育、课程、科研、学位、教育模式等相关制度解决理论与实践矛盾。
再次,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指的是,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目的和内在规律,充分调动高等教育系统内外资源,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阶段性的发展,但是资源仍然有限,为了能够最大效益地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目标,高等教育管理应运而生。它有两个主要的发展目标:一是用整体的性质去综合各个体的性质;二是有机地结合个体,以期形成最大的合理,使得系统功能最大化。这两个目标既矛盾又统一,决定了两个基本规律,即高等教育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对立统一,以及其封闭性与开放性对立统一的规律。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管理体制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宏观来看,要理顺政府与公立和私立高校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微观来看,要促进办学体制和投资机制的多元化,实现办学的多样化。
对于高等学校科技,它的发展目标和基本规律与高等教育管理大同小异。高校为了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高科技研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和对外科技合作,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将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高度。
除此之外,还有高等师范教育。我国原本是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体制。但是,随着教师教育体制逐步从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已有的管理体制的局限性不断凸显。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维持教师教育有序发展,必须要重构新的管理体制。我们认为,应当在宏观层面上实行中央和地方二级归口管理制度,中央的职能主要是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性调节,由教育部实施管理,师范司负责具体执行。在微观层面上,要设置关于高等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类高校的管理体制,部分师范院校分流为综合性高校,也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
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高等教育评估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高等教育也需要建立起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高等教育评估是对高校进行宏观管理、检查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查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专业质量、学生成就等方面,监督和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我认为,今后中国高教评价研究要有机地结合国家评价、社会评价和个人评价,还要统一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关系。在发展中,既要重视本国特色,也要借鉴国外优秀的理论和经验。同时要依据不同类型和模式的特点,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估。
最后是比较高等教育。作为比较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交叉领域,它主要是对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对比,综合考虑高等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总结和提炼其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完善高等教育的内部机制,最终服务于教育决策和教育实践。我曾就中日高校科研的若干问题、加拿大高校科研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比较研究,还基于东盟各国,比较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1997年,我进行了高等学校技术转移的国际比较、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与90年代联合办学的比较分析。1998年至2000年,我对比了大陆与台湾省在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不同情况。
张:薛教授,您曾经指出,完整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包括三大部分:存在论、本质论、实践论。您能进一步概括总结一下这三大部分吗?
薛:我认为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包括存在论、本质论、实践论。
高等教育存在论主要是关于教的活动、学的活动、教和学的活动以及专业的教育。由此可以知道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逻辑特点是专业知识的教和学活动,还可以论证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专业知识的教与学活动。有了专业知识教与学活动的概念,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定义专业教育的概念,再推出高等教育这一中心概念,随后讨论高等教育的本质论。
高等教育本质论讨论的主要问题是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还有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政治活动、经济活动、科技活动、文化活动等;最后就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最后,关于高等教育实践论。高等教育原则在实践中发挥着指导作用,我们先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明确高等教育的目标概念。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并根据目标更准确地把握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我们还需要讨论高等教育计划、组织、途径和方法等概念,并落脚于对高等教育评价的讨论。
张:您认为您在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方面的研究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主要有哪些贡献?
薛:首先,第一个提出了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即“专门高深知识的教与学活动”。这个概念符合科学思维的要求,也比较全面客观地揭示出贯穿于高等教育活动始终的矛盾及其内在的运行规律。缘此, 我们又可以进一步分析矛盾如何产生、发展和解决,并揭示教育的本质和发展的必然规律, 由此建构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过程。
其次,初步构建了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形成了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框架。总结来说,包括学习高深专门知识、专业、高等教育及其基本规律和原则、高等教育目的与途径、体育论、智育论(教学论、课程论、科研论)、德育论、美育论和教师论,等等。
再次,对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生教育管理学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高等教育管理学更深的核心部分包含高教系统论、高教目的论、高教管理本质论、高教管理原则论、高教管理计划技术、高教管理组织技术、高教管理领导技术和高教管理控制技术。在研究生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方面,主要研究内容有研究生系统,研究生教育目的、计划、组织、激励、监督、控制,还有研究生教育管理及其基本规律和原则,研究生教育管理效益和方法,等等。
另外,建设了高等教育学精品课程,编纂了“高等教育理论创新丛书”。该丛书聚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并不断创新形成系统性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了大批硕博人才,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张:非常感谢薛教授详细地阐述了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在实践中的发展,以及您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
薛:高等教育学理论体系源于高等教育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顺祝《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越办越好!